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璇,洪雪飞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企业理论与产权的资源配置效率
张 璇,洪雪飞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分析了马克思、科斯、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对企业理论的不同见解,着重解释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探究了产权的起源以及交易费用与产权安排之间的关系。
交易费用;企业理论;资源配置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最基本单位,其行为关系到经济运行状况。作为产品市场的供给者和要素市场的需求者,它对资源配置、就业状况、国民收入和政府税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看作是一个“黑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组织。而新制度经济学家的兴趣从企业的技术特征转移至企业的存在和边界问题。
在科斯之前,有经济学家讨论过关于企业理论的问题,例如斯密和马克思就从分工和协作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企业为何存在的问题。科斯在他1937年的经典文章中提出了前人所忽略的内容, “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这才是真正企业理论的始点。
科斯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人们普遍承认价格机制的协调作用,也承认“企业家”具有协调功能,但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情况下是价格机制起协调作用,而另一些情况下是“企业家”在协调。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目的是因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被科斯定义为交易费用),其中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而由于企业的存在,大大减少了契约的数量,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也就是说,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家不得不在低成本状态下行使他的职能,这是鉴于如下的事实:他可以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价格得到生产要素。幸运的是,科斯没有走向极端,他同时解释了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为什么所有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这是因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由此以后,许多企业理论界的学者不断创新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逐渐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或称契约理论)。
虽然新古典经济学在生产论和成本论中也分析了企业理论,但其假设条件有三点不足: 第一,假设人是“完全理性”、全知全能的且市场信息充分。显然,这样的假设不符合现实,所以新制度学派接受了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的假设:“意欲合理,但只是有限地做到”(西蒙,1961年)。也就是说,经济人的意图是有限的理性,因为个人的知识、预见力、技术以及时间都是有限的,并且在决策中人难免会犯错误,或导致低效率的交易出现。第二,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一种生产技术或生产函数,它就像一个“黑箱”,一端投入了原材料,经过“黑箱”的转换,另一端就产出产品。至于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规模如何,企业结构与边界是如何决定的等问题都不在新古典学派的研究范畴内。所以我们只把新古典学派的厂商理论称为生产论而非真正的企业理论。第三,假设交易费用等于零。由于“完全理性”假设,新古典学派有理由认为市场运行和知晓市场信息都是零成本的,任何交易都是自由的,就像是真空世界中没有摩擦力一样。但是实际上,交易费用无处不在,它包括搜集信息、讨价还价、作出决策、执行和监管等费用。
科斯论文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以“交易费用”这一焕然一新的角度研究企业为什么存在及企业的规模问题。在此基础上,科斯在20世纪60年代又开始进行交易费用与产权的分析,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科斯定理”,这是继“交易费用”后科斯的第二大贡献,即“当不存在交易费用时,不论产权作何种分配,经济效率不会受影响,而当交易费用不为零时,产权的分配可能会对效率有影响。”科斯以污染所带来的外部效果为例,在无交易费用时,只要政府界定谁拥有排污权或索赔权,私人契约可以代替法规,市场会使排污水平达到最优水平,这个水平会最大化排污的好处或最小化排污的坏处。但科斯没有深入研究对交易费用不为零时的产权结构,后来的学者在此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威廉姆森沿着科斯的脚步对产权制度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他在《经济组织的逻辑》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交易维度的理论从而推进了这一领域的前沿。他将交易视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区分交易的三个主要维度是交易发生率、非确定性的程度和种类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条件。
威廉姆森对第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他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与沉没成本的概念有关,面临着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巨额资产损失的风险。那么,为什么长期合同的投资方愿意冒险呢? 因为只要交易的频率足够高,巨额的资产投资的损失风险可以在反复发生的大额交易中得到补偿(威廉姆森,2002年)。总之,与各种不同交易相匹配相适宜的治理结构是有其经济上的合理原因的。
最优科层理论是威廉姆森的另一经典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分工是由一个科层结构来组织的。对于科层越多的一元型企业,行政命令使得相互协调与配合较为容易,但管理人员的支出大,少数高层经营人员根本无法处理长期的企业管理与短期的日常管理活动;对于科层越少的跨部门型企业,超负载交往压力较小,管理人员越少且能从日常琐碎的管理活动中解脱出来,但是协调却很困难,降低生产力。那么,最优的企业规模取决于能够最好地解决这两者冲突的科层数量。
以交易费用为基本分析工具的另一派理论是产权理论,其开创者也是科斯,他从产权结构或产权制度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产权安排,创造或维持一个交易费用较低、从而效率较高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分工,也出现了剩余产品,不同形式的交易跟着发展起来,这就为产权制度的出现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经济学界对产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有如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西蒙-迪蒙赛尔的谈判费用交易说
西蒙和迪蒙赛尔的模型中,私有产权制度形成的经济原因主要是为了谈判费用(一种交易成本)的节约。假定由许多放牧者组成的共同体在一块公有土地上放牧。某一成员突然在这块土地上比其他人放了多一倍的牲畜,结果,其他每一成员的损失虽然微乎其微,但这个成员却获得了加倍的收益。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处理,因为要涉及许多人,谈判成本很高。事实上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其他人谁也没有积极性去谈判,而是有积极性效仿这个人的做法。最后每个放牧者都尽量增加牲畜,直到这块公有土地难以承载,大家的收益都下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把权利以私有形式分给每个人。这一模型说明了私有产权制度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比公有产权制度有更强的适应性,其运行成本比公有产权制度低。
(二)诺思-托马斯的人口增长说
