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利红
( 济南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 )
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演进理论浅析
赵利红
( 济南齐鲁软件园发展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 )
科技创新产生于技术进步与“双螺旋结构”的应用与创新,其中创新主体的活跃程度与创新要素的复杂涌现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显著性特点在于,通过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交互影响,对产业、行业、市场进行动态的、互补的综合研究,并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打造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双螺旋结构;科技创新;创新2.0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了技术创新模式的嬗变,以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双螺旋”理论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应用实践为舞台,致力于发展中的开放性创新和协同性创新。[1]面向信息经济社会的新一代创新模式——创新2.0,开辟了崭新的创新思路,坚持了大众式、开放式、协同式的创新模式,它是一种民主化、参与式和“以人为本”的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的信息递进,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接。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提是以技术进步作为推动力,以应用创新作为拉动力的,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在推动与拉动方面,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双螺旋结构”的科技创新模式,是双向驱动的协调运作——技术的演进创生了新的技术,使创新要素开始萌芽,而创新应用的驱动又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它在技术发展的瓶颈时期,会进一步鞭策技术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正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一)技术进步
在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技术进步的步骤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发明技术、传播技术和应用技术。对于后发性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国家来说,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实现工业现代化赶超的不二法宝。据目前情况分析,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技术创新赶超,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实施贸易自由政策并进行技术引入,通过引进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第二阶段,实施恰当的贸易政策,使技术引入与技术创新开发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第三阶段,积极开展技术的自主研发,发展新型产业,推出高科技产品。通过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熟悉并抢占高科技产业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实现赶超。在完成国家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发挥了引领作用。而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政策执行,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的汇聚,支持建设高新企业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
(二)应用创新
这里的“应用创新”,是指承认用户的核心地位,充分为用户着想,重视用户的应用环境,在用户与技术人员的互动以及用户参与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挖掘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并把其放在首位,以此作为动力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并带动科技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目前情况下,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技术进步被更多地考虑到,而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则较少被关注。由于技术的发展与用户的需求往往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出现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相关问题,也就间接导致了科技发展与现实应用的脱节。制度完善为技术发展、转化提供充分而有力的保证。当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制度化操作实现了人才、技术、产业的聚集的时候,此时在制度的层面解决技术应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事实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管理与服务方面,仍然表现为科技的支撑作用不足,科学技术的转化率较低,服务于用户需求的应用创新机制,依然缺乏动力与活力。
(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大众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应用创新,通过搭建研究平台,实现共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对创新园区实施应用性制度设计,从而实现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实现需求与用户的相遇以及各种创新因子以用户为中心的汇集,实现应用创新与高新技术两大园区的良性互动与互补,使科技发展与创新应用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双螺旋结构”的操作化运作全面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创新模式,将是创新科技发展体系的一次重要尝试。[2]
所谓“双螺旋”,最初源于生物DNA的“螺旋链”概念。所谓“创新双螺旋”,是把科学技术创新结构中的两大关键性要素: 科技进步和应用创新看作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分离又相互补充的一对概念。科技发展通过创新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提供新的发展路向;而应用创新也往往在与现实应用的碰撞中,发现新的用户需求与更新的技术要求与指向,及时把握现实需求的脉搏并触及技术发展的瓶颈,进而增强科学技术突破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可能性。技术和应用仿佛一对“热恋的情侣”,只有二者达到某种激烈的“心灵”碰撞和达到某种“心有灵犀”的恰到好处的契合,广大的用户对这项新技术和新应用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新产品才会“呼之欲出”,这样独特的创新性产品才会诞生出来,并成为该行业发展的崭新热点,并很快推向市场。
(一)创新双螺旋的优势
我们把整个社会的技术拉到一条线上作“推动力”之用,而把全社会所有的科技产品作“作用物”之用,最后再将所有的创新作“拉动力”之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力的系统。技术在后面推,创新在前面拉,同时作用于这些科技产品,也就是说这些科技产品是在双层作用力下前进的,肯定要比只有技术推动力或者只有创新拉动力要强得多。同时科技产品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就像DNA碱基中互补配对时还会出现相同的碱基一样,这样就将整个科技织到一张网上,加强了产品间的互动,两条链之间作用力的范围远比只是单纯的十对碱基那么简单,而是一张网,是几千甚至几万的碱基在相互作用。所以创新的双螺旋结构有利于加强凝聚力,促进“科技”更迅猛地发展。而且创新双螺旋结构的构成因素——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系统运作更加完善,比起单个的碱基来说更加稳固,张弛有度,更有利于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二)创新双螺旋的弊端
前面已经讲过当今社会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是在时刻经历着新陈代谢,那么这个新陈代谢有没有范围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到质变和量变的理论,当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突破当前的“度”而发生质变,进而跳跃到新一个“度”开始量变。我们可以将创新双螺旋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力的系统,对于一个系统肯定会有“度”,而这个度的范围是多少不必深究。在这个“度”内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怎么新陈代谢,即“量变”都不会出现大问题即“质变”,那就是说万一超出这个范围而造成“质变”,那就会撕破“科技”这张网,同时会破坏相对于当前“度”的平衡关系。如果要再达到新一个“度”的平衡还得花很长一段时间调整,这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一个物理模型那么简单地胡拼乱凑。一旦“科技”失去平衡,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都会发生影响。
