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淑先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四川 乐山 614000)
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遵循的几大重要原则[1]。会计核算的结果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称为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出了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满足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由此可见,会计核算时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人员对某些会计事项、经济业务等存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时,必须谨慎稳健的综合考虑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并对可能出现的损失和风险进行合理核算[2]。谨慎性原则适用于资金运动中的易变因素,不低估费用或负债,尽量不计或少计有可能出现的收益,从而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决策者和使用者的重视程度,以谨慎、小心的做法使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谨慎性原则仅能适用于存在易变因素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适用于全部的会计核算科目。存在易变因素的会计核算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当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发生额不确定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人员在进行核算时需要对核算业务进行确认、分类,并对发生额准确记录。会计核算的经纪业务按照发生大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际单据可以证实经济业务发生大小,另一类是实际单据不能证实经济业务发生大小。前者可以直接按照单据中的金额进行核算,后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业务金额进行估计、入账。二是当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本身存在易变因素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或有事项是本身存在易变因素的经济业务,或有事项业务的结果需要通过易变事项未来的不发生或发生来证实。在核算此类经济业务时,需要会计人员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对易变事项有可能造成的收益、资产进行预计,而是对易变事项有可能造成的损失、负债进行适当的预计。三是当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时可以应用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满足使用者、决策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如满足使用者、决策者对公司各个期间内财务状况的基本掌握,对财务变动情况的基本分析,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基本了解。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会计核算成果的需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会随着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而变化。会计核算人员应当随着使用者、决策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并不断改进、更新,以此满足使用者、决策者的基本需求。
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准备出售的商品或产成品、耗用的物料或材料等、正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商品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销售[3]。存货按照不同的经济用途可分为产成品、原材料、半成品、商品、在产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和消耗性的生物资产等。存货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核算内容。
谨慎性原则在存货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后进先出”法则体现。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传统的处理法则是“先进先出”,这种处理方式会造成利润虚增,成本降低,经营过程中被消耗的资产无法得到弥补,当无法得到弥补的资产正好是企业持续生产经营的条件,企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就会被迫停止,或者缩小生产经营规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后进先出”法则是利用谨慎性原则,不会产生利润虚增、成本降低等问题,经营过程中被消耗的资产可以重新得到弥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进行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
坏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收回可能性较小或无法收回的应收款,坏账损失是坏账真实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坏账准备是会计备抵账户。企业通过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可以对各项应收款全面的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的坏账将坏账准备计提,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将本期内的各项款项和坏账,一并作为销售收入,列入利润科目。利润增加会导致企业增加发放的福利、股利和各项需要缴纳的税金。如果坏账真的发生,企业增加发放的福利、股利和各项需要缴纳的税金会降低企业对经济风险的抵抗能力,对资本产生侵蚀,破坏稳定性。会计人员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坏账准备进行会计核算。
固定资产是企业实现持续生产经营依赖的主要资产,包括超过1 年使用期限的生产机器、运输工具、生产机械、房屋、设备、建筑物等。固定资产使用时间较长,价值较大,能重复、长期的参与生产经营。为了弥补固定资产损耗,在一定经营时期内按照固定资产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进行提取、折旧。固定资产可以通过折旧在一定经营时期内实现转移价值。
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中的应用体现在加速折旧法。企业可以运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多提,降低利润,减少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提高固定资产价值的反复利用率。
谨慎性原则对资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起到预警、化解的作用,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做出准确、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修正其他各项会计核算原则的适应性,有利于保护企业小股东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信息内容,实现合理避税,积累内部资金,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持续进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会计核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核算和记录,最终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可靠、准确的资料和信息[4]。会计人员必须对有价证券和款项的收付,财务的使用、收发和增减,债务债权的结算和发生,基金、资本的增减,成本费用和收入支出的计算,财务成果的最终处理和计算等进行会计核算,并保证会计核算满足合法性、真实性、一致性和客观性的要求[5]。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核算基本原则,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合理的应用可以维护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长期的稳定、持续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简单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研究了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意义,供广大学者参考。关于谨慎性原则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仍值得笔者和广大学者深入探讨。
[1]王华丽,弭元英,刘宇宏,张清彩.试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J].技术经济.2012,14(15):54-55.
[2]卢丽雅,高宇,刘相礼.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及其利弊分析[J].经济师.2013,10(17):66-67.
[3]王晓真,姚妮,岑燕遗,胡刘立.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2,12(15):41-42.
[4]石海峰,黄厚建,汪文敏.简析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2012,13(18):46-47.
[5]范融,王韵智,王琴丽.适度谨慎性原则的理论研究与经济学思考[J].广东经济.2013,11(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