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瑛
(绍兴文理学院 教务处,浙江 绍兴312000)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优化研究
——以绍兴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管理为例
杨慧瑛
(绍兴文理学院 教务处,浙江 绍兴312000)
教学改革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以项目为载体,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通过对项目统筹规划、严格立项准入、全程指导实施、多元成果评价及加强示范推广等举措优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将有效提高教学改革项目的质量。
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优化
教学改革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一直受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以项目为载体,对教学进行研究与改革是目前高校通行的做法,也是进行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是促进教学改革工作深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是贯穿于项目策划、申报立项、实施、验收与成果推广等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在规范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研究,建立起比较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对于提高项目质量、促进教学研究、培育教学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普遍采用目标管理模式,主要通过立项申报评审、年度中期检查、结题终期验收对项目进行管理,并且往往把重点放在立项和验收,强调目标完成,关注成果量化,管理制度相对宏观、易于操作,但对于项目的全过程缺乏中观的动态监管机制和微观的有效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盲目立项、轻视过程、滞留问题、潦草验收、成果虚化等问题,低水平的项目管理使得学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质量,主要问题如下。
1.重上级项目,轻学校规划
“十一五”以来,从国家到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推出“质量工程”,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材、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建设及教学改革均以项目化形式进行立项资助,并以此作为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各高校高度重视本校立项项目级别与数量,并建立起了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校级项目作为培育对象体系,客观上导致各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同质化,忽视本校教学改革实际,缺乏对项目设立的宏观设计及统筹规划。
2.重申报立项,轻实施过程
项目管理存在“重两头、轻过程”,甚至“重申报、轻建设、不验收”的问题,管理部门对项目缺少有效指导,对实施过程并不介入,项目的改革与研究过程基本交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有困难,负责人既缺少寻求帮助的途径,也缺乏与管理部门进行沟通的渠道。
3.重显性成果,轻建设实效
项目验收指标化,将发表论文等显性成果作为衡量项目建设成果的唯一指标,将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简单等同于科研项目管理,忽略了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依托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需要的实际。既有悖于教学改革项目设立的初衷,也不利于将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4.重档案管理,轻成果推广
项目档案是项目管理的过程文档,为项目实施者及管理者所重视,自项目立项到结题的各类申报表、检查报告及验收材料作为项目的档案得到了妥善的保存,但相当一部分的项目是随着项目档案的收归而结束,其改革经验的借鉴并未引起重视,建设成果的推广无交流平台,造成了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最大浪费。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的核心改革。教学改革项目一般研究周期较长、见效慢、涉及范围广,同时还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教育自身体制改革的需要,要通过改革服务教学、引领教学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以增强项目的实效性。
1.统筹规划项目体系
统筹规划项目体系,推出科学合理的项目,是提高教学改革项目实效性的基础。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的设立除了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项目进行申报建设,还必须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统筹规划项目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体系规划上要统筹考虑,明确项目的目的在于服务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和教学改革发展,要与日常教学工作协调安排,与校内各项改革配套形成体系,稳步推进,既覆盖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方面,又要突出一定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坚决杜绝项目设置的随意性。
对不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要明确各类项目的目标和重点,区分建设任务,避免重复建设,又要互相关照,互为配合,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形成合力,整体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对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申报时间和基本要求,以利于教师提前准备;针对试点的、新设的项目,教学管理部门应开展先期的、超前的专题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厘清项目设置的目的、明确项目开展的要求,引导改革的正确方向。
2.严格项目立项准入
出台立项指南。项目申报之初,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制订立项指南,确定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有条件的还可推出指导意见,帮助申请人正确理解学校教学改革理论内涵,使申报的项目更契合学校教学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避免盲目申报。
设定申请人资格。根据项目需要,可针对申请人设立必要的资格条件,是防止负责人挂名,保证项目做实的必备条件。如规定承担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的负责人应承担课程主讲任务,且具有至少本课程两轮的教学经验。
建立审批答辩制度。在项目申报审批环节,单纯以专家书面审核申报材料确定立项结果的方式易失偏颇。增加答辩环节,要求申报人针对项目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改革实施方案进行陈述,专家现场向申报人质疑、提问与交流,可增加评审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也是申请人教改经验学习交流的良机。
进行合同制管理。在项目审批通过后的公示阶段,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与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学院签订三方合同,进一步明确三方的责权利,明晰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及管理部门经费拨付等情况,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既便于教学主管部门在后续检查验收中有据可依,也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对照合同如约完成项目任务,增强三方的约束力。
3.全程指导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全程指导是全过程管理的核心环节,抓好实施指导是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保证。基于项目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共同提高的目标做好全程管理,教学管理部门要从原来的管理者身份转变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每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如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可组建2-3人的专家组结对3-4个项目组成课改小组,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从改革实施方案的细化审核,到课堂教学的随机听课,课后有针对性的评课研讨及改革中期项目小组内互相学习交流,宏观上对项目实施进行督导,微观上对负责人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既及时把握项目进程也能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扭转了教改项目“只立不督、只督不导”的传统局面,实现了提高项目质量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双赢。
引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进行经验教训总结,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将反思引入教学改革项目过程管理,借助负责人的改革日志进行自我反思,配合指导专家的专家日志,引入集体反思形式,将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结合,建立合作学习、共同研究的共同体,能有效提高质量。