诺思认为私有或个人产权是在封建公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此以前,没有产权。由于人口增长,资源稀缺度的加剧,使人们围绕资源的利用展开了日趋激烈的竞争,对资源建立个人产权的成本可能低于由此带来的收益,因此,个人产权的建立有了必要和可能,产权就产生了。人口的增长,一方面使未被开垦的土地不断减少,只有最贫瘠的土地供增加的人口开垦,甚至连这种土地也变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剩,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农奴制趋于解体,农奴从义务中获得解放——以向领主缴纳年度税换回了对自己劳动力的全部权利,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是私有产权的最早形式。由于产权的起源和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才使得经济获得了巨大增长。
(三)德姆塞茨的商业活动增加——资源稀缺说
德姆塞茨十分强调私人产权偏好,实际上也是将私人产权的产生视为产权的真正起源,认为资源的相对价格因资源的稀缺度提高而提高,而资源稀缺度提高是由商业活动的增加所致,当资源相对价格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建立私立产权的成本就低于可能性收益,这时,私有产权就产生了。
后两种假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运用已经建立的交易费用理论对产权起源进行分析,它们都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使资源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建立排他性规则所费成本低于可能带来的收益,区别只在于它们对导致资源稀缺的原因分析不同。诺思-托马斯的人口增长说强调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资源基数增长速度;德姆塞茨的商业活动增加——资源稀缺说强调商业贸易活动增加和新市场的开辟。
以产权起源的几种假说作为出发点,我们开始探讨不同类型的产权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可以将产权分为三种类型:私有产权、公有产权、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则意味着社会承认所有者的权利,并禁止其他人行使该权利。公有产权是指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可以行使的权利,这个共同体可以是两三个人组成的企业或组织,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国家或私人不能干涉共同体内的任何人行使公有产权。共有产权是指财产在法律上为公共所有,每个个体成员不能拥有对财产的所有权;公共财产没有排他性使用权,即对共同体内部个人使用公共财产是没有界限的,任何个人都无法排斥他人使用它,大家都可为使用公共财产而竞争。共有产权具有不可转让性,即共同体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无权转让公共产权。
在私有产权中,财产所有者获得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其成本。交易使资源流向使用效率最高的使用者手中,并且内部化财产所有者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性。在公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享有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公有产权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所带来的成本与他享有公有产权无直接关系,而是将部分成本转嫁给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因而在共同体内,有效制止“搭便车”的行为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是共同体成员行为有很大的外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效率损失。公共牧场和公共鱼溏常常出现的过度牧放和竭泽而渔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公有产权有协作或合作的好处,也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要想使自己的权利不受到侵害,就必须有人以惩罚或激励的形式来监督,监督成本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公有产权就越易落入共有领域,对资源的使用就越缺乏效率。公有产权虽然具有私有产权的部分性质,但有相当一部分权利束落入了公共领域,但界定、保护产权和实施的成本又很高,如果成本高到使所有权利束全部落入公共领域,则公有产权即变为共有产权。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对财产的权利失于保护或保护的成本太高,共有产权就变成了被放弃的权利,或者说无主的产权。谁能保护或者以低成本保护此类产权,谁就可以从中得益。此类产权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相比之下,私人产权的资源配置效率就明显优于共有产权和公有产权。
交易费用的提出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此视角下研究企业理论和产权制度的论文比比皆是。企业理论中对企业为何存在、企业边界如何确定、企业家是否存在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解释有关于社会资源配置、就业、国家财政的某些现象。产权理论认为市场制度下资源紧缺和滥用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明晰界定产权,加强产权界定和保护来得以解决。这种做法可以减少对权利使用的重叠,产权所有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且真正关心自己的财产收益和行为成本,由此必定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常永胜.企业理论与企业产权结构[J].企业管理,2001,(9):32-34.
[2]陈雪梅,赵 珂.交易费用企业理论的发展及其评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3):20-26.
[3]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6-120.
[4]靳涛.从交易成本的争议到契约理论的深化——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发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14-18.
[5]刘凤义.企业理论研究的三种范式-新、老制度学派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比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23-29.
[6]王继平.从“分工论”到“契约论”:企业理论的批评性回顾及启示[J].经济评论,2005,(3):97-102.
[7]王金柱.双产权制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9.
[8]威廉姆森.经济组织的逻辑[C].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7.
[9]叶祥松.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J].当代亚太,2001,(7):50-56.
[10]杨小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4,(7):60-65.
[11]Coase,R.(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4):386-405.
[12]Coase,R.(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es,(3):1-44.
(责任编辑:张东生)
Corporation Theor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Property Right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
ZHANG Xuan, HONG Xue-fei
(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Jinan,Shandong 250103,China )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economists'(Marx, Coase and Williamson etc.)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corporation theory, puts emphasis on Coase'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explores the origin of property righ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action cost and property arrangement.
transaction cost;corporation theory;resource allocation
2014-01-14
张璇(1985- ),女,山东章丘人,外语与国交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经济学。
F271.2
A
1671-4385(2014)03-0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