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失真到文化传真
——新世纪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思路

2014-04-10 15:18:10甘容辉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内涵

甘容辉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从文化失真到文化传真
——新世纪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思路

甘容辉

(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汉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但其本身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往往在翻译过程中失真,未能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实例分析外宣报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思路,丰富译语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文化失真;文化传真;外宣报道;汉语文化负载词;和谐翻译

在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中,被誉为认识中国的窗口的中国英语新闻权威报刊杂志如China Daily(《中国日报》)、China Today(《今日中国》)、Beijing Review(《北京周刊》)等无疑起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文化扩散的载体作用。这些英语新闻报刊杂志的报道稿件通常是用中文撰写然后译成英文的,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负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和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往往缺乏直接对应的英文词汇,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

一、文化负载词和文化失真

徐珺[1]指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词语的文化内涵是词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以民族文化为比照所呈现出来的本族文化的映射。”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culture-loaded words)”。“所谓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1]。这种词语不对应有两种情况:

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2]。如汉语中“杏”,其文化意蕴极为丰富,并广为人们所接受。“杏坛”用来喻指讲堂;“杏林”已成为医学界的代名词;“红杏出墙”含有女子怀春、女子外遇的文化意义。此外“杏园”还喻指学界,“杏梁”指代女子居处,杏花象征春天。而英语中的“apricot”只不过是非常普通的植物,完全没有上述含义。

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中草药、旗袍、四书五经、京剧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流动人口、菜篮子工程、一国两制、八荣八耻,等等。

外宣文本中通常会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但由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经过翻译后,其在源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独特文化内涵在译语中往往就不同程度地丧失甚至不复存在——即“文化失真”[3]。这给我们的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的障碍,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样就出现了错译、误译的例子。比如大多数外媒将“中国大陆””简单直译为“mainland China”,而《中国日报》这样有影响力的中国对外媒体竟然也出现了这样的译法!“If the bill passes,itwill apply to Hong Kong and Macao SARs,aswell asmainland China,said Wu.(China Daily,Aug.24,2005)“中国大陆”译为“mainland China”,给读者的感觉是除了“mainland China”之外,还有另外一个“China”,造成“两个中国”之嫌。这显然缺乏对政治因素的仔细考量。其实,“中国大陆”只有译为“the Chinese Mainland”或“the mainland of China”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该词语的内涵意义。

文化负载词虽“小”,其意义却非同小可,真正译起来需要考虑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往往会捉襟见肘,“译者置身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恰似带着镣铐跳舞。”[4]然而注重“求和”、“求美”,追求圆满调和的目标的和谐翻译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松开了译者所带的镣铐,为其应用于翻译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和厚实的理论依据。

二、和谐翻译理论

“和谐翻译”最初是由郑海凌教授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和谐以适中与得当为核心精神,形成一种普遍的和谐关系体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按照既要适中又要协调的准则行事,处处把握分寸,随时随地选择一种最为正确、与各方面的关系最为协调的表达方式。译文既要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得到美的享受,又要让读者看见原作的真面目,认识原作中所表现的一切[5]。

和谐翻译不仅涉及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亦涉及文化之间的和谐,这是和谐翻译的宏观方面。只有把握住了宏观方面,译者才能更好地进行微观操作,最终达到玄奘翻译的极规之境——“直译意译,圆满调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翻译的达道就是追求和谐,处处以和谐为取向、标准、目标、归宿[6]。

(一)翻译主体之间的和谐

翻译是一种由作者、译者、译文读者所构成的三元关系间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这种交际活动中,新世纪外宣报道中作者的“文化传真”心理期待与读者的异域文化心理期待是和谐一致的。

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所谓文化传真就是尽量保存外来文化的洋味,以使读者扩大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作为作品的生产者,作者自然期待译者最大程度地再现创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如实地传递给读者,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从而实现传播本国文化特色的语篇功能[7,8]。

