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天人合一”思想探微

2014-04-10 14:37:08高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天理王阳明

高丽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王阳明“天人合一”思想探微

高丽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内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从“心”与“物”的关系出发,把人与自然纳入到道德领域,从天人合德的角度肯定了“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当今时代的环境生态问题有诸多启发意义。

天人合一;王阳明;万物一体

自然观作为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对自然界总的看法,主要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的态度两个方面内容。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则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自然的这种融洽关系。现代学者钱穆先生称赞“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天人合一思想发源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论述之中有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在汉代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张载在《正蒙》中正式提出“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宋明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正是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三种不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宇宙自然万物之间整体和谐,“天人合一”即是指人与自然整体、有机、协调的关系。不同的哲人不同的时期对于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在各家的论述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其根本内涵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首先,道家思想中的“天人为一”观点:道家对自然有着颇为深刻的见解,道家认为应该尊重自然的客观性,要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老子把“道”作为世界本源,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 道 ,道法自然”。[1]在道 家的逻辑看来,人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效法自然天地,顺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庄子提出万物为一思想,把天与人看做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天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处。 “天”规定“人”的内在价值,人通过对天的自然原则的追求,走向化“人”为“天”的自然境界,因而达到天人为一的存在状态。 道家的“天人为一”为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道家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有着相同的性质,通过人的致虚守静,解除对外物的执著,与物无对,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浑然为一的境界,使天地万物都回归到自然本性[2],从 而 回 答 了 自然和人类应该如何相处这一重大问题,这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其次,汉代儒家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则表现出了对“天人合一”思想另外一种不同的诠释。 董仲舒同样认为人为天所生,把阴阳四时五行作为天的具体内容,并把天的这一内容延伸向了政治、生活、学术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汉代思想的特征。 在董仲舒之前的天,是与人有一定差距的,无论是作为人格神的天,还是作为道德法则意义而言的天都与人保持相当距离。而董仲舒则把人说成了与天是一致的,认为人生于天而且取化于天,并论证了天副之在人者。 董仲舒从形体生理上,把人与天

说成是一样的,人和天的距离就去掉了,从而天人是平等的,那么人与天就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因 而就有了天人 感应学说的出 现。[3]但是,这 里的天人关系是通过以类相推,依靠想象建立起来的。 这种想象是把无形的“天”与有形的“人”联结了起来,是一种主观上的推想,带有一定神秘主义的信仰,中间没有合理的知识内容来支持这一推想,所以也就不能经受理性主义的考验。

第三,是基于儒家道德理念而产生的以“天人合德”为主要内容的“天人合一”。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便是其中之一。 在孟子的思想中就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程朱理学中“一体”“同体”的讨论屡见不鲜,万物一体思想是理学家的一个共识,这种一体的思想在宋明儒学家中有不同的向度,主要是与“仁”的学说相关。 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已也,认得为已,何所不至?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 地之用皆我之 用。 ”[4]这 里强调两个方 面:一是仁者与万物为一体,落实到社会关怀上,就是人道主义的博施济众;一是落实到内心生活之中,要培养追求一种人生的精神境界。儒学家们认为天人合一并不是一个非常现成的结构,人不必作为就可以安居其间,想要达到天人合一是要经过人的自觉和人的实践努力才能够体悟和证实,才能进入这一境界。天作为一种超越实体,是要通过人的内在德性来证成,所以儒家是从道德的进路来体证宇宙的意义,天 人合于德。[5]下面将具体 分析王阳明的 万物一体,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

