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析

2014-04-10 13:28姜国峰
关键词:仁政统治者孟子

田 虹,姜国峰

(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116024)

《孟子》是一部有关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实录,是富含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典藏。马克思曾说过:“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1]。”因此,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背景

东汉学者赵歧曾这样评价《孟子》:“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糜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2]。”这段论述道出了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孟子也因《孟子》一书而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并被后世尊为“王者师”。

孟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逐渐消亡、封建社会逐步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孟子曾用“春秋无义战”来评价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显然孟子对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颇为不满的。他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3]9?”而孟子一生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类似于“大同”社会的“王道”社会。《孟子》中曾先后两次以几乎相同的语言描述了这样一个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见,“王道”社会在孟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此外,正由于孟子认为这种理想社会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代曾经实现过,而且“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但在七百多年的时间里,仍然没有圣君贤臣出现,甚至连出现的迹象都看不到。面对与自己的理想反差如此之大的现实状况,孟子感到很失望。而孟子本人不但通晓尧舜之道即王道,而且继承了尧舜之道,故发出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呐喊。孟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理论到实践上去改变现状。可是,令他苦恼的是,他不能以实践圣人之道的方式来承继,最终选择了做辅助王者的“王者师”,君王成了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对象。而当时的君王都缺乏“王者”风范,孟子就用他的“王道”社会的政治理想来教育统治者如何去治国理政,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便为实现“王道”社会服务。对最高统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孟子》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目标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施行王道。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家,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贯彻施行尧、舜之道的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大政治家。”而“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保民而王”是建立在仁政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保民而王”、实现王道是施行仁政的目的,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任何教育目标的确立都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旧的生产关系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自然成为统治者互相争夺的重要对象。因此,能否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已成为衡量一个统治者的统治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境域下,一方面,作为孟子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的统治者是可以“教化”的;另一方面“民”是值得“保”的,人民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有价值、有作用的,孟子看到了人民的作用,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均是体现。

三、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是根据其教育目标所确定的方向而展开的,此外其教育内容又可以从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及统治策略两个角度展开。

1.修身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3]301。”这里孟子把理性看作是本原的东西,极度夸大精神的力量,但却反映了孟子认为只要坚持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修身功夫,就可以达到“立命”的境界,这足以看出“修身”在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而对统治者进行以“仁爱”为中心的责任感教育,即统治者自己要“仁且智”,则是“修身”教育的核心。

(1)“仁”。“仁”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孟子教育统治者时,“仁”更突出地体现为“诚”。孟子以圣明仁君为榜样教育统治者,要“视民如伤”。较为集中地体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怨天,不尤人”“反身而诚”。统治者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自得其乐的心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只有当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与追求有利于百姓并能坚持下去,那么他当政时才能够惠泽百姓,失意时也不会沉沦、一蹶不振。顺境,想到百姓;逆境,“反身而诚”“不怨天,不尤人”。懂得“反身而诚”的统治者,必然会明白“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的道理。因此,此处的“仁”其实是一种自我反省教育,是一种敢于追求理想的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处理顺境与逆境的心理素质教育。

(2)“智”。“智”与“仁”是密不可分的,从统治者角度看,“智”就是要求统治者要懂得如何用仁政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智”的内核还是“仁”。孟子认为“智”要求统治者既要推施仁政,又不能丧失辨别力,做到“好善”“知言”“乘势”。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君子最高的道德就是偕同他人一起行善。“好善”的品质对统治者来讲比善于思考和见多识广更有优势,因为这种品质足以赢得天下才子之心,进而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因此,“好善”的统治者必定是“智”的。“知言”是指善于对错误的言论进行分析批判,指出其所犯的错误。孟子认为不全面的言辞、过分的言辞、不合正道的言辞、躲闪的言辞都是对国家不利的。因此,统治者一定要具备辨别、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明智地维护仁义、效法古往仁君,“法先王”由此观之。“知言”是统治者必备的一项能力和素质。“乘势”就是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孟子与公孙丑曾谈论过齐国当时的实力,认为齐国若推行王政,那么统一天下就会易如反掌,但关键要看齐国统治者是否懂得“乘势”,是否能抓住机遇,实现飞跃。善于“乘势”,就能达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效果。

