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晓静
(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后喻文化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迟晓静
(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
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时代传承模式发生变化,伴随着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彰显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道德的危机。大学生对父辈教育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给信息科技时代网络道德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清晰认识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对于机制政策的研究至关重要。
后喻文化时代;网络道德建设;机制研究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文化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在于时代变迁中的文化传承模式发生了变化:前喻文化是指在农业社会中,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在工业时代,同辈之间互为参照物的学习;后喻文化是指在信息科技时代,长辈要向晚辈学习。因此,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呈现出了信息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文化传承的变迁模式,也给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起自20世纪的互联网开启了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新的文化传递模式下,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科学技术的能力和速度要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成为网络的主力军。网络文化也全方位渗透并重塑大学生的世界,不但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传统社会中,人类更多地通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和指导,或者后者学习前者的经验,去掌握社会信息,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不会轻易地打破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在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架构更多地来自于主观性的构建,途径也愈来愈多元化,其中网络是最为主要的。网络的无边际化、内容的丰富性恰恰契合了大学生兴趣的盲目性,并进一步促进他们自主意识观念的培养,网络监管的缺乏又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意识的形成。
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文化传递模式的变革,传统经验和阅历的权威性在迅速发展的网络中被逐渐消解。大学生文化诉求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和老师,更倾向于依赖网络。网络的便捷性和超容量性给学生提供了更好、更快的查阅方式,长辈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网络媒体发展的需求,其地位也在这种发展前景中逐渐弱化。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兴趣点,这与被动地接受父母和老师的说教相比,更具自由性。因此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发挥个性,发泄郁闷,关注兴趣点,导致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文化反哺”现象对现有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冲击越来越突出。信息科技时代下,传统经验和模式的地位弱化成为必然趋势,长辈需要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文化反哺”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它势必冲击着教师的权威性。教师一直充当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诠释者,在传统文化下具有极高的地位,尤其是知识渊博的教师更能受到学生的尊崇。但信息科技发展却在不断消解教师的权威性,尤其是那种不注意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术的教师,他们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接受大容量的信息,他们技术的熟练性超越教师,沉闷单一的课堂教学既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转向并沉溺于网络,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网络的全球性特征使它成为具有无地域、无国界的全球性自由体媒介平台,各色各样的文化信息充斥着网络,给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带来极大的挑战。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宣传自由化思想,宣扬普世价值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极大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再者,网络上的色情暴力、政治反动、异端邪说等内容也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分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导致价值取向也多元化。
自我学习能力下降。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求助于百度、搜狗和各类相关论坛等,以网络查询代替原来的文献和资料查阅;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积极动脑,而是网上抄袭,甚至完全照搬,缺乏基本的诚信;有的学生考试依赖手机等等。这些现象最终会造成大学生对网络的绝对依赖,自我学习能力不断下降。
人际关系淡漠。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使他们把精力过多地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中,忽视了与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消解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出现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等问题。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网上购物、聊天、写信等方式方便快捷,但是也隔断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不理性地沉迷于网络,减少了大学生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大,这种现象随着电脑、手机的更新和网络的发展会日益严重,而传统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也会随之淡化。
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中隐藏真实信息,弄虚作假的现象频发,催生了大学生不诚信的习惯,如网上应聘信息虚报,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作业抄袭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不道德的作弊行为的生长创造了温床,很多大学生在作业、考试、学术科研中随意抄袭文章和数据。这些不讲诚信的行为会逐渐淡薄社会责任意识,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纠正,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道德观念薄弱。道德观念淡化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后喻文化时代,青少年主观意识增强,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很多弊端。他们不再信奉长辈建立起来的理性和价值观念,在网络世界中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侵蚀,尤其是开放性的互联网又给他们提供了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自由主义和暴力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念逐渐弱化。在网络中他们互相欺骗,随意攻击他人,甚至传播谣言和色情,模糊了现实与网络的道德要求,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社会公德心,一味追求自我,忽视了道德原则。
犯罪率升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塑造和情感塑造的关键期,如果不能理性分辨网络信息,容易受其影响和毒害,会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发泄情绪,毫不顾忌,正如盖茨所说“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的隐蔽性特征和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熟练性,会导致一些大学生恶意攻击他人、传播谣言,肆意盗用他人账号,侵入他人系统,侵犯别人隐私,或者传播病毒等行为,最终构成犯罪。
网络道德危机的产生离不开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也与文化传承模式的变迁、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网络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
后喻文化时代的特征影响使然。大学生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虽然父辈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但网络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与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并非成正比,经常受到开放性、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冲击,从而削弱了从父辈传承下来的道德观念。大学生还不足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重建一种网络道德秩序,因此很容易陷入网络构建的道德漩涡中,而原来的传统道德观会越来越模糊,形成了网络道德危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一方面增强了个体人与外界的联系,开拓视野,丰富了知识,给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模仿和学习平台,同时,它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际间的正常交往,让大学生不但忽视了自己与长辈、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更促使他们过多地依赖网络的隐蔽性破坏网络文明秩序。比如,由于缺乏人际交流,遇到麻烦的大学生不再向家人和友人倾诉,而是到网上寻求发泄,甚至谩骂,如果得不到支持,可能演变成为网上互相攻讦,甚至肆意“人肉”,破坏他人隐私,触犯法律。