创新双螺旋是以人为本的,所有的这些相互作用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因此可以得出,要想使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对科技的发展作出最有效地推动,就必须时刻维持它们两个之间的平衡。我们都知道一句话:物极必反,要想得到最有力的发展,整个系统就需要保持在一定的度中,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重视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并特别强调集成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发展视野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构,需发挥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引领作用,实现实验操作、技术突破与实践创新的协同共进,进而在现代科技的引领下充分进行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3]三大体系共同构筑了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现代科技为引领的信息化管理创新体系。新知识经济时代,三个体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三位一体的均衡态势,推动着基础探索、技术研发与管理制度创新的协同共进,实现面向新经济社会的研究2.0、技术2.0和管理2.0的创新发展模式,三者的交流与互促共同打造了面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2.0模式。
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复杂交互作用使科技创新不断涌现,这是科技实践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要想使科技创新在“双螺旋结构”下形成良好的创新体系,就必须很好地实现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从技术角度来说,通过高新技术园区的筹建,使资金、人才、技术实现大力的聚集,建立新企业、发展新技术;从实践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探索应用创新园区的模式建设,以园区建设为前提,汇聚各种创新主体和创新元素(包括用户及其需求等),推动技术应用创新,实现研发技术与创新应用之间的良性对接,并进一步使需求与技术实现相互有效的互动与共生,形成创新生态环境下的创新积极涌现,构建持续高效的创新体系。当下,信息与科技的突飞猛进给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三验”模式作为应用创新园区的建设探索,正在逐步建立起以服务客户为核心、以驱动社会需求为宗旨的创新服务链条,新型的合作创新伙伴关系正在建立,创新2.0模式日趋形成,创新的社会气氛得以营造,全体民众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开放性创新、共同性创新成为社会潮流,我国健全而又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话语时代的到来,深层次的变革已经触及现代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也正在使技术创新的方式与方法逐步改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应对二十一世纪突飞猛进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人们重视和探讨的热门课题。《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就指出,基于对知识社会条件下Fab Lab、Living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的对比分析,创新2.0不但以复杂的科学性视角探寻了ICT融合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创新,它以用户为中心、适应知识社会需求、以实践为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是用户参与式的科技创新新形态;从更为宏阔的视角来看,它更是凸显了信息与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民主化创新趋势。[4]
(一)创新2.0(Innovation 2.0)的概念
创新2.0的提法源自于WEB2.0,WEB2.0就有全民参与信息建设,然后使获得的信息能够用电脑及软件的力量较为容易地被查询和浏览到的内涵。如果说WEB1.0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汇聚,那么WEB2.0则实现了实体人的互联网汇聚。所以说,创新2.0就是指实现广大人群的切入式参与,且凭借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让创新和知识实现分享和传播。如果说创新1.0主要以技术为凭依,那么创新2.0则是以人为凭依,是以应用和实践为目的的创新,是以用户为核心的创新,是共同性创新,开放性创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
(二)国内创新2.0进展情况
2008年11月23日,由中国移动政务实验室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该研讨会围绕“知识社会与创新2.0”这一主题,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通讯技术发展条件下如何拓展科技创新模式,以及围绕创新2.0的典型案例:Web2.0、微观装配和开源软件等以及创新2.0模式的探索及实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5]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和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邬伦教授共同主持研讨。有来自社会各界的大约50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对于“创新2.0”的集中探讨,在国内尚属首次。
通过研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知识与信息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系架构。信息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理念与创新模式也由此发生根本改变。每个人通过发挥个体主动性,都能够参与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不再是少数科研人员的专利,对技术进行使用的广大用户拥有相当的发言权。传统的主要依赖科研人员,以技术发展为指向、以实验设施为载体的科学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创新2.0模式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特色,正在被人们逐步认可与接受,并逐渐走向社会与技术的大舞台。无论是Living Lab、Fab Lab抑或是AIP,这些应用创新模式都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但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着不同的创新性功能,创新2.0模式的大框架需求将有望在未来实现以上几者的统一与共融。
若干年前,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由此引发了学界对“创新”的普遍研究,但是,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术研究创新方面。创新双螺旋理论进一步使技术应用创新的领域得以拓展,提出技术进步推动应用创新,同时应用创新拉动技术进步的战略性思维,并同步实现共同创新和协调创新,最终为新兴产业开发打开开拓性新局面。
在科学性视野的复杂基础上,科技创新必须从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统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多元需求,充分关注社会与国家区域性发展,紧紧扣住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新需求和新趋势。努力实现科技实验进步和科技实用创新的相结合,实现二者的积极互动和交互影响,深入研究与发掘多维用户参与式的创新2.0模式,深入探讨适用不同广度(国家、地区、城市等)的,不同领域(经济、科技、资源和环境)的创新活动,实现空间布局合理而又灵活应变的创新实践动态联动体系,并梳理与洞悉创新2.0模式的发展范式与方法,为整体构建创新2.0模式,提供可靠的理论凭依和实际应用上的有力借鉴。
[1]宋刚.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29-30.
[2]创新双螺旋.互动百科[OL].http://www.hudong.co
[3]宋刚.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9,(12):2.
[4]宋刚, 张楠. 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 2009,(10):61.
[5]邓爱华.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J].科技潮.2009,(1):26.
(责任编辑:孙强)
On the Evolution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Double Helix"
ZHAO Li-hong
( Development Center of Qilu Software Park, Jinan, Shandong 252000, China)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kes place fro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innovation of the double helix structure,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element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It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is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dynamic and complementary of the industry, trade, market through the interactivity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it finds the balance point, keeps pace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builds the user participation innovative 2.0 mode.
double helix;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novation 2.0
2013-11-20
赵利红,(1972-)女,山东阳谷人,财务部会计师。
T012
A
1671-4385(2014)01-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