加强中期检查。教学改革项目有一定的周期性,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定期检查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研究周期较长的项目一般做年度检查,研究周期较短的项目一般在研究中期组织检查。项目负责人通过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及下一步工作的计划等,修正改革路线,明确后续工作,教学管理部门通过中期检查督促项目进展,及时解决问题。
4.多元评价项目成果
严格项目验收过程。虽然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成果非量化性等特点决定了验收难以有统一的标准,但立项合同的预期成果可以作为验收的主要依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项目提交的验收报告和成果总结进行严格审核,对项目的改革成果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对没有实质进展和推广意义的项目提出整改、延期要求或取消立项资格和经费支持,对改革成效明显的项目给予评优激励、示范推广及后续资助。
项目成果的评价标准应多元化,教改成果应强调其实效性,要更关注成果在对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取得的实质性成果,要着眼于师生受益而不应以发表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由于在实施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了全程指导,因此,其改革过程的投入情况及取得的进展也应以过程评价结果的形式纳入验收结果评价体系。
5.加强成果示范推广
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不仅在于其显著性和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示范性和推广性。有了推广和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项目设立的初衷。要搭建多途径、多形式的成果示范推广平台,建立全过程管理的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开辟专门的网页作为交流互动和推广宣传的平台,通过设立项目进展、成长历程、改革前沿、他山之石、互动天地等栏目,充分展示教改成果,宣传致力于教改的教师典型;组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通过宣传发动、学习研讨,以点带面,扩大改革成果的推广范围,在全校形成良好氛围;加强教改理论提升,编辑相关的论文集,在校报、学报设立成果介绍的专栏,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通过组织教学改革示范课评选及活动展示改革的实践成果,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成果评比改革,对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取得的成果进行表彰与激励,加强教改激励作用。
绍兴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历来重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同时致力于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优化研究,以实现管理服务项目研究、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目标。
学校在2010年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基础上,2011年开始,配合方案、大纲的落实推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项,将专项实施分为试点改革、全面探索、整体推广三个阶段。作为管理部门,教务处在专项设立之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将课程分为五种改革类型,专门出台《关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具体的改革要求,首批试点涉及1个试点学院,22个重点项目、29个试点项目,全力推进。同时对项目管理进行配套改革,制订了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案,对整体工作进行细致安排,组成专家组和巡视组,全程参与项目实施和指导。将项目实施划分为“三三段”,具体包括细化实施方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和项目总结等三大阶段,在课程教学实施中以期中教学检查为界分为三小段,要求试点项目全程开放课堂供全校观摩,工作小组进行集体研讨交流等。2011年底,学校召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汇报会,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了改革目标、完善改革思路、落实了改革措施、营造了改革氛围。
2012年,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探索。学校正式出台《绍兴文理学院关于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指导各类型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通过175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8个课程学习团队试点项目、13个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试点项目、11项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及“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示范活动月”等全面推动我校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项目管理中进行配套改革,在继续保留校级专家结对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学院专家组的建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项目范围。
2014年,在以各门课程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整体推广阶段,重点对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模式架构与理论提升,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的,在项目管理中建立起了学院管理为主、学校专家组参与指导与督查的管理方式,注重专业全面推进、项目协同提升,由点及面的推进改革,将单门课程改革的成果集合化于系统的专业教学中,整体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结集出版凝结了广大教师课改心血的《实践应用、面向实际、学会学习——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论文集,起到了较好的宣传、示范和推广作用。
近三年,学校投入200余万用于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项目建设,已有七批347门课程涉及260余位教师进行了校级立项建设,通过扎实、有效、精细化的项目过程管理,课改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12年市级教改项目申报评审中,全校共申报41项,课改类项目占51.22%,经市级评审获准立项的9项均为课改项目,7个项目负责人主持校级课改;在2013年浙江省本科院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论坛暨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设计竞赛中,我校选送的3人均为课改项目负责人,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新增省级课改15项,其中14个项目的主持人为校级课改项目负责人;2014年在浙江省高等学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选送的教师为第一批课改负责人,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组特等奖1人。全校教师将开展课改项目视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人人争着课改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实现了项目建设、教师成长、学生受益的共赢。
[1]段世霞,马歆.项目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53-88.
[2]朱永江.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推进高校教学改革高校[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2):53-54.
[3]代晶晶.“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46-50.
[4]陆继锋,陈炳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0-41.
2014-09-25
1.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GJ13002);2.2012年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3.浙江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162)。
杨慧瑛(1981-),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副科长。
编者按:自2008年以来,我校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场深刻的变革由“三步曲”构成:2010年上半年制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半年制定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011年开展了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最终都只有通过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落到实处。课程教学模式是由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式,具备目标指向性、整体统一性和实践操作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教学模式,否则必将流于空疏。常言道:“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我校近250多名教师攻坚克难,在四年时间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在构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刊选取了一组课改论文,与读者共同分享,以期引起大家的共识。
G642.0
A
1008-293X(2014)12-0001-04
(责任编辑周一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