“万物一体”思想是王阳明的基本精神,但因其万物一体有着非常复杂的内涵,所以历来也是人们争议较多的地方。要理解其万物一体思想的本质,首先要厘清其万物中“物”与“人”的关系,也即是王阳明学说中“物”与“心”的关系问题。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6]王阳明认为事物是作为人的意识结构之中的一个方面,是不能离开人这一主体的,就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见,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意识的参与之下完成的。 从这一意义来说,离开“意”的“物”是没有的。他在青年时期曾经面竹格物,但是一无所获,“格物”成为困扰他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意之所在便是物”把物归结到意,这样格物的物归为意,就可以把“格物”理解成为“格心”,那么“心外无物”的意义就成为要在人心上做格物的功夫。对王阳明而言,事物之“理”必须要由“意”所赋予,意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物只是意的结果,意是决定物道德性的根源。[7]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同样强调意识之所在便是物之存在,但是在贝克莱的立场下,人只能感知感觉,一切物质实体都不过是被感知的感觉之集合。而王阳明所言之意一般是指个体的自我意识,对于世间万物日月山川王阳明是承认它们的客观实在性的,不过他的关注重点不是实然世界的山河大地,而是与人类主体活动相关的意义世界。 这又相近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作为生活主体之个人在他特殊视界之中所经验之世界。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看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所强调的本意在于实践意向对实践活动的意义,他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审美的有意义的世界,是个人经验范围内形成的一个生活世界。

王阳明把天地万物都纳入到人“心”的范围,消除了“物理”与伦理之间的对立,用人的良知、灵明把人与天地万物统一了起来。以往宋儒宇宙论多主张气说,而王阳明以良知说来统摄气说,在“心外无物”的基础上,把“吾心”与“万物”统一了起来。 而“心外无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心是世界的本体,万物所产生的根据和源泉,而“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这样王阳明就把万物纳入到心之良知,也是道德的范畴之中。

三、王阳明“万物一体”中的道德要求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中“物”与人“心”统一,而“物”与“心”之间如何发生关联? 王阳明认为人有所感,对外界的对象有所应,人心与物的一体是依赖“感应之几”来实现的。 “万物一体”作为现象学意义上的一个事实“呈现”,同时又被王阳明进一步引申为一个道德论意义的价值要求。

王阳明认为,人本身就是处在天地万物之中,与大化流行一气,而这个一体只有在人这里才达到了“自觉”、“自知”。 人是天地万物的一种,人不是超

离天地之外的存在,是与万物一起混处在天地之中,但是人是会筹划、有意识、能领会地存在于天地之中,而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也正是在人的感应之下才有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到王阳明把宇宙天地之心、世间万物之心、人之心都当作了一个心,也就是良知。 天地万物是从“人”这里“发窍”的,人心一点灵明也即“良知”便是其发窍的最精处,所以人心的一点灵明不但是属于人的,也是属于天地万物的,是天地之心发窍最精的一个结果。所以王阳明把万物一体归于人,又把人归于心,心即是良知,也就是本体。以良知作为万物一体的本体。所以,他说人是天地之心,心之本体即是良知本体。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之中,“心”与“良知”是他实践的起点和终点。 所以“良知”既是为学的目的,也是他做事的动因。 王阳明认为心是人知觉生命之本,也是道德行为之本,心即良知,通过知觉与道德等的现实体验,“心 ”可与天地万物为一。[8]所 以 人与天地万 物 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意识、有道德的,这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也是人能成为天地之心的根本之处。 但是人还要致良知,心得其正,人才能成为天地万物之心。所以王阳明认为人不仅仅要自觉到人之为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优越性,更要认识到人作为天地万物之心的责任,因为人是价值的订立者,也是价值的体现者。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是自觉到了人处天地之中与万物同又不同,自觉到道德自我,而这个意义世界上的自我中的道德感情是人与他人以及天地万物沟通的一个基点,有了这种道德感情的相通,天人合一才有了可能,王阳明从个人情感道德的向度来体证宇宙天地的意义,并参与其中。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之中,超越与内在合而为一,人类的终极关怀可以在人的内在自身期望之中完成,最终天人可以合于德。

