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研究

2014-04-10 05:49:17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制度化价值观核心

王 嫣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研究

王 嫣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本文从制度化入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意义,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运行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是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形成一整套的制度文本和工作体系。按照制度化体系,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于解决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空间和维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形成完备的制度和工作体系,其核心是建构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机制,使得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章可循,虚实结合,推动高校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取得教育实效,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使大学生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迫切需要。制度是“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1]。“价值系统自身不会自动地‘实现’,而要通过有关的控制来维系。在这方面要依靠制度化、社会化和社会控制一连串的全部机制”[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靠制度机制加以保障、固化和定型,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实现价值观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3]。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立德树人的要求。“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制度化的教育理念可以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手段与对策等,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适应不断变化的制度环境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由一个以大学生、教师等主体与环境构成的整体系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受环境的多因子的综合影响,又反作用于环境,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协同发展。制度环境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教育主体与制度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在推进思路上,要多方兼顾,整体考虑,既重视微观系统的课堂制度环境、中观系统的学校制度环境,又注重宏观系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二是在工作态度上,要实事求是,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采用科学的方法,将普遍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纳入到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只有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制度环境,采取更好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对策举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需要。制度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结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这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大量具体实践中去总结、梳理和提炼一般性规律和经验型举措,上升为制度化机制,以改变零散性的、“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从推进工作和实现长效的角度,这亦是契机,更是机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建设,就要秉持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写入高校办学章程,力争纳入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主动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现实要求,回归大学生各项实践活动反复检验,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为健全和丰富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有力支撑。

(四)丰富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和理论的题中之意。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含丰富的道德理论实践,既有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也有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直面当前的深刻变革和复杂形势,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道德缺失、社会信任问题、违法行为等等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从制度学的角度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加快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关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夯实与发展教育的理论,是进一步丰富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要按照制度化工作理念,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各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和深化理论研究,着眼于新的实践,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是制度内容缺失。一种情况是制度完全缺失,即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完全没有某方面的制度,或是缺失比较重要方面的制度,或者是一些较小但不可缺失的制度;另一种情况是制度不完全缺失,虽有相关的制度,但相关配套没跟上或者跟不上,或者有的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无法保证实现制度的完整性。二是制度过多过泛。制度制定过多,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制度过分依赖,或是制度制定没有立足实际出发。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片面性,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制定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但教育实效不佳。三是制度执行偏差。国家层面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制度只是部分被执行,或者是只注重过程,不注重实施效果。由于执行的片面性,忽视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部分制度被简单地重视,或孤立地执行,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以真正适应具体实践。四是形式化倾向。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使得制度的执行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做表面文章,结果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更达不到制度预期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文所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师生个体本身存在的局限。高校在制定有关制度时,一般教师和学生参与都比较少,这样就自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同样,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制定亦是如此,开放性和参与度不够。由于师生各个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对制度理解也不同,从而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之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对制度的目标、意义、内容、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偏差,必然会在执行中产生各种矛盾,并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执行效果。二是制度本身存在不足。如果制度本身存在不合理,那么,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目标不明晰,操作内容脱离实际,制定过程没有立足具体实际,直接造成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所适从,从而使其所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三是制度配套方面存在不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合理配套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缺失合理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是造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是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高校缺乏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没有相应的支撑举措,使得教育制度相对孤立,不能真正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三、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对策思考

(一)要加强对制度化建设的领导

高校现有的具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领导组织,一般有校级组织、院级组织和学生自我组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5]。高校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级党组织、部门人员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领导机构,专门成立制度化领导小组,为制度化提供有力的领导组织保障。要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出发,明确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该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跟踪协调和工作考核,使这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化体系

要从目标、规则、组织和保障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制度的建构,应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众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体目标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目标体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则,是高校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用一系列的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成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发挥其规范和凝聚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政策保障、思想保障、知识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其中教育知识保障制度化,可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教育的实效;物质和经费保障是真正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而生动的体现;建立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相关制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制度化建设的有力支撑。这些保障举措互为支撑,相互发力,共同构成整体。

(三)要建立制度化的舆情调研、信息反馈与监督制度

舆情调研、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体系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育活动开展之前,要调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调查分析制度。要深入了解情况,在大学生的问题和矛盾产生苗头时,就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好引导疏通工作。这种预见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方法以最小的代价将一般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BBS、博客、微信或QQ等工具,尽可能收集更多有关大学生的信息。要高度重视校园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对可能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仔细分析。要经常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要及时将有关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公布、反馈,以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要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方案,根据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全面监督、考察实施过程,客观、准确评估工作效果,形成监督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严格依照制度要求,开展具体工作,而不以个人思想与行为为准,从而将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最小化。

(四)要建立制度化的评价与激励调节制度

评价与激励调节制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制度化的评价与激励调节制度可以达到说服效果,化解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群体内的不同个体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使制度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的评价包括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程序、过程和结果等内容。要设定若干评价指标,对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值。要按照通用的层次分析法,将主体指标分解成一个具有分级模块结构的指标集合,每一个指标集都是由若干个子集组成,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赏罚明确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各部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制度要与检查评价结果结合,及时进行公布,及时对教育实施好的部门与教师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奖励,对教育实施差的进行批评、警告直至更严厉的处分。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田海舰.论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保定学院学报,2013(07):29-33.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5-05.

[5]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

2014-09-30

1.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视野下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研究”(14JDSZ2024)阶段性成果。2.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生态文明观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体系构建研究”(125425)阶段性成果。

王嫣(1970-),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G412

A

1008-293X(2014)12-0050-03

猜你喜欢
制度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人大建设(2019年6期)2019-10-08 08:55:44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