外宣报道能有效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增进国家之间的交往与了解,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理念,增强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及影响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打造并努力对外展示自己的“软实力”,这是国际舆论环境中的重大变化,也让相关领域的作者与译者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变。因为从某种角度来看,作者可称得上是国家舆论与人民心声的代言人,译者则是相应的传播者。译者作品的国外主要读者为政界、商界和智库高端人士。新世纪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地的急剧升温,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期待着从中国的报刊上体会并感受到文化传真。他们思维活跃、敏锐,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更为宽容,交流的姿态更为积极。在文化冲突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译文读者对异己文化有了更为宽广的视角和更为包容的心态,更加期待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译者的文化传真和谐翻译思路能够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意象和观念,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了解异域的独特文化和语言习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在作者的“文化传真”心理期待与读者的异域文化心理期待和谐一致的情况下,译者的翻译意识也要与时俱进,本着既尊重作者又尊重读者的原则,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文化负载词恰当地转达给外国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充分考虑作者和读者的心理,妥善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引起文化冲突。

(二)文化之间的和谐

对外宣传文化报道,要着力于增进彼此欣赏,直达对方心灵。在对外宣传报道中,面对中外文化差异,我们要尽量挖掘中外文化中作为共同“人”所共通的东西,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探讨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求同存异。中国人喜欢群体,在乎亲情;外国人强调个体,欣赏独立。如果从单纯报道的角度,这样的差异会招来完全不同的受众,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人的群体观念,是尊重个体基础上的群体观念,而外国人的特立独行也是在一个大的群体环境下的特立独行。这样我们在报道中就会中规中矩,不会失之偏颇[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大量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将丰富的汉语语言文化介绍给异语民族。China Daily(《中国日报》)、China Today(《今日中国》)、Beijing Review(《北京周刊》)等都被外界称为中国权威的对外宣传主流媒体,中国人的英文名片。从中读者可以发现许多表达中国特有事物和承载丰富汉文化内涵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根据汪榕培教授的定义,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10]。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者说是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意义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汉语成分或汉语思维模式的介入是有意识的,所谓的干扰实际上也是无法排除的。

在中外交流过程中,中国人要充分尊重英语的语用原则和文化习俗。当然,外国人也得充分接受和理解中国英语中的异国特色。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的内在动力,也促使他们乐于接受颇具东方情调和特色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在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国语言文化方面确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本)之间的转换活动,更是文化之间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要实现主体之间的和谐,更要促进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和谐。然而,译语文化对源语文化往往持敌对态度,就像雨果所言,每当为一个国家提供一本翻译时,这个国家几乎总是将其视为侵犯自己的暴力行为[11]。因此,译者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文化差异,积极适度地运用中国英语,丰富和充实英语文化,让其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要求译者要以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为标准,恰当地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问题。在文化交流中译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和谐思维,尊重、维护差异,而不是扭曲、抹煞差异,唯有如此才能求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6]。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和谐翻译策略

外宣材料承担着对外传播文化及文明的重任,在翻译过程中特别强调尽量忠实于原文的文化特色。读者能否正确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与特色内涵,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译者始终扮演着桥梁的角色,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现在全世界都瞩目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有一些人和国家从中看到是机遇,有些人和政治异见者看到的是“威胁”、“挑战”和“竞争”。

(一)直接明示——保持语词的文化内涵

当原文出现具有原文文化和形象色彩的词汇或语句时,为尽可能地文化传真,译者可考虑运用直接明示译法进行文化意象移植,这样既可以保留源语的语言表达,又能保留源语的文化意象,凸显其文化特征,丰富译语的表达方式。

1.完全音译

用音译来英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就是用汉语拼音或发音近似的生造英语词来翻译,这种方法能充分保留汉语的语音形式和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通常适宜采用这种译法[12]。

以下这段文字是由外国记者Lee Hannon撰写的报道:

Forget the wrecking ball.Beijing’s historic hutong need saving not from the demolition crew but from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 of Western hipsters who believe they’re living the latest vogue.

You know the type Imean:they step off a plane, sign up for tai chi,yoga and qi gong…

Meet the“hutongsters”,as I call them.They’re China’s version of London’s yuppies in the 1980s...

