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
摘 要: 评价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形成性评价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目的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最终提高学习成绩。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已得到公认,但其在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比较少见,对写作教学的论点拓展教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就形成性评价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论点拓展 英语写作 高职英语教学
尽管形成性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成绩方面,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其未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其鲜少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急需改变。
1.形成性评价
许多中外研究者在研究与实践后,发现评价和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Sadler(1989)和Stiggins(2002)在总结了关于评价和学习的大量文献后指出,评价和学习的关系从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assessment of learning(对学习的评估),一种为assessment for learning(促进学习的评估)。
Assessment of learning具体体现为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单元或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价。尽管终结性评价主导着整个教学评价系统,但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即对学生学习的局限——无法真实体现学生持续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制约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等,促使该评价的改革迫在眉睫。
近十多年来,assessment for learning获得了广泛的关注。Assessment for learning具体体现为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Black和Wiliam(2009)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即学生的学习成就信息被教师、学生或其同伴引出、解读并利用,从而做出关于下一步的更好的教与学的决策”。形成性评价的定义体现了两大重点: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反馈,即认识自身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的差距,并了解缩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信息而改進教学措施。这两大重点不仅反映了“形成性”本质,还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标——改变促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众研究者一致表示,反馈为在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反馈为学生提供了“其目前学习水平和预期学习目标之间差距的信息”①,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缩小该差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回答师生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要去哪里,即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现在在哪里,即学生已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接着该怎么做,即为了缩小和目标的差距,要采取哪些行动。反馈的给予者可以多样,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同伴评价peer-assessment)或是学生自己(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和重点,形成性评价操作环节实际可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步骤(如图表1所示):
(1)确定学习目标与标准。教师向学生解释和分享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即在教学结束时学生被期待达到的水平。
(2)收集学生学习状况信息。教师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引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如课堂观察、师生问答、纸质作业、学生作品集。
(3)给予学生反馈。教师、学生同伴或学生本人解读收集到的信息,比对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找到差距,反馈这些信息,以及解释该如何缩小差距。
(4)改进教与学。教师利用评价收集到的信息,改善教学,以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从而缩小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
图表1 形成性评价周期
形成性评价的本质是解放学生,使其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一变化的背后体现了建构主义色彩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通过和他人建立对话(老师或学生),使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个人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建构自己新的知识②。学生俨然成为学习建构的中心,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
2.在高职英语写作论点拓展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和条件
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存在众多问题,涉及逻辑思路、组织结构、内容开展、语言能力等。其中,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围绕中心论点拓展段落,对论点展开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解释和说明。在文章论证展开的过程中,学生不是没话可说、字数不够,就是废话太多,缺少逻辑,没有重点。例如,不少学生喜欢“假、大、空”,流于表面的内容,而非提供具体的细节或例子来深度论证。教师写在作文后的评语,似乎也成了一种摆设,学生选择直接忽视;虽然个别学生仔细阅读了评语,但无从下手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样的问题下次依旧存在。久而久之,每一次的写作教学成了孤立的教学片段,写作成了学生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实际写作教学中,不少教师主导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过程,从文章总体结构、论证理由到论据内容完全辅导下来,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的写作退变成了对教师观点的组织和总结,作文千篇一律。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写作技巧等均未得到训练与提升。一些教师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中心”,过度“放羊式”教学,在布置好作文题目后,就不管不顾学生的写作过程,只等批改。结果,大部分的学生作文思维混乱,逻辑跳跃,表达支离破碎。
如何在写作过程中时刻作出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反馈,从而使学生独立写出一篇具备统一性、渐进性和连贯性的文章;如何弥补写作的教学过程和评价环节的脱节,将二者合二为一,是现今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
