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灵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对SNS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考
白丽灵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SNS网络日渐成熟,备受大学生青睐。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校园SNS网络文化的特点,深入研究分析SNS网络所引发的校园风险。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警惕数字化崇拜,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工作,交互辐射工作盲区。
SNS网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它源于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的脸谱网,以社会关系管理为核心,以“熟人的熟人”关系为拓展模式,包括论坛、博客、微博、播客、校园APP、IM(及时通讯)软件(如QQ、MSN、飞信、微信)等。SNS网络是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等三网的融合,实现了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信息的融合接收。SNS网络数据丰富、获取方便,深得大学生喜爱,并日渐走俏。
SNS网络是高校最流行的网络交际方式,高校校园SNS网络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圈子化交流,个性化色彩浓厚
大学生可以通过“关注”、“请求”、“查找”、“摇一摇”等功能,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人际交往由熟人延伸到陌生人,大规模的群体交流成为可能。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取消关注”、“验证”或“拒绝”等功能选择是否交往,自愿群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个体,可以进也可以退。SNS网络的圈子化,源于它的针对性、私密性。IM尤其是微信,作为微传播领域新的翘楚,将SNS网络圈子化交流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是很多大学生在SNS网络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强调“我”的存在,强调彰显个性化色彩,“我”是信息的创造者,“我”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SNS网络里,“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个体都是信息源、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SNS网络的个性取向,多表现为极端的反叛意识、强烈的情绪宣泄、娱乐至上的体验方式。
(二)内容碎片化,信息呈几何传播
碎片时间具有随机、零散、随意等特点,这个特点在SNS网络中体现为内容的碎片化。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多为购物型浏览、跳跃式阅读,只关注、选择自己乐见、感兴趣的部分,往往不由自主地选择那些极端的、骇人听闻、能产生强烈刺激的信息。大学生发布的信息也多随意化、情绪化,发布时间零散,篇幅短小,如微信微博里发布的信息多为心情、新鲜事的分享,转发、评论别人的东西。
SNS网络是以熟人为关系网络形成的基础,当某一个节点发布了消息,就会传递给他关系网络周围的其他节点,如果其他节点有所反映,就会不断扩散到这些节点的关系网络周围的其他节点,信息不断扩散甚至充满整张网络。大学生在SNS网络中通过关注、收听、转发、评论、回复、私信、对话、邮件分享等互动功能,实现纵向、横向交叉的多级传播和互动传播。网络里的每一个节点可以随意通往其他节点,为大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信息不断地被拆分、重组。
(三)话语权泛化,舆论生成受影响
随着媒介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群体呈现从意见领袖走向群峰思维,从权威建构走向权威解构,从群组认同走向社群割裂特征”[1]。SNS网络打破传统高度集中的权利和信息控制体系,信源发生了大变化,原来沉默或被压抑的声音浮出水面。“精英”、“权威”的话语权遭到挑战,“草根”不再“被把关”或“被代表”。然而,目前,我们的监管制度还没有跟上节奏,加之传播者使用技巧进行躲避,如用谐音、数字等,很多信息处于失控、泛滥、猥琐化和泡沫化状态。
SNS网络信息真假难辨,碎片信息泛滥。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心智不甚成熟,在复杂而不可捉摸的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乃至层级扩散这些信息,多带有偏激、情绪化,甚至可能因为“一己之揣度”做出并不全面的是非判断而以病毒式进行传播。“病毒式传播(Viral dissemination)是一个传播学上的概念,它是指使受众可以在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受益,让信息接收者同时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转发者,利用大众的力量,以人际圈席卷的模式携带信息迅速蔓延的传播方式。”[2]大学生的舆情参与度高,但言论多庞杂而肤浅。
校园SNS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并由此会引发如下校园风险:
(一)“伪真实”影响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意见领袖泛化,主流话语受到销蚀,SNS网络文化中出现很多“伪真实”。“伪真实”一方面源于线性传播,传播方式碎片化,匆匆之间阅读、转发、评论,发布的信息大多是个人的主观看法;另一方面源于信息源的选择,选取的多为最具有冲突性的部分,甚至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如常截取涉事主体的一句话或一幅图、惊诧眼球的“标题”等点燃舆情,这样的“易于传播”、“吸引眼球”很可能使传播内容失真。大学生在这类信息中常常不假思索地发言、打包传输,这样呈现出的偏执、拒绝思考、一呼百应的态势,归根结底还是认知能力薄弱。
SNS网络环境中,信息“太便利”,复制、粘贴功能优化,大学生极易沉浸于信息的海洋,成为信息的奴隶。不用辛苦学习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影响了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由于无时无刻都有信息传递,大学生逐渐抛弃仔细阅读的习惯,甚至丧失仔细阅读的能力。此外,对信息感到饥渴的同时,无形中产生了一种信息焦虑,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降低大学生思维的质量,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消极依赖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
SNS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相遇并交流”的平台,社会关系网络维护与拓展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然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所说:“网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它改变的只是社会运行方式中某些要素的‘权重’”[3]。尽管SNS网络兼具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等立体化功能,拓展了人们传统的交友方式,但大学生在SNS网络的人际选择上,还仅仅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往往不自觉地给自己筑起了“信息茧房”。还有很多大学生在SNS网络世界里“通体透明”,在现实世界却依然自我封闭,疏远他人。
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SNS网络的消极依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同社会群体的联系。网络的快捷、方便让周围的人显得不再重要、不再被需要,容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冷漠和疏离,比如同处一宿舍或相邻宿舍,不采取直接对话而是通过SNS网络进行联系,长此以往,就很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滋生孤独感而造成人格缺陷等。如果过于痴迷,就会产生依赖症,甚至患上焦虑症或强迫症。此外,人机对话的生活习惯,阻碍了大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如发生摩擦时,不选择直面沟通而通过网络发泄,这种发泄很容易演变为网络关系攻击、网络约架等。
(三)甄选缺失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SNS网络具有信息生成快捷、内容庞杂等特征。由于立法缺位和网络监管不力,各种力量、社会团体都想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理念,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意识形态呈现,削弱着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孳生流行文化的杂芜。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文化失范事件等,社会主流价值屡遭世俗的吐槽,致使信仰缺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负面报道夸张、煽情,公众舆论逆向发展;正面报道成了“应景之作”、“空中楼阁”,即使是反腐新闻也多剑走偏锋,以曝光揭露批判为由头,用“野史笔法”,着墨“情欲”,以娱乐方式争取受众[4]。在二次解读过程中,大学生的主观性决定了对外部世界的偏见,他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好恶进行选择和拼接,发出片面的评价、激进的主张。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思维异化,认知和现实不对应,产生焦虑惶恐,甚至价值观的混乱、认知断层。
(四)学生话语表达的膨胀冲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