New breed of pseudo-stylish foreigners are giving us laowai a bad name.(2011-06月-08《中国日报》)

在这里,文化负载词“胡同”、“太极”、“气功”和“老外”都直接使用了音译,作者甚至还自己杜撰了一个中西合璧的词“hutongsters”,来指代那些在北京胡同里“体验生活”的外国人。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逐渐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一些中国味十足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表达已经被英美人接受,并且收入了他们的词典。如:八卦(bagua)、关系(guanxi)、馄饨(huntun)、豆腐(to fu)、火锅(huoguo)、道教(Taoism)、中国宇航员(taikonaut)等。而福娃(Fuwa)、祥云(Xiangyun)、海宝(Haibao)的翻译,虽然在启用时受到了一些争议,但后来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稳定使用,在兼收并蓄的英语中传播着中国形象[13]。

2.完全直译

如果能在原文和译文的认知语境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象,并且这种文化意象能在原文和译文读者的大脑中激活相同的认知图式,就可采用直译。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英语民族的读者对异域文化色彩的猎奇心理,也可望得到中国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如:

黄金周: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Golden Week holidaysin 1999,in the hope ofencouraging people to spend more money for the benefit of economic growth.(Beijing Review,Feb.25,2007)

饮鸩止渴:The petition system seems to have maintained hope for disadvantaged people who have suffered injustices,but as a matter of fact,it is like drinking poison to quench a thirst.Instead of being devoted to constructing an independent legal system and enhancing its justice,we always try creating exceptional precedents.(Beijing Review,Nov.10,2005)

汉语四字格成语“饮鸩止渴”直译的英译文“like drinking poison to quench a thirst”既贴切又体现了地道的中国味。在充分展示中国人的认知思维方法的同时,译文努力遵从英文的行文方式和外域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它在英语读者脑海中呈现的文化意象是明显的、鲜活的。

其他如,露一手(show one’s hand)、走后门(go through the back door)、勒紧裤带(tighten one’s belt)、鱼米之乡(a land of fish and rice)、黑哨(black whistle)、应试教育(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等都是汉语文化负载词完全直译的范例。

(二)双重表达——保留语词的文化外壳

如果源语的文化色彩与目的语读者的文化预设有差异但不大或者源语的文化意象是独特的,完全的直译会因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偏差而产生费解,完全的意译则会出现文化失真[12]。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采取双重表达:音译加注或直译加注。即在首译时有必要在保留源语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象的同时,添加解释性翻译。这是一种稳妥的、和谐的翻译策略。

1.音译加解释

为了避免因独特文化意象或文化意象错位而出现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方面的文化失真,也为了让英语读者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音译还要借助注释,才能让外国受众理解。一旦这类音译词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它们就脱落后附的注释而直接成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如:

惊蛰:March 6 is the day of Jingzhe(the Waking of Insects),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that divid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unar year.From this day on, little creatures that were hibernating are supposed to come back to life.(China Daily,March 6,2007)

红包:It is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for friends to get together and for parents and relatives to give children hongbao(red envelopes containing gifts of money).(China Today,Jan.2004)

春运:A phrase chunyun(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ation)wasminted to describe the yearlymigration. (China Today,April 2010)

2.直译加解释

直译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同音译加解释性文字的方法一样,直译部分保存原文的文化形象,解译部分剖析其中内涵,突显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文化意象。译者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同时解析原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清楚、而译语读者模糊的意义。例如: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个诸葛亮”译成“Three cobblers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 mind”就比英语现成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要好,因为它巧妙地保留了“臭皮匠”、“诸葛亮”这两个文化意象。又如:

三通:This stock enjoys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benefits from the“three direct link”--direct flights,telecommunications and postal service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province--they are established.(China Today,Sept.2007)

景泰蓝:When visiting the Forbidden City,the Summer Palace or any former imperial residence,one can always find beautiful Chinese cloisonnéwares on display.Such crafts,made with red copper,are also known as Jingtai Blue.(China Today,May 2010)

