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具有多种解释角度。从出版文化传播的内容性质来看,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影响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总体因素及出版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伦理观的相互作用来看,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影响是受局限的,是积极主动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出版物;未成年人;伦理观;影响
[作者简介]丁永建,黄河科技学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名言。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在众多影响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因素中,出版文化传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出版文化传播通过出版物这个主要载体向受众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理念等内容。出版物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它连接着传播者和接收者,出版物通过负载、扩大、延伸、传递表达信息的代码,通过编辑复制发行传播信息,实现对接收者的影响。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解释是多种角度的。从出版文化传播的内容性质来看,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从影响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总体因素及出版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伦理观的相互作用来看,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影响是受局限的,是积极主动的发挥作用。
一、出版物对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影响
出版文化传播以出版物为载体传播文化,是通过出版物的出版内容实现传播。出版物内容按性质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也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1. 积极的影响
第一,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出版文化传播是实现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未成年人接受伦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德育教育的,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洁的气节。如《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达了人要有志向。《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达了人要有坚强的信念和不屈的尊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了儒家“忠恕”“仁爱”的思想。这些文化典籍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不仅在古代被作为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现代社会依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我们常常见到《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的篇章词句被摘录出来作为中小学生教材的重要内容。
第二,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的独立性起到积极作用。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依托于个人意识的形成,即未成年人人格的独立性形成。未成年人具有一定的独立理解和思考能力,未成年人凭借自己的独立性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伦理观念,并逐步变成有意识或者主观能动地选择自己倾向的道德准则。未成年人这种能力的形成处于一个正在形成的阶段,出版文化传播的内容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种标准,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有选择的学习方式。未成年人可以按照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倾向的出版物,主动接受信息,这时积极向上的思想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少,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出版物是未成年人汲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未成年人通过出版物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能力,这些是未成年人继续发展的基础。出版物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出版物为未成年人提供道德行为标准,促使未成年人形成独立的德育观念。出版物还是未成年人形成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未成年人通过接受和理解出版文化传播的内容从而形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消极的影响
第一,出版文化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使未成年人伦理道德体系呈现异化形态。出版文化传播的内容具有多样性特点,出版物向未成年人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避免不了会涉及一部分与此相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二是价值观念方面产生偏颇,随着社会的开放,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的开放流入中国,西方国家趁机宣扬西方社会的民主、人权等观念,对没有足够分辨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吸引力,同时也是一种潜在危害。
第二,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在道德认知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出版文化传播具有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等特点,对于辨别能力稍差的未成年人来说,从道德伦理上作出正确判断有些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消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伦理道德认知能力较弱,出版物无处不在,内容无所不及,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未成年人一时间难以分得清楚。然而,未成年受众这个时候更加倾向于选择低趣味的出版物,一旦道德认知被弱化,未成年人很难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二是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抵触,对于理论性强、说教性强的出版物,未成年人会本能地抵触,他们从情感上很难接受这些读物。三是道德意志的沦丧,低级趣味的出版物容易削弱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诱惑,以致丧失生活的斗志和勇气。
二、出版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受众的关系
出版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的作用过程并非简单的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产生影响,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未成年人影响出版文化传播,出版文化传播反作用于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
1. 未成年人接受度对出版文化传播的影响
出版文化传播是影响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因素之一,但并非起着决定性作用。未成年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形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出版文化传播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未成年人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伦理观念的变化,会影响出版文化传播。除了出版文化传播,还存生很多影响未成年人伦理观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精神需求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形态,未成年人的群体性伦理道德观念也产生新的变化。二是未成年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一些特点也会对未成年人思维观念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使未成年人体现出个体性变化。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导致未成年人对于出版传播内容的接受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出版行业以盈利为目的,出版商首先考虑的是利益,不考虑受众接受度的出版物是没有市场的,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利益。加之未成年人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点,容易接受趣味性强的内容,排斥理论性强的内容,因此,未成年人观念的变化对出版文化传播有很大影响。
2. 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观念形成的影响
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念的形成并非是被动的,相反是积极主动的。致使未成年人伦理观念失范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教育的偏激失控、学校教育的失重失教,以及社会教育的偏离方向等,然而,出版物不规范是未成年人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由于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原因,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他们容易受到积极内容的影响而形成良好的伦理观,也容易受到消极内容的影响造成道德失范。出版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形成关系密切,出版文化传播通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规范对未成年人的伦理观形成影响。
[1]唐海燕.转型期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构建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 刘艳梅.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 戴树根,王翠辉.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题及对策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5(5):47-51.
[4] 高传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29-33.
[5]于翠玲.媒介演变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J].河南大学学报,2006(1):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