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的有理由

2014-04-14 13:38方岳民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

摘 要: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以其强烈的震撼力感染着世界,它是作者阿炳一生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是当时社会民间流浪艺人悲欢离合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弱势人”的战斗檄文。它的成功不是侥幸的,“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跪着听

1978年6月,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央音乐学院聆听我国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情不自禁,掩面而泣,虔诚的说道:“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并真的从椅子上顺势下跪,这一“事件”多年来一直被无数人所传诵。与许多经过深思熟虑的音乐作品相比,阿炳生活中“信手拉来”的曲子何以产生如此的震撼力?它的艺术内涵、背后的人文意蕴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跪着听?

1 跪着听:一代民间流浪艺人的悲欢离合

民间音乐家阿炳,他的父亲是道士,不容许结婚,“私生子”的身世使阿炳从小心灵上受到创伤;贫寒的家境使阿炳没有机会接受中国文人式的教育;军阀割据、日寇入侵,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社会;贫困、眼疾、双目失明……,不断的打击与不幸使阿炳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一生挣扎在痛苦的流浪卖艺生涯之中。凄凉的生活、人生的不幸造就阿炳倔强孤傲的性格,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残酷现实的冲击,使得阿炳彷徨、哀叹和忧愤。这份彷徨与悲愤也使人坚强和奋发,《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是对当时社会民间流浪艺人悲欢离合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作曲家面对乐谱的谱写,而是作者将几十年的穷困、凌辱、辛酸、抗争的复杂融于血液,在饥寒交迫之中“信手摘來”的“依心曲”“自来腔”,它全无作伪、全无修饰。作品叹息性的音调“〖XC方岳民-01xc.tif;%70%70,JZ〗”,使乐曲一开始就播下了哀叹与辛酸的“种子”。主题音乐自平静、深沉转化为昂扬激动,揭示艺人内心生活感受,呈现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五次变奏中有孤傲、沉郁,有悲愤不平的心境,也有反抗、追求光明的渴望,更有痛入肺腑的悲诉与无助的呐喊。《二泉映月》的创作持续了十几年之久,它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倾诉过程,是作者从忧国、忧民、忧世到愤俗、愤世情思的集中展示。

《二泉映月》没有恢宏场面、英雄气概的描述,是一个社会个体的生活感慨,是阿炳真实自我的写照。但是,它所表达的已经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生活,它是无锡街头每个人揪心的牵挂,是群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声音;是中国当时一代民间流浪艺人的悲欢离合,乃至整个社会劳苦民众疾苦与心愿的高度概括,《二泉映月》依的是民众的心,诉的是大众的情。正是这种真实的,旧社会千百万劳动人民生活的浓缩,才真正触及人们灵魂最深处的琴弦,才给人以最大的震撼与感动。

2 跪着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二胡是民族乐器中最主要的、富有特色的乐器,其音色甜润,给人以悦耳、秀美之感。《二泉映月》中二胡内弦用老弦,外弦用子弦,采用指面按弦,表现出古朴、沉郁的风格,恰好地表现出作品沉郁苍劲、“大巧若拙”之风格。作品采用“引子+主题+5次变奏”的“展衍性变奏体”形式展开,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音乐的情绪往往随着变奏的展开而层层推进、逐步升华:一变奏中羽音的颤弓演奏效果,给人以悲怆之感;二变奏中旋律高音的引出,逐步引入心境高潮;经过不断发展,四变奏中音乐亢进,用强奏来对高音加以强调,从而形成全曲高潮,一直积累而压抑着的心中的愤慨之情随之喷发而出;作品中民族音乐“合尾”手法的适时运用,形成多次冲击,使作者抗争性格在压抑之中产生动力;源于民间锣鼓乐和扎根于日常生活的江南小曲的影响,作品中节拍重音近似于锣鼓乐中的重音形式;以五声音级为骨干的七声徵调式,其中变徵音比实际音高略低,又高于清角音高是民族五声调式音级特征之一等等,各种优秀音乐文化因素融入并决定了阿炳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创造,无不准确地体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韵。

阿炳是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的艺术创作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阿炳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溶解吸收。在民间音乐的作曲方法、创作手段与音乐结构等各种特点中,凡能为他所用、适合于表现自己感情的,均能被自如的加以发展与运用。阿炳一生创作乐曲颇多,被记录与流传有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三首,作品多取材于传统音乐,但又赋予传统音乐以崭新的面貌,将地域与个人的精神凝结在传统音乐之中,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他的作品是沿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道路继承、发展和升华,从而达到高峰的。《二泉映月》的创作全面展示了没有专业创作者时,民间音乐产生精品的全过程,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通过阿炳之手开的花、结的果。《二泉映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正是传统音乐精华的吸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之中,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深刻的意蕴赢得所有人的厚爱,从而获得了成功。它从产生至今,历经了风风雨雨的历程,它感情细腻入微,如诉似咽、哀音如丝、真挚纯净,它民族风格浓郁,没有一点异国情调,它不仅是阿炳个人的创造,更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写照。

3 跪着听:社会“弱势人”铿锵的战斗檄文

阿炳的一生虽然穷困潦倒,没有机会接受新文化教育,沦落街头,是社会的“弱势人”,但他是一个聪颖、有智慧的人,自幼随父学习各种乐器,十几岁时就被公认为技艺杰出的音乐人才。即使在凄苦的卖艺生活中也能常与民间艺人交流、切磋,终身醉心于音乐,能向民间学习,拜民间艺人为师,接触并掌握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汲取民间音乐精华。他的作品超越了狭窄的师承和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创作与演奏,充满了智慧与浓厚的生活气息。《二泉映月》是他虽然一生坎坷但不屈于命运,奋力挣扎与拼搏的号角,是始终追求光明与美好的信念的诠释。

阿炳虽然双目失明,却深深地用心灵感受到当时亡国的阴影笼罩在祖国上空,这激发着他朴素的民主、爱国思想。虽然可以肯定阿炳不懂得抗日救国的大道理,也没有扛枪拿炮到前线进行战斗的能力,更无意于为后人留下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但他的行为是和着时代的脉搏在跳动的。阿炳身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同呼吸,客观上已经成为民众的代言人。他的音乐作品是在承受了极大痛苦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充满着诸多无奈、渴望、愤懑和激情,同时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思想情感的内心呐喊,是“弱势人”特殊而铿锵的战斗檄文。

一部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艺术内涵、人文意蕴,来源于它是否植根于民族文化,代表与反映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气节。《二泉映月》是阿炳个人的创作成果,但它更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与象征,我们有理由为它而热泪盈眶,有理由说:“这种音乐应当跪着听”。

参考文献:

[1] 苏前忠.浅析《二泉映月》的艺术内涵[J].宿州师专学报,2003(3).

[2] 崔晓娜.浅析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J].衡水师专学报,2002(9).

[3] 施咏,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J].音乐研究,2005(12).

[4] 李志清.《二泉映月》的文化学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1).

[5] 李环,周芙蓉.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二泉映月》[J].文史博览,2006(3).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
我为《二泉映月》填词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张帮主
张帮主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