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我校(江苏省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全校现有教师142人,50岁以上的教师有95人,占到教师总数的67%,且大部分是“民转公”教师;有研究生学历的为0,本科学历的有45人,不足35%;有高级职称的4人,不到3%。由于教师缺乏,学校还使用了代课教师,学校师资整体水平较低。
针对我校师资的现状,学校挖掘现有资源,利用网络沙龙、博客、QQ群、微信等研修形式,创新教科研方法,在教育科研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2008年以来,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县教科研先进集体。教师在各项省级论文竞赛中获奖已达120余人次;学校承担的省、市级研究课题有六十多个;教师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近百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有二十余篇。这对于一所山区学校来说实属不易。我们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主要有三条。
一、狠抓“五重”,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重师德。我校坚持“修身正德”的校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提高教育效果,我们编写了本镇优秀教师师德故事《身边的人》作为校本教材,用身边人认真工作、关爱学生的点点滴滴,引导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并竭尽全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组织全校教师观看全国师德报告团的报告录像时,83岁的霍懋征老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精彩报告触动了每个人的师魂,激励着每位教师向名师学习,一颗颗教育理想的种子在教师们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二重读书。以前我校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听报告、讨论和参观考察等,教师对于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却无暇顾及,有的教师甚至连《课标》原文都没有读过一遍。这种“快餐化”的学习方式导致了培训的“高耗低效”。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读书、写作是每一位教师自己培养自己的最好方式。”基于此,学校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购置新书,其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56号教室的奇迹》《夸美钮斯教育论著选》《陶行知教育名篇》,还有许多当代教育名家的论著和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我们把赠送图书作为教师的一项福利待遇,以此激励教师多读书。同时,学校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师徒同读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教育阅读走向深入。为了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阅读,学校还专门制定读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读一本教育专著,做好一万字左右的摘记,并把读书纳入教师评价的范畴。
三重推敲。一节课,一篇教案,需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才能提高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增长教学智慧。(1)推敲案例。一是将案例与教者的反思、专家的评点相对照,细细品味、揣摩他人的教学设计,剖析他人的教学行为;二是将案例的研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对照,发现自己实践中的迷茫原因,找出他人成功之处。(2)推敲课堂。我们从推敲课堂细节入手,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细节的推敲围绕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如课题的出示、问题的设计、小组活动的组织、朗读的指导、教师的体态语、板书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导语过渡语的设计、教师范读的时机等等。通过推敲,大家感到课堂之中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不能随意,都应该从教育规律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从而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重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校鼓励教师认真反思,真实记录自己的上课感受、得失,务求刨根问底,并通过QQ群和博客交流反思,网上跟帖互评反思,以便揣摩同行的优秀案例,反思自己的课堂,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实践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我们要求全校教师养成每天反思的习惯,每周完成一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重点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情分析这两个突破口,围绕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这个中心,反思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预设和生成,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这个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探寻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总结经验和评价能力。
五重帮扶。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两个重要的转化期,即由一个教育新手向一个教育能手转化,再由教育能手向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化。第一个转化需要三五年时间,主要依托学校的教研活动,使一个新教师迅速成长;而第二个转化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它需要教师更多地依靠教育科研的活动,依靠专家的引领和自己的进取精神来提升专业化水平。
我们高度重视专家的指导,一方面多争取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凡外出学习,我们都要求教师回来后以汇报课和讲座的形式传播学习收获。另一方面是邀请专家和名师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我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邀请市、县名师来校传经送宝,通过开课、讲座、师德报告等对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进行教科研指导。通过与专家对话、与名师面对面,增长实践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我们还积极利用本校的市、县骨干教师资源,组建“骨干教师帮扶团”,开展与青年教师的结对帮扶活动,帮扶有考核细则,有奖励措施。
二、校本教研,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制定了《黑林小学教师三年培养规划》,要求教师制定短期可达成的小目标,做到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
1.立足学校自身的特点,抓好校本性教研活动。各教研组结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展同课异构、沙龙式议课、举一反三式备课、改课、特色式讲课、反思式评课等,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让教师之间碰撞智慧的火花。
2.科研选题“低”、“小”、“实”。我们邀请县教科室领导对课题选题以及研究进行培训,明确课题的选题原则:起点要低,切入点要小,研究过程要实在。要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紧紧围绕自己的实验课题,扎扎实实地写好随笔和案例,精心总结,创造性地提炼,使成果更具影响力,更富有实效性。
3.论文撰写强调“真”。在撰写论文方面,要求教师一定要写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真实做法和想法,从案例入手,以创新为主,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
三、对口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层次
对口培训,为教师精心烹制不同口味的“教科研培训套餐”,力求让每个教师都能“吃饱吃好”。
1.吃“大餐”,学校教科室负责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的教科研培训。做到每月一个专题,每周一个内容,对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分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2.加“小灶”,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学科为单位,分学段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给青年教师定目标,压担子,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网络备课”“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和研讨,培养一支有教科研特长的青年教师队伍。
3.抓两头,带中间。教育科研应用要从技术及观念等方面做起,抓两头,带中间。部分青年教师欠缺的不是教育科研方法,而是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正确的人生观。年龄越大的教师兴趣动力越不足,需要给予持续动力。
4.开池养鱼。我们分学科创立学科QQ群和教育博客,要求所有教师加入,以激发他们探究新事物的积极性。安排青年骨干和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群活动”,让新老教师通过网络交流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收获与体会。教师如鱼得水,同时也收获着友谊和快乐。
5.以赛代训。青年教师在教科研能力方面相对较强,但是意识上的错位往往让他们在原地徘徊。我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制定“比赛套餐”,以赛代训,按质考核,从而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教师成功则学校成功,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