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运用而形成的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所有机制、策略、途径、程序、方法等的总和。从类型角度划分,它体现为工具和运行两个大类和制度、策略、操作三个维度;从层次角度划分,它体现为理念、制度、策略、流程四个层次。
【关键词】学校文化 办学行为 类型结构 层次结构
如今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正在各地风起云涌地开展着,但这其中有一个观念亟须澄清:任何学校从建立之初起,它的文化就在逐渐形成,我们今天谈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不是在做“无中生有”的工作,不在于建立健全各种文化形式本身,而是着眼于“从有到优”,在于努力完善、提升学校文化的效能和影响(即提升学校文化力),为的是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智、推动学校长足发展的巨大能源。学校文化力在内容结构上包含了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这些力的能量分别通过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而得以体现。因而旨在提升学校文化力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其具体的策划范畴便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本文将就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做一阐述。
一、学校办学行为的内涵
在早已被人们熟知的CIS(企业识别系统)中,BI(行为识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行为识别是指对企业各项内外运行活动所作的规范,藉以统一全体员工的行动,共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1]当CIS理念于上世纪末引入学校后,BI便常被教育研究者提及。如有学者认为:BI是现代学校实践经营理念和创建现代学校文化的行为准则,对学校内部就是建立与完善学校组织系统、科学管理体系、教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及受教育者的行为训练、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学校外部就是通过公共关系、公益文化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网络系统等方式传播现代学校理念,获得包括用户、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的识别认同。[2]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的行为识别体系主要包括个性化的决策形象、管理形象、德育工作形象、教学工作形象、培训形象、公关宣传形象、礼仪形象、学校抽象人形象、行政人员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等,并由此建构了包含决策、管理、教育教学、培训、礼仪、公关宣传6个体系的BI模板。[3]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都将学校行为建构“体现在行为规范的制订上”。由于这些对办学行为范畴的界定都是在CIS理念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都立足于“识别”及其由此延伸出来的“个性化”、“形象”、“规范”等关键概念。然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诸多策划实践使我逐渐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正在从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实际上是在对学校文化进行整体提升,是在从事一项对学校来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的文化长征,而不只是单纯地塑造学校个性形象,更不是仅着眼于形象识别。因此我更倾向于脱离BI的窠臼,在学校管理学和学校组织行为学的范畴内来理解和规划办学行为。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所说的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运用而形成的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所有机制、策略、途径、程序、方法等的总和,它既包括外显的群体或个体行为,也包括无形的组织行为。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在总结学校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执行力,从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学校办学行为的类型结构
从类型角度划分,学校办学行为一般体现于两个大类、三个维度。两大类为工具要素和运行要素。工具要素是指学校为实现战略目标所使用的关键管理方法与核心技术,它是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一般在制度维度落实,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制度规范、学校课程规划、管理模型、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运行要素是指学校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经营等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与程序,它以行动规范的形式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体现在策略和操作两个维度,其中策略维度包括战略管理策略、品牌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学策略、教科研管理策略等;操作维度包括校名使用规范、教学秩序、仪式与礼节、节周与社团活动等(见表1)。
表1 办学行为类型结构体系
1.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战略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机构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为实现目标而对资源的一种系统性安排,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只有调整好学校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关系,明晰责权,才能为下一步的流程设计、绩效考核打下基础。在目前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学校作为典型的具有学习功能的组织,在其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内部组织机构如何设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调适好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架构,根据校情的变化情况,在充分吸收和运用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力争保持管理的精炼与弹性,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4]
2.制度规范
学校制度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它依附于学校组织而存在,与学校管理机制相匹配。学校制度制定、执行与落实的程度体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水准,反映了学校组织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学校管理制度越周全,工作就越有章可循;学校管理制度越科学,工作就越规范高效。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机制完善的一个基本前提。具体而言,学校制度规范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目的性,实现管理的标准化、秩序化、效能化;二是强制性,属于法规的范畴,在一定时效内具有指令和约束的特质;三是稳定性,在对象上、时限上、内容上相对稳定;四是变革性,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策划方式规范学校制度,重点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梳理、改进或新建,其中尤其要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有效地实施制度建设。
3.学校课程规划
所谓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科学整合而形成的课程规划与课程实践等一整套体系。它既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构,也包括完全由学校自主设计的校本课程。而学校课程规划,则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所进行的全面而长远的谋划并形成的整套方案,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现机制。如今国家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实践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等,都要求课程实施者同时也成为课程设计者,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本位、动态建构、差异共存、批判反思的一个过程,要求学校有新课程观念的提出和新课程学说的创立,有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和策略的建构,有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和有意识的临场情境创设等。总之,“学校课程”取向把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推向了课程建设的中心和主体地位,而课程规划则是将它们落到办学实处的重要工具。
