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霞
(陕县文化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论写生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张冬霞
(陕县文化馆,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写生是中国画基本功训练中最关键的训练,它能提高造型能力,强化创作意识,丰富个性符号,表达精神境界,升华作品意境;写生是历代有成就画家的必由之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的宗旨和精神;写生又是绘画创新的前提条件,每一次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都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得到升华的结果。
传统;临摹;写生;创新
中国的传统绘画,无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创作都十分注重写生,写生被视为艺术创作最根本的方法。 中国画从隋末姚最的“外师造化”到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写生而反映生活的结果。 有的中国画作品只是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其意向,耐人寻味,妙不可言。 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画家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经过长期且不厌其烦地观察、探索研究自然和生活的细节所得,可见写生在中国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今天,数码技术带来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画家依靠照片作为获取创作素材的方式,用照片替代现场写生,写生的地位也随之淡漠。 笔者就写生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引起画家们对写生的重视。
1.提高造型能力,强化创作意识
中国画的学习是靠临摹入门的,通过临摹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学习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术方法。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将它作为唯一的手段则是错误的,造型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生来实现。写生首先培养画家独特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画家对景物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些能力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创作能力的前提。面对客观物象的形体、比例、线条、色彩等诸多因素,画家有序地进行形式组合,从而达到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其次,写生直接地磨炼和丰富绘画技巧,面对千变万化的对象,画家要直接地、客观地感知对象,描绘对象,表现对象。同时写生又是为创作积累素材,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在写生中,画家可以和一个常见的景物对话,慢慢地从中得到可以真正沟通的渠道,而这样的表现是有血有肉的,这种探索和感悟以及个人的取向直接关系到绘画作品的境界高度。
2.消化传统技法,提炼个性符号
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家们对生活的长期提炼和积累,总结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即艺术程式,使后人在学习和掌握中国画表现时能有序进行,如:人物画的各种指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这都是前人为后人留下的艺术瑰宝。 后人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自然规律,消化传统技法,体察“巨人”的独具匠心,学习掌握各种艺术程式。艺术程式是中国画家对生活长期提炼的结果,程式化使艺术语言更加概括,更加丰富,正因为有了这些程式的创造才强化了中国画的形式感和民族性。
在中国绘画史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画家尽管有着高超的笔墨功夫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但由于
他们完全沉浸于古人的思想技法和意境中,没有到生活中去吸取养分,从而导致他们的作品景物堆砌,内容空洞,缺乏感染力。 清“四王”为代表的摹古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摹古派画家虽力求做到“笔墨有来历”, 可就是没有到生活中去吸收营养,忽视写生,从而创造不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来。
绘画要有艺术个性和风格。艺术个性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形成对物象的认识和审美,并用具体的个性符号表达出来的。而优美独特的个性符号是从写生过程中逐步提炼和完善的。 因此,作品的个性符号也是画家作品的个性特征。画家通过写生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和感悟,以及个人的取向,是支配物象最终成为图像符号的关键,也是画家在生活中找到表现方法演变的途径。个性是画家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因为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了风格。[3]
3.心灵关照自然
绘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的韵味、无限的诗意空间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也就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和主观精神的表现,是二者的有机联系所展现的意境美。 因此,中国画尤其强调画家主观创造作用,强调主观情怀的表达。 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乃是为了“寄情”。 它既是中国画的表现风格,又是中国画的一种艺术观念。画家眼里所见的,应该不是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经过画家主观筛选和提升了的,渗透着画家意念和情思的艺术形象。
写生就是实现生活中所有的东西对心灵的关照。 心灵对自然的关照,是画家从个性心理这个角度出发体验世界的前提条件,心灵关照的作用不但深化了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更重要的把这种体验引向更高的精神层次。有一种倾向,是重视传统技法和形式层面的学习, 却忽视了文化精神,包括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和表现。绘画不能只有技术高度,而没有精神高度,传统中国画的基因决定了中国画的形与神是分不开的,画家笔墨中的技术性问题也是精神性问题。中国画承载的诸如“天人合一”、“和谐”等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画家应始终坚持强调民族精神核心的价值观、审美观,进而把它落实到创作观念和技法上,并以弘扬民族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为主题,倡导积极,支持有益,改选落后,抵制腐朽,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文化艺术的和谐、创新与发展。
