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飞
(绍兴市文澜中学,浙江 绍兴312000)
以“文”治学 安“澜”尚德
——例谈以名人命名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思考
谢 飞
(绍兴市文澜中学,浙江 绍兴312000)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自己的特色所在。作为以名人命名的学校,名人文化就是一种极好的学校发展资源、一种文化特色。如何充分体现此类学校的文化优势?怎样加强以名人命名学校的文化建设?绍兴市文澜中学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学校;学校文化;文澜精神
走过一些学校,留给笔者最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烙刻着深深文化印记的校园。特别是那些以名人命名的学校,它们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润泽着校园,也涤荡着师生们的心灵。这也让笔者想起了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的话:“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而这“环境”更多指的应该就是一种文化氛围,或者说是校园文化力。由此,笔者想结合实例,就这个“名人命名学校”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古语有云:“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学校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时至今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就是对相关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的一个专门组织机构。它是一个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即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熏陶。而除却这些内容外,学校文化正越来越成为学校的隐形竞争因素。一些学校就是因为对学校文化的挖掘到位,从而打出了学校文化的品牌,走出了一条颇具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
迪尔曾说过,“文化是一个组织是否具有凝聚力以及是否能够有出色表现的关键因素”。学校是人类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职责。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积淀的独特的教育精神、理念、智慧乃至习俗,就形成了一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包括理念、制度、物质三个层面,具有导向、凝聚、规范和整合的功能。而在学校文化中,校园精神的提炼应该是最核心的。有人说:“改变一个学生,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所学校,要改变它的文化精神。”可见,学校文化精神的确立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相对而言,以名人命名的学校在这方面就有其比较大的优势。因为名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资源,虽然斯人已逝,但是名人的精神却留了下来,学校通过对名人核心精神的提炼,结合学校实际,可以演化为学校的精神支柱,并物化为一定的校园环境风貌。通过对师生进行名人精神的熏陶,以达到真正育人的效果,并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我校是以范文澜先生命名的学校,文澜精神就是我们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关于文澜精神的表述有很多。陈其泰教授如是评价:“在其学术思想和治史精神中,最有现实启示意义的是什么?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两项:一,树立科学态度和倡导优良学风;二,勇于创新,探索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特点。”朱慧、娄国忠把文澜精神归纳为“淡泊自甘的处事态度、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博大精深的理论建构以及豁达严谨的学者风范”,白兴华、许旭虹赞誉先生“严谨求真、砥柱中流,崇高的人格、学习的楷模”,浙江省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邵清在纪念范文澜先生诞辰120周年讲话中概括“要传承弘扬文澜精神,学习他‘踏实做事、实在做人’的务实作风,‘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诚信精神,‘潜心治学、寻求真理’的崇学风范”。作为以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在学校谋求新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建设以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文澜精神的现实意义,创新文澜精神的引领作用,让师生都能陶冶情操、舒展生命、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并在自我发展中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
建校以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以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处处体现先生的文化存在和精神渗透。我们千方百计联系先生的亲属、后人,收集整理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资料照片,邀请他们来校讲学。2003年4月,先生胞弟范文河先生来绍祭祖时来校参观。先生的堂兄弟们还慷慨解囊为学校设立了范氏奖助学基金,资助学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03年11月15日是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先生的孙子范作均先生莅校给师生讲先生从小勤奋好学、立志报国的故事,师生们受益匪浅。2013年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其嫡孙范作均先生再次应邀为师生们讲述文澜先生的生平故事。通过与先生后人的密切联系,邀请他们讲课,使先生的形象更立体、师生的感受更真切。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着重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物化体现文澜特色的校园环境
学校着力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文澜精神,让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先生的影子。我们从先生的来往书信手迹中找出“文澜中学”四字作为校名用字,校牌、校徽、信笺、宣传栏、展板等凡有校名之处统一使用这四个字;本分部校园内都建有文澜广场,请浙江大学美术系雕塑了范文澜先生头像,像侧用铜字安装著名学者韩儒林先生对范文澜先生为学态度的概括“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供师生瞻仰,引导师生要像先生那样踏实做人、严谨治学;设计改建了范文澜纪念室,正中为先生头像,两侧为先生作品陈列柜,两边墙上是先生生平介绍和事迹名言展,并将收集到的先生的照片、资料装帧后在橱窗内陈列,供师生定期参观,让师生了解文澜;学校的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文化走廊等都以“文澜”命名,《文澜人报》还得到了范文河先生的高度赞扬,成为弘扬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文澜精神的重要宣传阵地,校园内处处可见师生们学习范文澜先生、弘扬文澜精神的字、画、文明寄语牌,给全校师生以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熏陶。我们的家校联系本上有先生的名言,用以时时激励学生。学校还打算为每位学生制作范文澜像章,培养学生对文澜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提炼具有文澜特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涵盖了许多物化形态的内容,但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我校是一所以名人命名的学校,挖掘文澜精神,凸显文澜特征,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亦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同时,校园文化也体现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基于此,我们对文澜精神作了深度挖掘:“文”体现的是先生的一种治学态度、治学方法,而“澜”的本意是“大波澜”,当我们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学习的时候,淡泊明志、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将会得以充分体现。此外,学校还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文澜文化”征集活动,请全体师生出谋划策,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进行提炼。而后在其中选取了比较能体现学校特色与文澜精神的部分内容,在师生中再次进行意见征集。以下就是通过活动,我们对文澜文化相关内容的思考和提炼。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在文澜精神引领下追求个体的多元化发展