4.战略管理策略
学校战略管理是以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态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和实施体系。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控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为智力支持,促进学校发展的行动转化,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策略的确立,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环节。它与学校常规管理相比有如下特性:一是全局观,即着眼于学校全面的和长远的工作,注重全过程与全方位管理;二是环境观,更关注环境变量对学校的影响,使学校与环境具有高协调性;三是发展观,将战略建设作为学校持久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促进战略张力不断扩大;四是资源观,注重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策划、利用,尤其注重对隐性资源的挖掘与盘活。
5.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从“物化”到人化)、理念变革(从成本观到资源观)、地位提升(从边缘化到核心化)和功能升级(从操作型到开发型)。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领域很广,从道理上来讲,所有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工作都可纳入此中。但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于有助于教师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我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范畴做了相应的界定,大致包括学校岗位分析、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教师素质模型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人力资源培训、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
6.公共关系策略
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且长期应用各种活动或媒体服务,与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了解、鼓励、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校内外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公关的对象分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校外则有学生家长、当地政府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本地区同类学校、国内外友好学校等。其具体目标是:树立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学校与重要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以获得他们对本校的目标、政策、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学校公关建设,可制定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常规策略,也可制定专门为不同对象服务的针对性策略,还可根据需要制定危机处理、文化宣导、形象宣传等特别策略。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策略水平,需要在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8.学校仪式与礼节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策划和执行学校仪式,必须遵循这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本化,在本属常规工作的各种仪式中注入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个性化的设计,是将其塑造成为学校文化亮点的基本前提;二是规范化,严格、严肃、严密地执行学校各类仪式的基本程序,是有效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根本保障;三是持久化,只有当学校的各种仪式有目的地积淀成代代相承的习俗,这些仪式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学校礼节是指学校人员在交往中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本校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对国旗、党旗、团旗、队旗、校旗)、见面礼(师生见面、师师见面、生生见面、迎接来宾)、课堂礼(上下课礼仪、提问答问礼仪)、言行礼(着装、交谈、握手、鞠躬、鼓掌、列队、就餐)等具体礼节。规范学校礼节,需要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但礼节不是单纯的知识,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假如把礼节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并强化操行考评,礼节规范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9.节周活动
节周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并周而复始的系列教育活动。校园节周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载体。节周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美食节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学校办学行为的层次结构
上述办学行为体系的建构,主要着眼于办学行为类型与功能的区分,这种结构划分具有对各类办学行为进行布局和定位的性质,便于办学者从“横向”上把握学校的办学领域及其各类办学行为的属性。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视角出发,对办学行为做出层次上的划分(见表2)。
表2 办学行为层次结构体系
依据办学实态及其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将学校的办学行为大致划分为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指导五大领域,而每一领域又可大致分为理念、制度、策略、流程四个层次。其中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5]它是学校对本领域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所抽象出来的、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的“顶层设计”,在每一个领域里它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则是支撑和保障理念得以落实的相对固化的规范,是理念见之于行为的重要中介;策略指的是为贯彻本领域办学理念、实现本领域办学目标所应依据的准则和方式方法,它将本领域的相关制度浓缩、简化为具有明确行为导向的若干概念或条目,以便于执行者理解、传播和实施,同时亦可根据形势发展对既定制度进行丰富、完善或调整;流程则是将策略分解为若干行为要素并根据其内在规律和个人或组织的主观需要将这些要素串联起来的工作程序,它要解决的是把确定的策略合理安排为环环相扣的业务步骤并执行到位。这四个层次的确定,将每一办学领域的工作开展从最抽象的理念层层递进到最具象的流程,充分体现了各领域办学行为的目标性、内生性、整体性、动态性,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最后需强调的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结构无论是做类型划分还是层次划分,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抽象和逻辑推导,目的是为办学者审视和布局办学行为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全面、更理性的框架。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上述类型与层次一定是纵横交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79)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彦亮.企业形象定位及其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2]黄兆龙.现代学校形象策划的特点、内容和程序[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2).
[3]陈丽,等.学校发展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3.
[4]沈曙虹.学校组织结构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13.(9).
[5]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