靠山吃山:“Live in amountain,live on themountain!”This old Chinese saying reminds us mountain people can live on the productions of their surroundings.(China Today,April 2010)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星火计划(the Spark Program)、暂住证(temporary residence permit/card)、黑社会(black society)、朝阳产业(sunrise industry)、安居工程(the Affordable Housing Program)、铁饭碗(iron rice bowl)等。

直译加解译既传真了文化原貌,又通过补充说明,留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这种将原文表面上省略的、读者不易理解的部分再现出来,译出弦外之音的处理方法也可以让读者在欣赏译作时,如同畅游于异域文化,全方位地体验正宗的异国情调[8]。外宣报道中常采用这种策略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假以时日,外国受众逐渐熟悉了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后面的解释去掉。这样,我们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又能让外国受众学到原味的汉语,达到“中西和谐”的目的。

(三)转换补偿法——弥补文化差异

当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有对等语的时候,译者可以直接借助对等语激活译文读者的文化预设,使译文读者能准确领悟到原文的神韵。这种处理策略称之为转换补偿法。这种翻译方法超越文字结构,是完全以译文读者为取向的,原文与译文和而不同。请看例句:

如意郎君:One 22-year-old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a Shenzhen college said it ismore realistic to hunt for Mr.Right.(China Daily,May 16,2011)

“如意郎君”在英文中有对等的表达“Mr.Right (白马王子)”,这两个词虽然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涵义是对应的。如果将中文“如意郎君”的说法生搬硬套,恐怕会让英语读者费解,犯了“不和谐”的错误,倒不如“白马王子”来得自然。

虽然这种方法会造成译文出现些许文化失真,但是,由于译文套用目标语的现成说法,读者大脑中相应的或相近的文化图式能被快速激活,译文读者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认知努力就能获得相关信息,这样便于读者深刻理解原文本。所以,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和谐翻译补充译法。

其他如:豆腐渣工程(jetty-built project)、打白条(issue an IOU)、内耗(in-fighting)、傍大款(find a sugar daddy)、宰客(overcharge the customer)、拍板(have the final say)等都是转换补偿法的翻译佳例。

四、结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目标。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的主题是理解而不是冲突。对外报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是为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对话。任何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如果缺少了对民族语言词语的文化内涵理解,都是不彻底的。

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等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元素的翻译,我们应该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视野下诠释。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灵活、辩证地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并力求最大程度上地文化传真,才能取得源语和译语的和谐,做到既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又不让外国受众误解为汉语文化威胁或文化入侵。同时,我们还要特别警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要充分发挥翻译的功能,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进而促进不同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7-81.

[2]晏小花,刘祥清.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1):8-10.

[3]丁立福.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失真及补偿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5):97-101.

[4]李燕敏.以功能派翻译理论解读商标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7(5):106-109.

[5]郑海凌.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中国翻译,1999(4):2-6.

[6]冯全功.试论和谐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38-43.

[7]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41-43.

[8]林晓琴.双向视角下的新世纪文化负载词主导译法研究——以外宣报道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87-92.

[9]张洪.从边缘到主流——文化报道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J].对外大传播,2006(5):56-57.

[10]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1-8.

[11]Lefevere A.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A Source Book[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8.

[12]李勇.从目的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异化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52-55.

[13]杨博.功夫在“词”外——谈对外新闻报道中文化负载词翻译[J].对外传播,2011(8):35-36.

From Culture Distortion to Culture Facsim ile The Harmonious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W ords in China’s External Report in the New Century

GAN Rong-h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Guangzhou 510521,Guangdong,Chin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 external propaganda texts are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an best embod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usually distorted after translation,thus failing to achieve its intended purpose.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some telling examples,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a harmonious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adopted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ext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points out this helps spread authentic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enrich tha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diverse cultures aswell.

culture distortion;culture facsimile;external propaganda texts;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harmonious translation

H 315.9

A

1007-5348(2014)09-0116-06

(责任编辑:廖铭德)

2014-05-11

甘容辉(1973-),女,湖南岳阳人,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内涵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挖掘习题的内涵
I Like Thinking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