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公墓的园林艺术化设计

2014-04-14 23:47安力加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现代城市公墓空间建设中的困境,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公墓的园林艺术化设计,分析其园林艺术化的设计意义,进而从景观设计视角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公墓;园林艺术化;设计意义;设计策略

1 现代城市公墓空间建设困境

1.1 城市空间的边缘死角

公墓是在我国“义地”的基础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多以城市周边的荒山作为规划布局用地。水泥公墓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远远看去像是在荒山上附着了灰白的水泥和石料外壳,既无艺术欣赏价值又造成了青山白化的现象。再加上传统墓园多位于坡地上,水土流失问题也浮现出来。同时,大多数公墓坐落在了无人烟的城市郊区。环境单调、缺少文化氛围,正逐渐沦为成为城市空间的死角。近年,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空间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公墓空间环境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1.2 个性和文化特色的缺失

公墓是逝者长眠的驿站。体现着各色各样的人生轨迹和对生命的态度。在国外,很多墓地都是人们驻足休闲的空间,一些著名的公墓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相较而言,我国的公墓普遍缺乏个性和文化特色,公墓内的设计元素形式单一、布局雷同、辨别度较差,未在满足基本丧葬功能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体现逝者的“生命魅力”,缺乏对生命价值的展示。

1.3 空间氛围的荒凉冷漠

中国文化的意象里,墓地常形成凄雨蒿草、荒野阴风、凶杀厉鬼的形象,让人感受到的是冷凝、阴森、灰暗、僵滞、孤苦,令人不寒而栗,恐怖不及。而现代许多公墓规划整齐,虽对整体环境有所提升。但色彩的单调,空间的森严、沉郁,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空间的冷漠感,转变公众对死亡的恐惧心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让公墓内部的氛围从灰色、阴暗转向阳光、艺术。以达观自在的心态看待死亡,以乐山乐水的态度在公墓里行走,以温馨宁静的方式与逝者“交流”。

2 现代城市公墓园林艺术化设计意义

2.1 城市休闲文化空间的拓展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绿地面积较小,公众缺乏休闲驻足的户外空间。基于这点可以利用城市公墓发挥其在园林景观方面的优势作用,使之构成城市休闲场所的一部分。选择生态环境恶劣、难以开发的区域规划为公墓,通过科学的规划、艺术的设计、彻底的绿化,将废弃的土地改造成环境宜人的城市公墓,改善城市公墓在城市规划中的尴尬地位。例如,荷兰阿米尔·哈温新城的almereHaven墓园就是一块成功的城市绿地,墓园的大片绿地草坪既为公众提供了别致的休憩场所,也调节了城市气候环境,保持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园林艺术化的城市公墓是對城市休闲娱乐空间的拓展,与城市的融合,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长远意义。

2.2 特色艺术文化的展示

人类自古以来就将降生与死亡视为生命中最神圣的事,受到不同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传说的影响,不同民族、地区的墓葬文化有相似也有相异之处。在宗教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死亡有“轮回转世”“视死如生”“入土为安”等观念。通过园林艺术化公墓的建设是对中国特色风水、墓志铭等墓葬文化的展示。

首先,阴宅风水是地理勘察与传统文化的综合,它起源于祖宗崇拜。中国人认为人死则躯体应入土为安,灵魂才能升天,选择风水好的埋葬地点永远保护着子孙,虽然其中不乏有迷信的成分,但其在墓葬空间的规划建设上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其次,墓志铭文化。在现代公墓设计中可以通过墓的艺术造型,富有文化内涵的碑文,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等物质载体传承墓葬文化。公墓既是一处祭奠先人、寄托亲情、传承中华文化的场所,又兼具使公众休闲娱乐、接受教育、欣赏文化艺术的作用。

2.3 对人类精神情感的深切关怀

当今城市公墓设计中普遍缺失情感,所以在打造公墓环境时应当合理的使客观的景观符合主观的情感,体现出公墓的场所精神。例如,平坦空旷的墓地空间给人以宁静永恒的心理感受,起伏围合的墓地空间给人以亲近自然的心理感受。流动的水体带来明快、充满希望的感觉,静止的水面让人觉得平静神秘。公墓中所蕴含的情感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和孝道,对逝者的缅怀哀悼,更是对后人生活的启迪和鼓励,对生者美好未来的祝愿。在公墓规划设计中深入研究人们对建筑艺术、景观艺术、雕塑艺术的心理感知,总结来访墓地者的情感需求,对于城市公墓情感化空间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现代城市公墓园林艺术化设计策略

3.1 空间布局及设计元素的园林化整合

首先是空间布局的园林化。公墓的空间布局是对构成公墓的各种功能元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规划,安排各要素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现代大部分公墓设计中对空间构成和组合欠缺考虑,导致公墓千篇一面。要形成园林化的公墓空间布局有必要遵循园林设计的规律。保持环境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层次丰富、有流动感的立体空间与的容积空间相结合,打造或闭锁,或开敞,或低临,或高旷的空间布局。例如,上海福寿园就是一处公墓空间园林化的优秀案例(图1)。整个园区通过自然遮掩的绿化、曲折的园道、合理摆放的墓碑和点缀其中的园林小品,将公墓进行园林化建设。基地因地制宜,开渠引流,挖土成丘,地形略微起伏变化,增强了空间的层次。