网络监管力度缺乏、立法缺失。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无序性特征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它的危害性,网上的随意造谣、中伤、谩骂,以及大量私人信息的泄露,严重滋扰了民众的生活,破坏了社会文明秩序。作为网络主体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害。在网络中,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监督很难发挥作用,大学生抛开现实生活中父母、老师、法律和社会的各种束缚,个性自由得到充分释放。网络监管的缺乏和立法的缺失加剧了这种态势的发展,并且更加适应了大学生追求“自由”的群体性特征,如果不加以约束,容易导致懒散、懈怠情绪的扩散,道德的放纵也就在所难免了。
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特征加快了世界文化融合的速度,同时也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西方各色各样的文化随着互联网的扩展与变革渗透进来,影响着民众思维、习惯的变化。郎咸平曾论述过此问题,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互联网的发展,西方文化再次侵入中国,展开新一轮的殖民,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加剧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消解了人文精神,破坏了吃苦耐劳的传统典范,导致拜金主义盛行,极端利己主义膨胀,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网络道德规范。
后喻文化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得大学生排斥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缺乏师长的引导和教育,易于把自己定义为精神的主宰,并热衷于从网络中获取成长的信息,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的能力,因而也无法规避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媒体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在利润的诱惑下,媒体从业人员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对一部分危害青少年的不良信息不加审核,甚至有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故意传播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的信息,或者片面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其关注度,传播负能量。这些失范现象会逐渐降低受众人群的道德水平,容易出现道德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应结合后喻文化时代的特征,研究正确的政策机制,消融网络中影响青少年道德的不良因素。
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从全国高校的整体状况来看,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应先逐渐普及有关网络德育方面的课程,如“网络伦理学”、“伦理学与互联网”等,实现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正面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思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网络认知和自律能力。同时,高校应大力弘扬校园文化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据网络文化教育的制高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优化网络文化环境,以正确的文化舆论引导学生,以深厚的文化精神感染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康、文明的网络秩序。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离不开社会法律规范的约束。目前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体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等,有力地保障了网络的安全和稳定。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对网络环境的有序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也需要政府部门继续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制度,加强法律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优化功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
提高高校教师的网络驾驭和教育能力,适应后喻文化时代的特点。后喻文化时代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及时掌握网络技术,深入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研究,以实现正确有效的引导作用。由于西方的网络技术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网络德育工作的研究相对成熟,并已建立起一整套网络德育范式,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的资源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把网络技术和网络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德育并举,否则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提高网络风险的预知能力,加强大学生规避网络风险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度远远超越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加强自身技能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教育方式,从情感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以适应时代赋予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大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让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增加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同时,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对信息进行筛选,防范风险的出现,化解信息危机,剔除不良信息。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王金凤.论教师权威二代当代困境及其定位[D].天津师范大学,2007.
[3]韩振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58-59.
[4]弓丽娜.现代社会青年文化反哺的新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刘志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沙勇忠.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曾秋菊.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88-90.
[9]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7,(1):8.
[10]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付元红)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Post-Figurative Culture Ara
CHI Xiao-jing
(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he post-figurative culture era has been formed and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pattern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kind of change, not only changed the way of the form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and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social status, but also brought the network moral crisis. Both the ident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ir parents' education being much lower and a growing sense of self have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network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 to clearly recognize the network mora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o crucial to study countermeasures.
the post-figurative culture era;network moral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s study
2014-10-16
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项目
迟晓静(1979-),女,山东海阳人,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G416
A
1671-4385(2014)06-00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