SNS网络重塑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的表达渠道。大学生在传统传播格局中是被动接受信息,被动接受“诱导”,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尤其是手机网络随时随地浏览、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彼此信息的互动。在“人人皆媒体”时代,大学生拥有了平等话语权,他们不再沉默,习惯通过SNS网络传递着各自的心理诉求,表达着各自的价值观念、思想状况,挑战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敢于挑战权威,众声喧哗的信息淹没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话语权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权,二是话语表达背后所拥有的影响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多年长于大学生,利用媒介表达的优势不如大学生,工作领域扩散、工作负荷超重等,疲于被选择、被评价无心表达,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权。大量负面信息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性、规则性、个人话语的表达语境,分解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话语的实际影响力。
体和有力推手。
(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SNS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包括信息认知、审美态度、使用与创造能力发展,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认知——批判与反思——技能的一个提升过程。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树立新媒体时代的学习观,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提高自身文化甄别能力、文化抗干扰能力、文化选择能力、核心批判意识,科学、积极地享用媒介资源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的工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同学的成长成才。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一是要学会从学生“说什么”、“怎么说”这些数据中获取信息,如通过SNS网络中的“新闻”监视环境,使SNS成为群体事件的预警器。二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后,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尽可能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新媒体的功能发布信息,进行线上线下活动,制造和助推热点话题,聚合学生,提升说服传播实效。三是通过“宣传”、“教育”传递社会遗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警惕数字化崇拜
媒介技术的更新、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契机。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盲目崇拜大数据,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跟上学生的步伐,解决传统工作的弊端和隐患,于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形式上的“接地气”,结果一不留神就和学生一样成了SNS网络的“低头族”、“容器人”、“屏控”、“手机控”等。正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仅仅局限于对新媒体技术手段的更新和依赖,而不是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这样的“与时俱进”离新媒体走进思想政治工作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鱼”没有变,是“鱼”周边的水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新媒体开展工作,应该在充分重视新媒体“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加重视其“价值理性”,明白学生“数字化”的本质诉求,一方面,谨言慎行,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规范工作、减少工作瑕疵。
SNS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理念更新的重要导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者单纯依赖SNS网络或日常教育管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行不通的,只有把强势的原创性、教育的权威性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线上线下协同开展工作,才能达到交互辐射工作盲区的效果,彻底解决“灯下黑”这一难题。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若能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所用,以之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行为,必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常态化运用媒介开展线上工作,必须做好功课,熟知大学生话语情境,保持信息透明、快捷,解决问题及时和热情。
线下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提升政治理论修养,更新教育理念,与学生亦师亦友,多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科学、艺术地管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认可、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话语,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会说”有很大关系,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表达政治性话语、规则性话语时要将深刻的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阐述,以增强学生的接受度、认可度。
总之,SNS网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易班网,曾经做过一次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手机常用功能,上网排在前列[5]。“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虽是一句戏谑,但也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大学生网络使用中,情感交流占据重要地位,SNS社交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情感需求。SNS网络时代,高校要化解SNS网络所引发的校园危机,就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作出理性思考,合理利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会坚守于一种保护主义的教育立场,盲目通过“隔离”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却时常出现“预期之外”的尴尬,现实颠覆了这种“保护主义”的实践范式。SNS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警惕数字化崇拜,线上线下开展工作,超越保护主义,立足于大学生自主使用、批判媒介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大学生的筛选权和发展权,重视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对话,趋利避害地利用新科技、通讯和网络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1]李志雄.网络群社的变迁趋势和负效应——以微博为例的多维视角分析[J].当代传媒,2013(3):17-19.
[2]李杨.从“××死”看网络语言的病毒式传播[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134-138.
[3]朱彦荣.网上花名册校园SNS:高校最流行的交际社区[EB/OL][2014-04-05].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 05/content_5051356.htm.
[4]慕明春,赵彩霞.反腐新闻监督的剑走偏锋——“张二江模式”探析[J].当代传媒,2014(1):54-56.
[5]曹之薇.上海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EB/OL][2014-04-05].http://www.yiban.cn/topic.php?I=20140410.
New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Work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Era
BAILi-l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Fujian,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college students favor.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o the ideologicalwork,we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culture caused by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campus risk.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effectiv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improve theirmedia literacy at the same time,alert digitalworship,line of collaborative work,the interaction of radiation work area.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work
G41
A
1007-5348(2014)09-0159-04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4-06-20
福建省2013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校园流行文化趋势及其引领机制研究”(JB13798S)
白丽灵(1982-),女,福建泉州人,集美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