校 训:务实 诚信 崇学
教育目标:高尚为人 智慧教学 健康生活 幸福成长
校 风:明德、求真、创新
教 风:博学、精业、爱生
学 风:勤学、慎思、笃行
(三)建立传承文澜厚德的德育系列
德育从一定层面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政治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它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结合文澜精神的内涵与学校发展的实际,学校的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弘扬文澜精神展开。政教处每年都把“学习范文澜系列活动”作为全校性的重点活动,参观文澜纪念馆、听“范文澜生平事迹报告会”是新生进校第一课,让新生一进校就了解文澜、了解学校,将文澜精神代代相传。范文澜先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一名书生到一位战士,首先从他身上体现的就是一种深深的爱国热情。所以学校会结合如“五四”、“九一八”、“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范仲淹先生“清清白白做人”的醒世名言对其后人范文澜先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清白做人”也就是要言行一致、无愧于心。所以学校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自身的道德修养。再次,我们对校训作了新的思考,把文澜先生的“务实、诚信、崇学”的精神作为学校的校训。根据校训,学校在学生中开展“知文澜、学文澜、行文澜”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及文澜之星评比活动。通过听讲座、参观等,从先生的点滴小事中感悟到德的可贵,做德的践行者。同时,通过学习之星的评比、表彰,及各类小型学科竞赛的开展,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大力倡导爱读崇学的校园风尚,坚持做到知行结合,切实养成真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并能把学习当作自身发展的一项精神追求。通过开展每年一次的纪念范文澜先生诞辰系列活动,不断重温先生事迹,学习他的高尚品德。
同时,学校还考虑把学校里的范文澜广场、范文澜纪念室作为学生校内的德育基地,把范文澜故居作为学生的校外德育基地,通过内外合力,使每一位文澜学子都能真正学到先生精神的核心或精髓,使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教育的层面,而要力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在教师中,学校通过各种关于文澜先生生平介绍、精神阐述等讲座,及文章撰写等形式,在教师中倡导安“澜”思想。安澜的本意为平静的水波,我们希望通过对先生精神的传承,每位教师都能具备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师德情怀,使教师在学生中发挥积极的表率与示范作用。
(四)开发弘扬文澜精神的校本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也就是说,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因此学校在积极开发以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我们首先邀请对文澜先生、文澜精神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师生们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如邀请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一彪教授来校作“纪念范文澜先生诞辰120周年”专题讲座,邀请越文化研究中心的那秋生老师作“弘扬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主题讲座等,然后在对文澜精神不断地深入了解和挖掘的基础上,学校将考虑成立范文澜研究室,在教师中组建一支专门的研究型队伍,外聘专家作定期指导,并力争结合学校实际、师生实际,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开辟网上专栏,共享有关范文澜研究的成果。在深入挖掘文澜精神的同时,还要把这种精神切切实实地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文澜精神与教育实践得到高度融合。同时,这些研究小组的老师将着手编撰有关文澜先生与文澜精神的校本读本,包括文澜先生的生平介绍、名言整理、名人评价等等,并在学生中广泛推广使用,使文澜先生真真切切地走近学生。
学校将在学生中开设以文澜精神为主题的校本课堂,如文澜家世讲堂、文澜讲坛等。计划先在初一各班开出每周一节课,上课可以采取教师讲、学生讲、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配以校本读本、视频图片等开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普及到各个年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先生、学习先生,传承先生的优秀精神。同时,学校还计划开出“文澜故事宣讲团”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在了解文澜先生的同时,积极宣传文澜故事和文澜精神,在叙述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澜精神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丰富校园文化。
(五)探索务实求真的有效教学课堂
纵观当今的初中课堂教学,不乏佼佼者,但也有许多“作秀者”,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整节课看上去闹哄哄,但是下课后学生却是收获甚少。这种课恰恰与新课改的意图是背道而驰的。课改表面上改的是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要改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所以热闹的课堂未必高效,活动的课堂未必有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那么现如今,在职业教育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怎样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有效,真正被学生所喜爱、接纳,真正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亟须考虑的问题。由此,我们觉得文澜先生的“文”字结构所体现的“四字”精神——“专、通、坚、实”,也许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文”字一点为“专”。“专”就是要“专业”,而“专业”来自于专心,来自于不断地钻研。教师要上出一节高效的课,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对学情有专门的研究和把握。学校据此制定有“文澜中学教学六认真”,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都必须做到精心、投入,要着力体现学科特色,要打造具有专业学科味的课堂。
