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话

2014-04-10 22:34董军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董军

摘 要 研究心理现象,探究心理活动过程及规律,有助于教育的灵魂工程建设。灵魂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灵魂的开启,也就是心理活动的展开,所以外部感官的刺激成为开启心理活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着力研究导语、切入、预设等方面对开启学生性灵的作用和意义,让语文深入学生灵魂,使学生形成稳定个性的学习品质和人格品质,并让这种品质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乃至学生的一生。

关键词 语文教学;灵魂开启;塑造品格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却让语文教学游离在学生的灵魂之外,忘记了语文学科的职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那么何谓灵魂?灵魂即心灵,在希腊文中灵魂就是“心理”。何谓灵魂对话?灵魂对话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沟通与碰撞,彰显文本的内涵,从而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形成稳定个性的学习品质和崇高美好的精神品质。

灵魂对话第一步无疑是开启学生的灵魂,产生阅读文本和深入文本的心理欲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在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感觉,而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落实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通过某种刺激,触动学生的感觉,从而开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走进灵魂对话。

一、关于导语

导语由新闻迁移到课堂,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亮色。但对于它的职能,我们很多教师还很模糊,所以首先有必要交代一下导语的功能。

导语运用到教学中依然保留了新闻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简明扼要,一次成功的导课不能以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为代价;接下来它必须具备的就是激发兴趣,这是区别于新闻的我们课堂教学的特色;再有,导语要有专业特色,比如语文课的导语就更应具备文学的特质。

如果仅以这个为标准,我们的导语就会成为教学中最简单最机械的一个环节,每个教师只要稍加思考或者到网上一搜,就可以有N个导语呈现在我们面前。

比如,我们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导入的角度就可以有:

①文体知识: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勃用骈文写成的宴集序《滕王阁序》。

②初唐四杰:“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谁的诗呢?(生:骆宾王)对!那么你们知道和他齐名的另外三个人是谁吗?(生:王勃、杨炯、卢照邻)他们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③写作背景: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序文。

……

所用手段更是声、色、形等五花八门。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导语都能切近学生的灵魂,从而开启灵魂对话呢?细细品味,许多导入效果寥寥。就拿有的导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四大名楼的图片来说,晨光熹微的、夕阳西下的、灯火辉煌的,极大限度地刺激了感官,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兴奋异常,完全陶醉在建筑美景当中,忘记了“此行”的目的,这样的开场白脱离文本的内涵和教学的目标,显得虚浮、造作;而如果由四大名楼上面的楹联导入就比较容易让学生自然而真实地走进文本,接近教学目标。

所以,导语宜实不宜浮,宜简不宜繁,宜直不宜婉,宜雅不宜俗。

二、关于切入

这里所说的切入与导语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许多教学的导入都省略了一度让我们大费周章的导语环节,单刀直入切入课题,所以很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切入的方式和技巧。

曾有幸走进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课堂,聆听绿色诗歌教学《归园田居》,赵老的切入让我震撼,没有任何的花哨,只一句“读”就走进了诗歌,“再读”走进韵律、“再读”走进情感,再自读5遍基本是“其义自见”了。那样的氛围中,哪个学生能不心智大开、诗情萌动,甚至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灵魂走进课堂,什么样的文本能不触动他们的心灵,什么样的探究能不激发他们的潜能呢?这绿色的本色课堂真的让人心旷神怡。

切入方法种种,朗读——这一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手段,无疑是切入文本最直接最实在的方法之一。

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问题切入法,比如学习《小狗包弟》,问题设置可以有:

①你们知道“文革”十年浩劫中人们的生活吗?

②喜欢狗吗?谁家养宠物了?有没有失去宠物的经历?

③“寒夜中,斗志激扬追觅繁星,誓除黑雾急呼雨电;憩园里,闲情难有再擎爝火,彰显大家光照春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④“包弟”是谁?是谁的狗?巴金为什么写包弟?

⑤巴金以什么心理写“小狗包弟”的?

⑥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词中说“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巴老哪种品质?

……

这么多问题都可以把学生带入文本,也都比较直接,也都能不同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哪种切入真正地贴近了文本的灵魂,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叩问灵魂和良心呢?

人的心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不断增长的,通过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整合、传递,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进入高中阶段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应该定位在初级的引发上,而应该是高级的深入灵魂的启迪,这才能有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塑造正确高尚的人格品质。因此上述问题中,这个直接切中“生命和良知”的设计更适合高中学生。

当然,无论采取哪种切入方式,原则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要切中文本要点,切合教学目标,切近学生心理。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