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食症中医证候文献分析

2014-04-10 00:40毕胜王雪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厌食症运化脾虚

毕胜, 王雪峰

厌食症是指儿童时期非疾病因素而出现较长时期的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多见于1~6岁的儿童,发病率约为12%~34%,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末秋初多见[1]。虽儿童厌食不是重病,但厌食症发病近年有增高趋势,其病程长,长期厌食可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可造成神经精神异常或严重的营养不良等,并为许多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高危因素[2]。儿童厌食症的中医证候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有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虚肝旺型、胃阴不足型等4类。然而现阶段仍存在分型混乱的现象,需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以规范临床辨证治疗。通过对厌食症的中医证候研究,可以为后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确切的理论依据,以便针对不同中医证候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为此,本研究总结1990-01/2013-11现代医学期刊文献中厌食症中医证候的规律,现综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收集的文献均来源于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01/2013-11。检索词以“厌食”为主题词,“型”或“证”为篇名或关键词。

1.2 文献筛选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1990-01/2013-11发表于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文献;(2)有关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类,名家经验总结或个案分析;(3)中医类文献。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原始文献设计不严谨,前后明显矛盾;(2)一稿多投或同一研究单位某一研究成果重复报道者;(3)临床动物实验类、综述类、科普类、护理类文献。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情况 从已获得的有关儿童厌食症病因的文献125篇中,按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原则,筛选出文献73篇进行统计分析,占总选取文献数量(58.4%),其中名家经验7篇(5.6%),个案分析9(7.2%),疗效分析研究57篇(45.6%)。

2.2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73篇纳入文献,总计研究13 317例,其中男6 637例,女5 743例,未提及性别937例;年龄3个月至14岁。

2.3 证候分析 结合文献分析,导致小儿厌食症的主因可概括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致不畅,暴受惊恐;久病体虚,失治误治等。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整理大致将以上病因分为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虚肝旺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湿盛型、脾虚夹积型、脾肾不足型、气血两伤型、诸虫内扰型、伤食积滞型等。将以上证候整理出病例数较多,较为常见的4型为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脾虚肝旺型、胃阴不足型,各类证候病例所占比例见表1。

表1 儿童厌食症文献中各类证候所占比例

表1结果所示,在小儿厌食症中占据证型首位的为脾失健运型为42.6%。其次是脾虚肝旺型为39.7%,二者比例相近,且分析近十年文献中多以脾虚肝旺证型为主。其余两类胃阴不足型及脾胃气虚型分别为6.1%和5.8%。另外还有一些不包括以上4大类的证候类型如脾肾不足型、气血两伤型、诸虫内扰型等占5.7%。

3 讨论

《景岳全书》谓:“小儿之疾,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3]。”《育婴家传育婴秘诀》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4]。”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饮食不调,伤于脾胃,脾胃不和,则不能饮食。小儿本就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又脾常不足,然而其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更多,故而饮食稍增,即易引起消化功能失常。所以当有饮食不节,或其他疾病影响,或七情所伤必会累及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胃不受纳,水谷停滞,不思饮食,而致厌食。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脾失健运型是目前儿童厌食症的主要中医证候,这与小儿发育的生理特点息息相关。如小儿饮食不能自调,食物不知饥饱,有些家长缺乏育儿知识,片面强调高营养,过食肥甘,超越了脾胃的正常运化能力,脾胃功能受损,受纳运化功能低下,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失运而导致厌食。

又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肝能协助脾胃的运化,《素问·宝命全形篇》云:“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5]。”随着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家长对儿童的生活起居日益关心重视,脾失健运类型的厌食正在逐年下降。然目前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及过分溺爱致使小儿过分自我,小儿本就肝常有余,稍有不顺即会哭闹不休或自生闷气,致使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土虚木乘,胃不受纳,脾失健运,不思饮食,而至厌食。这类患儿除有食欲欠佳或纳食偏少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同时多性格急躁易怒,好动多啼,或不喜言语,夜寐不安,咬齿磨牙,大便不调,脉弦细等,此即为脾虚肝旺中医证候。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厌食的证型研究中脾虚肝旺日趋成为厌食的主因。因而,医生及其家长对此都应高度重视。尤其是家长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耐心教导,不对孩子发脾气,做到言传身教。此外,要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不吃零食,不在饭桌上说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饮食环境。本研究仅是对文献进行了初步分析,反映了小儿厌食临床中医证候近年来的一些分布特点,但尚不深入和完善。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以期更为全面地阐释小儿厌食的不同中医证候。

[1] 杜晨光,徐丁洁,董玉山,等.358例儿童厌食症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32-33.

[2] 王新秋,王礼马.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51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4):256.

[3]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96.

[4] 万全.育婴家传育婴秘诀[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5.

[5] 刘彬,张铁,高丹.疏肝理气、健运脾胃法治疗小儿厌食(脾虚肝旺型)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5):439-441.

猜你喜欢
厌食症运化脾虚
国王的厌食症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