2.治法

“修身”侧重于统治者的个人内在素质,而“治法”则侧重于统治者如何统治。

(1)民贵君轻的民本观教育。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对统治者的民本观教育,告诫统治者要重新定位劳动人民的地位,尊重人民的作用与选择,对劳动人民予以更多的尊重与满足。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深谙此道,故突出强调尊重人民、教育人民、爱护人民,并一再强调“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当然,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并不是要否定统治者的作用,而是因为人民的价值在政治统治中具有极为突出的作用。“君轻”不是一般地讲君主制度与国无关,而是说具体的君主诸侯对于国家并非如民众那样生死攸关。特别是在关系国家政权的重大选择上,孟子更是主张以人民的意志为最终标准。因此,民本观教育就是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的力量,尊重人民。

(2)与民同乐的忧乐观教育。孟子引《诗经》上的话说:“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说明统治者要将自己的忧乐与人民的忧乐联系起来看,而不是单方面的,更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并以齐宣王为例加以佐证。最后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告诫统治者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民本观的展现。而要做到与民同乐就要向先王学习,关注弱势群体,同时要明白自己喜欢的、想要得到的也是人民需要的,应与百姓共享。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突出强调和发展了孟子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教育。

3.推施仁政的执政观教育

这里的“仁政”与“修身”中统治者应具备的“仁”是有区别的,行政管理在治理国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孟子主张要用“推施仁政”的执政观来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目的。推施仁政的执政观,包括富民和安民两个方面。“富民”就是让人民富裕起来,“取于民有制”。孟子曰:“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就是说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认真办事、节省费用,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节制。只有仁爱百姓的统治者,只有推施仁政的统治者才能做到这点。“取于民有制”的根本目的就是富民。“安民”就是使百姓安定下来,更确切地说是实现统一,使人民乐于被统治。“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3]17。”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安民”,而只有仁爱的统治者才能做到。富民和安民都是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的安定与富足对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推施仁政的执政观教育格外重要。

4.尊德乐道的人才观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孟子在先秦时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对统治者提出了“尊德乐道”的人才观教育。人才观既体现了孟子的精英意识,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孟子曰:“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在这里清晰地表达了辅助国君统治百姓要以道德为重要手段,即“尊德乐道”。孟子“尊德乐道”的含义主要包括:一是统治者要“识慧”,认识人才的价值。人才“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人才见闻广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因此,统治者尊重人才就要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而不能“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尊重人才就要像尊重老师一样。二是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判断标准应取决于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统治者的个人好恶。

四、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意义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关系维度来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

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虽然内容丰富、目标明确,但它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的乱世,此时的统治者大多想通过“霸”的方法实现统一,因此他们大多采用法家思想,所以在孟子生前其主张并没有变为现实,而在其死后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一些开明的君主,从《孟子》中受到启发,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王道”社会,也从历史角度证明了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意义。如:唐太宗李世民极为推崇孟子,深谙孟子的推施仁政、保民而王思想,主张“以仁义为治国者,国祚延长”,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并与魏征一并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看到人民在统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统治者的重视,“推施仁政、保民而王”的主张得到充分展现,出现了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贞观之治”。另外,康熙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少数几个比较杰出的仁君之一。他统治时期和乾隆统治时并称为“康乾盛世”。康熙帝统治时期的成功应归功于他是位善于“保民”的统治者,最后实现了“王道”。此外,汉高祖刘邦的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共同缔造的“文景之治”,汉光武帝刘秀的“光武中兴”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充分证明了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力。

2.现实意义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现实提供理论支撑。

(1)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积极性。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参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实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现梦想人人有责。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使实现中国梦成为一项“全民运动”。而这是孟子民本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闪光点,也是“保民而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卓著表现。当然,孟子的“民”与以人为本的“人”不是一个概念,但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极大关注。

(2)有利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道德内容,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而民族精神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孟子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特别是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实现伟大中国梦。

(3)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促进作风建设,实现党内和谐。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于党。当前党内仍存有诸多不和谐因素,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党历来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主张形成廉政文化,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思想上与腐败决裂,提升党性修养,以达到治本的目的。而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对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更具针对性,加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效果应是非常好的。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沉思《孟子》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形成的深刻背景,明确的教育目标和丰富翔实的内容,特别是要将《孟子》的“推施仁政,保民而王”的理念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必然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仁政统治者孟子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说仁德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追踪迈锡尼文明:拉科尼亚的统治者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