此时,对高职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条件比较成熟。相较年幼的学习者,高职学生能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较好地理解形成性评价。通过教师事先解释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意义和操作步骤,高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能力有意识察觉和理解学习的目标与标准,理解学习差距,充分利用反馈,采取行动来缩小差距。英语教师逐渐转型为“学科专家、资源指南和学习群组中的推动者”③,和学生分享学习与评价的责任。此外,高职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加轻松友好,能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3.形成性評价在英语写作论点拓展教学中的运用
3.1具体解释写作要求,帮助学生理解评价标准。
教师向学生仔细解释论点拓展的要求,如分观点和内容的有序安排而富有逻辑性,句与句之间衔接准确等,用不同档次的实例具体阐释。同时通过展示解读整篇范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围绕主题写出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章。
3.2利用多种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
鉴于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者身份和跨文化思维的差异,有时学生无法只通过一个教学活动而完全地展现自己的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准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方便精确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设问、串联关键词、画逻辑地图、中文口头组织段落、草拟提纲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围绕论点展开阐述,提供论据,并在论据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当然,这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个人参与,又可以团队合作。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团队PK赛,将全班六个小组(每组八至九位同学)分成三大组,每一大组中的两个小组要求围绕相同的两个话题各拓展三个论据,完成后小组交流论据,讨论思考过程,刺激彼此思维,加深对作文主题和论证的理解。
3.3开展互动开放性对话,给予学生反馈。
教师观察教学活动,并通过对话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以主动加入某个小组或和某位学生对话,要求学生解释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在仔细倾听完后,教师理解学生的思路,及时评点学生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如果遇到学生无法完全理解教学活动或教师的点评,教师就可以解释设计活动的初衷和目的。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论证中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具体的针对性改进建议。此外,互动开放性对话也可转化成书面形式。教师对学生写作的书面评价可仅限于提供有效的反馈意见,告知学生需要如何具体改进。每一次的评价不是写作练习的结束,而是下一个写作任务的开始。
3.4改善教学实践,教与学相长。
在给予反馈后,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思维容易在某些地方卡壳,中式思维容易影响英语写作等。教师思考如何在下一次的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改善这些问题,如加强逻辑引导,反复渗透中西思维区别等。
3.5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内部互评,学生依据自身对统一性、渐进性和连贯性的理解,给予同伴建设性评语。评语要求客观具体,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提供改进方法。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BBS,组织学生跨组甚至跨班成立写作评价小组,和同伴对各自作文进行交流,并以“回复”的方式提出反馈意见。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论证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而且看到了同伴的视角,既可得到启发,又能避免类似错误。从而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该从何处进行怎样的修改。而文章的作者必须结合小组成员的意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在消化吸收各种反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重写,并以“保留修订标记”的模式上传修改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扮演了更积极的角色,对自身的学习承担了更多责任。同时,学生评价也降低了教师评价的工作量。
3.6观察学生表现,及时给予帮助。
在准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制定一个表格,预估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为学生搭“学习脚手架”,如额外的小活动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逻辑联系,避免造成逻辑断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相应地加减教学支架。
4.结语
改变传统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启用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尝试。它不仅增加了师生的对话和互动,更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探究教学新领域的旅途。
注释:
①Nicol & Macfarlane-Dick,2006:200.
②Oblinger,2004.
③Donnelly & Fitzmaurice,2005:65.
参考文献:
[1]Nicol,D.J.,Macfarlane·Dick,D.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model and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feedback practice.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6,31(2):199-218.
[2]Oblinger,D.G.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ional engagement.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04(8):1-18.
[3]Donnelly,R.,Fitzmaurice,M.Collaborative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A consideration of tutor and student roles in learner-focused strategies.In G.ONeill,S.Moore,& B.McMullin (Eds.).,Emerging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learning and teaching,2005:99-110. Dublin:AISHE.
[4]Black,P.,Jones,J.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MFL:Sharing the language learning road map with the learners.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2006,34(1):4-9.DOI:10.1080/09571730685200171.
[5]Black,P.,Wiliam,D.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Educational Assessment,Evaluation & Accountability,2009(21):5-31.DOI:10.1007/s11092-008-9068-5.
[6]Chen,Y.Assessment for Learning:Enhancing activities to learn Mandarin.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2011.
[7]梁丽君.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