四、王阳明“万物一体”对“天人合一”自然观的肯定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一方面用人的良知、灵明把万物统一在人的意义世界,强调人对于天地万物的超越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人也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种,所以人处于与万物“一气流通”的一体联系之中。 在这样的自然观的影响之下,就会导致对于自然天地万物的仁心感通无滞和恻隐之心发动,从而表现出来强烈的道德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也即是儒家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因而王阳明以一种切已相关的存在态度和实践形式,主张人要遵从良知的选择知行合一。 人与万物同体,但又异于万物,而因为人是天地间最有价值的存在,人之灵明为天地之心,所以人对万物有一种护惜之心,这是发自于人之内心,是“万物一体之仁”的自然流露,也是由于“良知”所引发的视万物的存在价值为同一的道德情感。这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对当今社会的众多生态伦理问题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首先,对于自然万物的责任感。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天人一心,万物一体,人与自然之间是相生相养的有机整体,人赋予天地万物以价值和意义,所以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价值是统一的,人有养护自 然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9]在王阳明看 来 ,“万 物 一体”意味着良知的道德、是非之心直接与“吾身之疼痛”联系了起来,对吾身之疾痛有着深刻体验的人,推己及人,视人如已而产生恻隐之心,天地万物在“我”而言已经成为“一体”,是一个血脉流通的大躯体,所以对于自然界有一种关爱、关怀在里面。 因为视万物为一体,动物植物无生命之物皆是一体相关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不适当下便同感共鸣,这是全体人类共同的责任,这也是面对当前众多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的问题,应该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一体之仁,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王阳明的对天地万物的恻隐、不忍不单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说教,更是要体现在每一个人内心自然涌现的一种情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具体道德实践之中。

其次,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 人虽然是天地万物中进化最高最有价值的存在,但人还是天地万物中的一员,人对自然不但有责任和义务,人更要学会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成为自然之中有机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王阳明主张的敬畏天理,是一种道德感情上的敬畏。 “天理常存”,人生之短短存在,在生生不息的天地万物面前是非常渺小而短暂的,自然天理的生生之德创造了生命之流,没有生命之流的持续,没有万物的共生,人类将何以自处? 天理作为良知的本体,生生不息,人要时刻保持对天理的自觉,敬畏天理,“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人类才能维持生命之存在与延续。敬畏天理即要求人类要约束警惕自己,要对自己的内在心理和外在活动皆有所规

定,人要为自己立法。 只有时刻地警惕自己,不失天理,这样人才能达到“和融莹彻,充塞流行,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踰”洒脱自由的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总之,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自然有所敬畏,担负起对自然的应有责任,在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之中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无滞境界,这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对现代人类的有益启示。

[1][魏]王 弼.老子道 德经 注[M].北京 :中 华书 局,2011:50~122.

[2]张亨.思 文之际 文集 :儒 道思 想的现 代诠 释[M].北京 :新 星出版社,2006:196~215.

[3][汉]董仲舒.春 秋繁露[M].北京 :中 华书局 ,1975:300~518.

[4][宋]程颢,程 颐.二 程集[M].北 京:中华 书局 ,1981:30~35.

[5]陈 立胜.王阳 明“万 物 一体”论——从“身—体 ”的 立 场 看[M].上海 :华东师 范大 学出版 社,2008:56~69.

[6]王 守仁.王阳 明全 集[M].上海 :上 海古 籍出版 社,1992:38.

[7]杨 国 荣 .杨 国 荣 讲 王 阳 明 [M].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05:37~44.

[8]陈 来 .中 国 近 世 思 想 史 研 究 [M].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2003:6~23.

[9]杨 国荣.理学 的伦 理向度 ——从张载 到 王 阳明[J].伦 理 学 研究,2009(1):12~24

(责任编辑 倪玲玲)

Wang Yangming’s View of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GAOLi(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the Oneness in all things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things", put the person and nature into the fields of morals. Affirmed “unity of heaven and m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man united in the moral”. This is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today'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

Unity of heaven and man;WANG Yang-ming ;the Oneness in all things

B248.2

:A

:1671-9123(2014)04-0088-04

2014-10-21

高丽(1981-),女,河南泌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天理王阳明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学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论工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企业导报(2016年17期)2016-11-07 20:50:23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