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
摘 要: 青少年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结合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作者就学校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原则阐述了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感恩教育,以及培养五年制师范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生 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关于青少年感恩品质的缺失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应采取的多种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笔者就自己十年来的五年制高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关于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采用的教育方法与原则的认识。
一、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笔者先后担任了四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其中一直担任英语系2008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者就以2008级2班的学生为例,谈谈自己对于学生感恩品质的看法。
蔡某是一个从高中转入我班的男生,刚进班级时我与同学都对他有很大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身上的陋习不断暴露出来。迟到、早退、矿课打架、上网等事情让我应接不暇。他对于我们之间的谈话很是冷漠,毫不关心同学、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所作所为的态度和反应。随着与其家长的沟通的深入,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刚做完心脏手术不久,为他的事情不停地奔跑在家和学校之间,可该同学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愧疚之情。
从蔡某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自私和冷漠。他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感恩心理,让病弱的父亲为他操碎了心;他对学校让他在没书可念的情况下,能够重返校园没有感因之心;他对老师更没有任何感恩心理,让老师一次又一次为他犯下的错误善后。蔡某身上也折射出当代许多青少年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他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只懂得索取,不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得关爱他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私和冷漠。
同样在英语系2008级2班有这样一位女生。张某,她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异。不幸的是在2010年的6月份,她的父亲酒后驾车发生了严重车祸,头部受伤,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才脱离危险,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在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后,她的母亲再也无力支付她和弟弟的学费。于是她没有任何怨言地放弃了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起照顾父亲和年幼弟弟的责任。还有一位女同学徐某,她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学校给她免除了两年的学费,班级的贫困生和助学金每次都有她的名字。她在班级里什么事情都做,只要老师、同学需要她都没有任何怨言地帮助同学解决一切问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菊姐”。
在今年的“5+2”专转本复习迎考过程中,戴老师担任了我们班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一段时间,戴老师的身体不好,嗓子发不出声音,但一直坚持给同学们上课。于是同学们自发地买了咽喉片、水果等,向戴老师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在2013年的迎新年晚会上,他们手拉着手把我围在教室的中央大喊着“班主任,我们爱你”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件件、一桩桩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无不反映了这群学生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
二、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际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基于感恩,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培养健康的人格,营造和谐的氛围。感恩教育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乡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逾使言,察其志趣,令其感恩戴羲,怀欲报之心。”《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弛的帮助表示感激。”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恩惠,在内心深处产生的想要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的总和。而所谓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感性的形式,用青少年的实际感受体验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惠”,以唯理性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
四、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孔子曰:“仁者受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而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则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更能为承担和完成义务而不断努力。感恩教育则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而有了感恩之心,就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家庭与社会,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感恩不仅是感知恩德,更是一种责任意识。
2.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優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名言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更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感恩,就等于设置了做人的起点。思想教育应帮助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高低。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一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五、感恩教育方法与途径
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现实生活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他们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具有导向、熏陶、激励和辐射的功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日常生活。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时,我们会提倡学生给父母发一句感谢或表示祝福的话语,或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等。在每年的感恩节时,提醒学生为父母亲手织或买一件手套、围巾等小礼物以表示自己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也会经常提醒学生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怀之心。正是这些点滴小事,养成了学生感谢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及自然之恩的情怀。
2.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戴老师正是因为她带病坚持上课的行为感动了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知了她的责任感和敬业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在五年的相处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我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关心与爱护,赢得了学生的爱与信任。
3.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恩情。
学校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通过社团活动组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青少年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小小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转变,体验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恩情,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4.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教育者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让青少年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背影》一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恩之心,从而由人及己,引发他们的共鸣。在英语教学中,利用“Thanks giving”一文,让学生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让感恩教育渗透于他们的日常学习中,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5.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孝顺长辈,有好吃的先给老人;长辈的生日时要记得送上祝福的話语或短信;长辈劳累时记得给他们捶捶肩或揉揉背;离家时要常打电话给父母长辈;每逢佳节要记得给亲朋好友送上问候与祝福;获得别人的帮助时,要记得说声“谢谢”。在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的熏陶中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少年的知恩、识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在当代一些青少年身上仍存在一些知恩不图报现象,但我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青少年定会将感恩意识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张长水,李化树.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
[3]词源(合订本)[Z].商务印书馆,1997.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商务印书馆,1997.
[5]龚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2006.
[6]朱会丛,尹华.感恩教育的现代缺失与重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
[7]蔡丹丹等.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科技教育,2009.
[8]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