★ 王维斯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目前中医关于不寐证的理论,有阴阳学说、营卫学说、神主学说、脑髓学说、魂魄学说[1]、三焦学说[2]、脏腑学说等,脏腑学说中又以从心、肝、肾论治多见,鲜见以胆论治。
从胆论治不寐证,《伤寒论》中小柴胡条在先,继有《千金备急方》温胆汤症在后,治方多收于“胆虚实”、“风虚惊悸(列小肠腑下)”等,治疗上重在以胆论治[3],但从胆论治历代尚无系统性阐述。
窥窃病证,多有头晕、心烦、怔忡、心慌、意乱、疑惑、胆怯、胸闷、胁痛、口苦等兼症,无不与胆相关联。
1.1 “胆者中正之官”具有深刻的内涵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官”是指功能;“中正”指地位和性状。其位处在表里阴阳之间,其功能主化生、居枢机、相火,运正气、渗清液、调肝胆、通心气,及阴阳气血的开合动静、升降出入,其性状必须保持在刚柔相济、不偏不倚的最佳“中正”状态;“决断”谓胆有判断、决策、刚直、果敢的特征。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曰:“肝气虽强,非胆不断,勇敢乃成。”是人思维活动的意识、理解、辨识、判断,对行为作出的意志和决心,当然是一种生理意识反应的保护功能。因为人在天地气交和社会世俗之中,上应天气,中和人事,御六淫、调情志、安五脏,始能形与神俱。然而世俗之中,以思、怒、哀、恐等七情内伤为最,多思、多虑、多惑为常事,情绪不安,乃不寐之源由。胆主决断,发挥枢机,能消除杂念,断其妄想、决其疑惑,稳定情绪,安神宁魂,保持“清虚”安神的最佳状态,才可安神入寐。
1.2 胆者“中精”才能“中正” 《灵枢·本输篇》云:“胆者中精之府”,中则清,精则明,主清、主净、主静、主虚,非如此,何能去决断?以自《难经》以下,称胆为“清净之府”、“中清之府”、“清静之府”、“清虚之府”,概括说明胆在社会环境和生理环境中要求“虚无恬静”、“中正精明”。清能生明,静能生智,以调控情绪动变,御精神、守魂魄、运心志、静安寐,这是胆在自身气化下实施自主调节的生理基础,否则胆为阳刚之体,偈寄相火,喜怒常变。
《千金要方》云:“胆,能善能怒,能刚能柔。”因为胆泌清液,又为阴柔之质,刚柔才能相济,动静始能相适,其以能“居阴阳枢机而安居处”,据此推论胆是节制不寐的调控系统。胆不但对自身有自主的调控能力,而且对五脏六腑有随意的传递调控。我们知道,胆为奇恒之府,必有奇恒之经,掌握着枢机、决断之权,通过其经络,调整整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1.3 胆与脑的关系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经从目外眦始,分四道下缺盆,并正别脉六道上下,八会穴中交通五会,三线绕头交癫络脑,通过颞部,流气三部,传络脏腑,主百节,贯通全身上下内外。特别注意的是,胆经共四十四个穴位,其中头部穴位多至二十个,可以设想胆对思维活动的中枢-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如《千金要方·胆腑·髓虚论》云“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进一步揭示了胆脑之间精神活动的协调作用和生生不息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从而实施对各脏腑的信息传递和决断调控,促进整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这就是“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实际内涵。
不寐治胆,务洞察病机,辨证精当,用药灵活,其效必彰。笔者特选病案三则,探究从胆论治不寐证之义。
2.1 病案一 《宗史·钱乙传》:“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暝。乙曰:煮郁李仁,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能去结,随经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暝也。”盖此证,因悸结痰,胆经受阻,枢机不利,调控失节,故不暝,由此说明胆经病变造成不寐之佐证。
2.2 病案二 一老妪因郁怒二月不得寐,胸次烦满,胆怯,多思多疑,前医投安神。宁心之剂无效,师细查病由,是胆郁痰结,阻碍枢机,决断失常,先投温胆汤无效,复诊用原方陪半夏加柴胡,5剂竟尔霍然。上方实出《张氏医通》“高枕无忧散”,妙用柴胡入肝胆升发之功,和解枢机,推动气化,把握决断,始能中正精明,故一味之差,收效截然不同。
2.3 病案三[4]杭州市何某,宿疾不寐复发,投医不少,病反日进,竟至烦躁惊恐,遇事多疑,快语伤人,口苦燥,大便干结,不寐达旦,舌苔黄质红,脉弦急。病传肝胆相火亢盛,心阴内伤,调控失职,阳不入阴,神无可依。拟水牛角、黑山栀,直折相火,清热除烦;生地、麦冬、元参,滋阴济刚,引阳入阴;酸枣仁、青龙齿,柏子仁宁心安神,更佐大黄,引热下行,通腑安脏。综合全方有泻相火,清烦热,滋阴引阳,安心宁神,恰到好处,故5剂而安,续服3剂得平,后又以丁甘仁养阴安神汤5剂收功。
后世对于不寐类病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安神十法[5]、治肝六法[6]、疏肝理气活血法[7,8]、解郁安神法[9]、调理阴阳法[10,11]等,虽治法各有偏重,但总结其治法均与胆有密切的关系。戴凯超等[12]认为不寐证从肝胆论治,可将其分为肝火上炎型、肝郁血瘀型、胆火上扰型、胆气虚弱型、肝血虚弱型。袁建芬[4]认为从胆论治不寐证,可将其分型为寒湿内困型、湿热内扰型、气郁化热夹痰型、相火上迫型、心胆气虚型,皆可从胆论治,并均取得奇效。丰广魁[13]认为胆虚痰热扰神可与黄连温胆汤治疗。费忠东等[14]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证屡建奇功。
究其原因,离不开从胆论治之法,与胆的生理基础和特征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才能“节阴阳刚柔,五脏不受邪也”。反之则六淫各有其主,如脾主湿……七情各有其伤,如怒伤肝……,造成生理上的失常,干扰气机,妨碍血循、耗伤津液,扰乱心气,以致生火、酿痰、结气、血瘀等,动摇心神,寐无宁日矣。总而言之,胆道通过自主决断和传递决断,起着对整体的生理和心理的决断调控,达到“中正”状态,保持相对平衡,从而保障了人的安寐和精神生活的健康。
[1]林如祥.论失眠辨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34.
[2]黄拓,连建伟.试析三焦“决渎”与不寐的治疗[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449.
[3]孙洪生,张永鹏.古代医家对不寐证的治法特点析要[J]. 江苏中医药,2008,40(10):81.
[4]袁建芬.不寐证从胆论治的体会[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6):486-487.
[5]朱德贵.安神十法治失眠[J]. 四川中医,2001.19(7) :6.
[6]程运文.失寐治肝六法[J]. 新疆中医药,1994,(3) :54.
[7]徐建,王翘楚,许红.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8) :9.
[8]胡彦烨.理气活血法治疗不寐30倒[J]. 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 :40.
[9]吕久省.解郁安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60倒[J]. 中医研究.2004,17(4) :23.
[10]贝润浦.协调阴阳治疗失眠[J]. 浙江中医杂志,1984,12(12) :539.
[11]刘正森.调和阴阳治疗失眠症48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I) :38.
[12]孙洪生,张永鹏.顽固性失眠从肝胆论治[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222-223.
[13]丰广魁.不寐辨治体会[C].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86-89.
[14]费忠东,武晓群.失眠效方温胆汤探析[J]. 江苏中医药,2005,2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