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庆
摘 要:在现代学术研究体系建立以后,“艺术”的概念被放在理性秩序的研究范式当中进行清理。这让学界对艺术的本体进行了深度研究,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艺术与日常生活在研究层面上分离开来。但近十年以来,艺术设计从实践当中,全方位渗透进日常生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判断。这可能会导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失去美学标准,因此需要从艺术本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设计两者之间来反思,对当前的艺术设计展开审美反思。
关键词:艺术设计;日常生活;艺术本体;创作实践;审美批判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从最初的定义上,“艺术设计”是将“艺术”作为定语的。在中国设计界,数十年都将“工艺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来研究,在特定的阶段,前者甚至成为后者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曾长时间是把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概念之下的一种实用艺术或实用美术来看待的。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和创作思路,能够较为充分地发掘民间美术、民族文化资源。但其局限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在以流水线为标志的大工业时期,规模化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需要标准化的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必须要以功能实现为主要目标,而不仅是实现审美追求;在信息产业时代,数字化的标准更加强调了这一特征。实际上,大工业时代与信息产业时代的艺术设计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设计产品不再是供藏家束之高阁的稀世艺术珍品,而转变成转瞬即逝的消费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当今的艺术设计就不需要任何审美标准呢?当然不是。当下急需构建新的艺术设计审美系统,建立这一系统,其基础就是要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批判。
一、被消费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转变成消费行为,艺术设计产品转变成被人们消费的对象,这正是我们研究当下艺术设计的文化背景。这一转变的意义是巨大的。在此前,工艺美术品具有本质性的艺术价值,不论将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还是私藏在家,它的艺术价值都具有恒定性。但作为消费品的艺术设计产品,它需要在实际的使用中呈现价值,试想:假若人们将宜家(IKEA)家具藏进密室,从不使用,它的价值从何体现?事实上,宜家自1943年在瑞典阿根纳瑞小村庄创建以来,就一直坚持“设计精良、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经营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宜家家具严格规范了自身产品的设计标准,形成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作业模式,并建立起全球化的采购模式,从各贸易区域采购后运抵全球26个分销中心,再送货至宜家在全球的商场。紧密围绕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设计,至今宜家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全世界25个国家/地区拥有123,000名员工,年销售额215亿欧元的大型零售企业。而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全球化的艺术设计、生产、销售和反馈网络,才有可能保证艺术设计植根于日常生活,成为便利的日常消费品,也让设计活动获取源源不断生命力,最大程度实现价值。
基于对同样问题的反思,2006年上海双年展旗帜鲜明地提出“超设计”的概念,当中包含三个部分:“设计与想象”、“日常生活实践”与“未来构建历史”。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其中,“设计与想象”是为了反对在强调功能实用性的设计工作中,让想象被实用性所扼杀。但同时人们的想象又需要从功能性这一原点出发。这便向大家提出了一种矛盾的力量,也为人们提供了自省的空间。“日常生活实践”是为了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断裂关系,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符合设计的本意。而“未来构建历史”则从未来视角回溯和反思作为未来之历史的现在,探讨历史与未来观念的建构与演变过程。上述策展思路无疑是有独特创意的。
在很大的程度上,“日常生活实践”是“超设计”概念的关键所在。因为必须被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才能深入现实进行艺术的深层创造。在该次双年展上,针对“超设计”的主题,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用艺术作品一针见血地提出了问题。其中,作为比利时建筑设计与都市生活领域中最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之一的汉斯·贝克(Hans Op de Beeck),他参展的作品《T-Mart》,利用装置、多媒体等手段,模拟出都市中到处可见的热闹非凡但又冷冰冰的超市、街道等场景,让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新的体验,在新的体验中进行深刻反省。被消费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些幸福感其实都是人造出来的——在脱离超市走进更大的空间之后,让包括模型里的公路以及人行道、温暖的路灯,都洋溢着虚幻的温度。实际上,贝克的创作批判的就是日常生活中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标准的随意性。