其次是设计元素的园林化。公墓景观设计要素包括山石、水体、植物等,中国的传统园林讲究“师法自然”,对石材、水体、植物等元素的处理顺其自然,以求达到虽如人做,宛若天开的境界。公墓在植物配置方面,注重植物表达的象征意义,如松柏类植物象征永垂不朽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所以成为公墓里的标志性植物,但是现代很多公墓单一的布置松柏类植物。应当结合乡土植物,运用多种植物营造公墓的特色鲜明的景观意境。在水的运用方面,在城市公墓设计中水景应当尺度宜人、动静结合,其间周围结合桥、山石、水生植物、雕塑小品和灯光等造景元素。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公墓改造方案,利用该地丰富的降水条件和北面河流良好的引水条件,让水贯穿于墓园,营造不同季节丰富的水体景观。

3.2 公墓建筑小品艺术化

公墓中的建筑小品既具有功能性,又有装饰作用。艺术化的公墓小品使墓区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升华。中国传统建筑小品——亭桥廊榭、华表、牌楼、壁画、经幢、墓表、碑碣等,都可以运用在公墓设计中,既增添文化艺术气息又富有民族特色。例如,湖南省株洲市的石峰公园中建有起伏鼎、风水球、天机真元图、九头鸟浮雕、百家姓石柱等建筑小品,结合了中国儒家、道教、佛教的哲学思想和雕刻书画的传统艺术,将中国公墓蕴含的传统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体现地淋漓尽致。

现代公墓讲究墓碑的艺术化,同时注重绿化与小品搭配的和谐,将墓碑看做雕塑,有艺术家根据逝者生前的职业、愿望、个性设计制作,为每位逝者所作的墓碑和雕塑符号都能让来访者体会逝者的人生,是引人无限思索和怀念的艺术品。俄罗斯著名旅游胜地——“新圣女公墓”长眠多位俄罗斯政治文化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是一位对国家贡献巨大的政治人物。他的墓上的标志是用白色、蓝色和深红色大理石制作成正在飘动的俄罗斯国旗,上面雕刻着叶利钦的名字平放在入口最醒目的地面上。而赫鲁晓夫作为苏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墓叶利钦墓地相对应,在公墓最里端,黑白两色的花岗岩交叉叠摞,当中放着一尊赫鲁晓夫的头像,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仅仅镶着名字和生卒年份。反映了赫鲁晓夫功过各半一生,诉说着传奇的历史(图2)。

3.3 主题墓园建设

现代公墓园林艺术化使公墓不再是仅仅具有埋葬功能场所,而扩展成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JP3〗欣赏优秀艺术文化的阵地、〖LL〗〖JP2〗承载人们情感的领域、展开生命教育的基地。建设主题墓园是现代公墓转型的一项有效手段。公墓由不同的墓区组成,赋予每个墓区鲜明的主题,构成公墓的层次结构。改变墓体墓碑“排排坐”的阴郁形象,要让每个墓、每棵树、每块雕塑充满含义和灵气,公墓由此成为可以思考、休息和找到平静的地方。在国内已有很多成功案例,首先是以生前职业作为主题的墓园——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设计理念是打造为一处人文纪念地。其中包含艺术名人苑、教师园、军魂园、复活园、建勋园等以职业划分的主题园区。其次是以传统“五行文化”为主题的墓园——上海松鹤园,壁葬为主,兼有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节地葬式,既新颖、有文化底蕴又节约土地、物美价廉。第三是以年龄为主题的墓园——上海福寿园的“童稚园”,这是为不幸夭折的孩子建造的墓地,环境优美富有童趣。失去儿女的父母在这里找到同病相怜的人互相安慰伤痛,甚至组成了“星星港”这个团体。

4 结论

城市公墓的园林艺术化设计是随时代发展起来的新的设计趋势。是对其自身建设中困境的积极应对,设计中以城市公墓的园林艺术化的意义的分析为前提,结合园林学、艺术学、文化学及社会学提出现代城市公墓空间布局及设计元素的园林化整合、小品艺术化、主题墓园建设等设计策略,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思考、亲近自然的场所,使之承载厚实的历史文化,展现着艺术魅力与時代气息。创造宜人、特色、高品格的城市新型文化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 谭竹.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建筑体现:现代城市公墓设计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5).

[2] 杨宝祥.殡葬园林文化学[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顾菡.陵园景观设计的主题分析[J].艺术百家,2010.

[4] 邵峰.论墓园[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ZK)〗

作者简介:〖HT6SS〗安力加(1986—),男,黑龙江肇东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建筑学。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研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