写生是磨炼画家基本功和获取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古往今来,卓有成就的绘画艺术家,无不下苦功夫写生。画家在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中汲取艺术营养,把来源于大自然的美的形态融会于自己的理性认识中,然后再通过画笔,把自己思想中的感受通过创新性的组合表现在作品中。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到唐代张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的艺术家们很早就确立了艺术的创造原则,即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生活。 宋代范镇《东斋记事》中谈及:“黄筌,黄居寀,蜀之名画家也,尤能为翎毛。 其家多养鹰鹘,观其神俊,故得其妙。 ”他在作画中对形的要求极严,所描绘的花、鸟、虫、鱼等均具神气,其代表作品《写生珍禽图》绘有数十种鸟虫、山雀、鹊翎、斑鸠、蚱蜢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神似,可谓是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可见黄筌的画艺从技法形式的角度来说是颇重视写生的。五代山水画家荆浩长期隐居太行山的洪谷,自称“洪谷子”,他一面“耕而食之”,一面深入观察大自然,携笔复就写之,凡数千本,方如其真。 他一生登山数万座,他的山水画多表现的是太行的山山水水,都是以真实的山水为对象。 其代表作品《匡庐图》,作鸟瞰式全景构图,把从不同视角观察来的峰峦冈陵、林屋路径、飞瀑流泉,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幅内,结构森严曲折,力求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创造出了大自然的雄伟之美,这种全景式描绘自然景象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 在关仝、李成、范宽的师传统、师造化下发展成熟,从其代表作品中可看出他们所画的山水也是对真山真水的观察体验,是写生而来的,他们抓住了北方山水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笔墨表现形式。 南方山水画家代表董源、巨然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江南,他们努力向大自然学习,深入观察和体会江南真山真水,根据江南山水特点使水墨和色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表现“树石幽润,峰峦清深”的江南山水而闻名,从而创立了山水画又一新的流派——五代山水画江南
画派,为后世画坛开辟了新的蹊径。 师法自然,使南北方的山水画家从地域上决定了作品的面貌,画家们对生活环境有感而发,并促使各自创造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笔墨语言,这也使中国的山水画走向了成熟。[1]
明末清初,中国画坛仿古之风盛行,以“四王”为代表的摹古画派,他们不是从前人技法成就上领悟到师法造化,抒自我之见,而是脱离现实生活,尽着眼于形式上的模仿,以前人古拙醇厚的笔墨为唯一的追求,从不面对大自然画真山真水,完全脱离现实,使中国画走向公式化、概念化的绝境。 而同时代的石涛大半生登山涉水、云游四方,因得饱览名山大川,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有“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之句,他的创作思想一是师法自然,二是强调发挥画家的主观情思,强调表现自我个性。他笔下的艺术形象,生动变化到了随心自如的境界,画出了前无古人独特的山水杰作,声誉震动了当时的画坛,对开创新的画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代山水画家黄宾虹,“五十岁之前,致力于学习传统,中期深入山川自然,师法造化,晚期七十岁以后,所画元气淋漓,浑厚华滋”。 他不愧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画家,他一生九上黄山,五上华山,四上岱岳,遍历国内名山大川。 他认为一个山水画家,从观察自然到挥毫作画要有四个过程:一是“游览山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川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 他画山水画正可以说是“师法造化”、“搜妙创真”。 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最能反映其个性、表达其思想感情的莫过于他画马的画卷。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画了数以千计的速写,所以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筋强骨壮,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并赋予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一生极力提倡写实主义,所画素描数万张,主张画家必须“师法造化”,反对抄袭临摹,他的艺术成就和辛勤的劳动分不开的。
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新。 他以“可贵着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并身体力行这一主张。他为改变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完成数百幅山水写生画稿,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又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感性真实,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充和突破,他的画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2]
从古到今,每一次艺术上出现的创新与突破,都是艺术家到生活中汲取营养,得到新发现的结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生活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总之,一个时代的画家既要接续历史,又要开创改新,要依靠自身的艺术创造力,走出画室,坚持写生,积累生活,积累情感,才能纵情挥洒,自由发挥心中所想所感,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价值的优秀作品来。
[1]杨涓.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王 伯敏.中 国 绘 画 史 [M].上 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贺 西 林 ,赵 力.中 国 美 术 史 简 编[M].北 京 :北 京 高 等 教 育 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倪玲玲)
J212
:A
:1671-9123(2014)04-0076-03
2014-10-12
张冬霞(1966-),女,河南三门峡人,陕县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