二、艺术设计:基于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艺术设计是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而且是以必须的方式进入的。因此,艺术设计实实在在地会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判断。那么,日常生活怎么才能实现审美呈现呢?正如李砚祖指出:“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呈现?艺术设计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其次,艺术设计和造物创造本身作为人的劳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三,当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与物的符号价值凸显扩张并与影像世界合流成为‘第三自然界,一个符号的、影像的、网络的、虚拟的、软性的、非物质的世界相关。”在这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基础的层次,艺术的审美追求通过艺术设计及其产品流通,因此找到可以承载的物质实体;第二是日常生活程序的层次,是指艺术设计产品以功能实体的身份进入日常生活,并在各个程序上发挥自己的效用,直接作用于每一个消费者;第三是审美接受和传播的层次,艺术设计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并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交织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体系,因此,极大地扩展了艺术设计的审美影响力。可以说,上述三个层次构成了艺术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呈现的基础,而我们所谓的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也需要就此基础展开讨论。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需要在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中建立起来。但目前的情形似乎并不是如此,在大多数设计者的设计操作程序中,从接到客户的订单起,大多数人就会直接从形式上进行搜索资料,包括网络搜索的方式。而对负责任的设计师来说,首先要对设计作品在未来的使用环境、受众群体、社会效应、审美引导、智力启迪、环保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之后才定下具体设计方案。而对于形式的推敲,只是其中的环节之一。2007年,Francesco Cappuccio设计的桌子“Louis XXI”(路易斯21世)获得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赛事“The Significant Furniture 2007”(2007重要家具)一等奖。有意思的是,这款桌子在形式上采纳了现代艺术中的几何切割的手法,在材质上又非常注重古典韵味的对比,同时还利用几何切割的缝隙来插放报纸、杂志等,使功能与形式相得益彰。在该设计作品中,形式上的创新显然不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作者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了极为巧妙的结合点,让作品的审美品位打动人心。endprint
在《Louis XXI》中,Francesco Cappuccio的灵感来源自日常生活,并通过艺术设计将现代艺术观念与产品功能性进行了完美结合。这一点,Francesco Cappuccio在时钟的设计上同样得以实现。在时钟设计中,作者巧妙运用色彩的对比、抽象符号的意味,让黄色为基调、黑色为底衬、红色为主色,其中,设计者将1-12的数字作了抽象变形,让所有的形都以曲线为主,而在红色的鱼形底座上醒目地设置了两根长条状的白色的时针与分针。这样,无疑保证了时钟的使用功能,同时,在家里的这座时钟,又好像是一幅活动着的现代艺术作品,让家人时时可以领略其中的美的韵律,真可谓妙不可言。
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设计师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状态不进行主动地审美批判,他们肯定不可能超越日常生活的垃圾信息的范畴的。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一方面要深入生活,找出需求点来,同时还需要远离生活,跟日常的审美状态拉开距离,才有可能看清楚日常生活的审美现状,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对人们产生实质性审美引导和启发的作用。Francesco Cappuccio在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中寻找到一种现代的“简约主义”设计理念,将简约风格运用到日常生活,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准的审美品位的艺术设计,在2007年度北欧地区最大的家居用品展Formland中也有体现,其中获得大奖的设计作品《Smile果盘》就是典型之作。
设计师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有心人,能及时把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艺术设计的能量。对于有责任感的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中贯穿高雅的审美趣味是基础性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设计师时刻注意反省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视觉环境,尤其是通过艺术设计建立起来的人造视觉环境。
三、批判:一种设计立场
[JP2]在当下的文化情境中,艺术设计活动及其产品都渐渐成为消费的对象,并且在传媒的作用下,还成为漫天遍野的符号系统,被人们快捷便宜地选取。因此,艺术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对于日常生活展开的审美批判是举足轻重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在艺术设计的领域中,从物质、生活以及精神各个领域中,均贯穿有艺术设计的实体;那么,同样在文化、艺术和商业的领域中,艺术设计也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的,各种资本的场域是可以互换的。艺术设计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明白这一点。日愈开放的艺术设计市场需要设计师拥有开放的心态,这里面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层次的审美行为的包容性,也包括许多不同文化情境中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理解立场。但不论如何,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是永不会改变的。因为不管规定什么主题,采用什么形式,最终的艺术设计产品必然会进入生活。观察艺术设计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响,反省设计传递的审美信息,全面提升自己的审美格调和设计能力,保持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这是负责任的设计师的基本立场。 (责任编辑:徐智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