“文”字一横为“通”。“专业学科味的课”并不意味着课堂中仅仅只用本学科的知识。事实上,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课堂只有多元化才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就像先生所说,只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把学问做好。所以我们的课堂既需要专业,也需要融合。教师更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灵动起来。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师办公室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学科间的融合,并倡导教师跨学科听课,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如果说“专”、“通”是方法,那么“坚”、“实”就是态度,它们分别代表“文”字的一撇和一捺。我们对高效课堂的追求要坚持不懈,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现在社会上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多,像“慕课”、“翻转课堂”、“展评学习”等等,我们也组织教师去学习、观摩过,但这些模式并非都适合我们。说到底,我们的课堂需要回归本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校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通过“推门听课”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运用听、评、改三个环节,认真总结回顾,查找不足,提出教研教改的方向,激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想教法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通过开设文澜学术讲堂,让老师们相互取经,取长补短。学校还要求教师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尝试小组互助学习法,每节课都要有真正的互动环节设计,踏踏实实地走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
(六)倡导严谨治学的教学科研氛围
“天圆地方”是范文澜先生的又一治学之道。所谓“天圆地方”就是头脑要灵活,要善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要静得下心来,要坐得住板凳。先生的这种治学之道,其实与我们学校今天所倡导的教科研精神不谋而合。我们的教科研活动就是要以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口,层层深入剖析原因,静静思考谋划对策。
而事实上,现在的学校教科研活动往往存在“工作任务多,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专业引领需求强,实际保障支持少”等问题,使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缺少真正的合作学习,良好的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创。
针对现状,立足实际,结合文澜先生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学校进一步规范教研组建设,积极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通过明确教研组长职责,要求其整合组内集体智慧,制订教研组建设的目标和步骤,确定教研主题,切实做好学、听、评、研各个环节,每学期都要有论文、课题等教研成果呈现,以真正促进学校的教研活动由行政任务布置向学术研讨回归。继续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把集体备课当成一次次的小型教研活动,要求教师静下心来研读教材,敞开心来互相交流,力争每学期都能出现一些高质量的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或有借鉴和传承意义的作业练习。
学校将继续做好校级名师工作室建设、校级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努力发挥骨干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利用示范课、讲座、研讨交流等途径,让骨干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同时邀请校内外的名师、专家来校指导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促进活动深入开展,且卓有成效。继续努力做好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研究者同盟工作,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把提高教科研能力作为自身发展的一块必修内容来认真对待,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顺利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绍兴市教育局提出要把“确立市直教育在全市教育格局中的龙头地位”作为市直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这对我校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教育外部环境来看,教育改革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办学定位、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课堂教学。借全社会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的东风,籍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唤,我们以2013年范文澜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和2014年学校建校二十周年为契机,发动全校师生寻找学习先生的生平事迹、研究挖掘文澜精神的文化内涵、回顾审视学校发展历程、归纳提炼校园文化,群策群力破解发展瓶颈,让文澜精神在学校特色品牌建设中绽放出新的光辉。
二十年的建校史,二十年的文化积淀史,虽然时间不长,但是通过对学校文化的不断深入挖掘,应该说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层面,对凝聚人心,更新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力还是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而师生们内在的一些变化也正是学校文化的不断润泽的体现。但从学校现状来看,学校已到了发展的瓶颈期,分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大量增加,已达到70%以上,他们来自于十多个省份,生源结构杂,给文化认同带来一定的困难,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总体教育教学质量尚未达到社会、家长的要求,虽然教育局政策上取消了市区内择校,但通过买学区房等方法产生的隐性择校现象还是较为严重,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优质生源流失;缺少办学亮点,对校园文化的表述还不够清晰,师生的普遍认同度还不是很高,对办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使教学行为缺少标准。所以未来的发展,我们将更注重以“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内涵拓展与深化,使之更贴近学校发展的实际,使它的定位更鲜明,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发展。我们将且行且思考,且思且实践!
[1]沈曙虹.对学校文化属性和价值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4(8).
[2]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谢一彪.范文澜与三十年代北方左翼文化运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6).
[4]谢一彪.范文澜的治学方法[N].绍兴文理学院报,2013-11-25.
[5]陈其泰.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6]白兴华,许旭虹.范文澜的学术发展道路和学术风范[J].浙江学刊,1998(1).
[7]那秋生.范文澜的国学情缘[N].国学报,2013-10-31.
2014-09-20
谢 飞(1967-),男,浙江诸暨人,绍兴文澜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G40-055
A
1008-293X(2014)12-0040-05
(责任编辑周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