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锡月
核时代背景下美国诞生的“遏制战略”
吕锡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着两个左右整个世界的新形势。首先,原子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以早期原子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让全世界为之胆寒。再者,一个隔海相望,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之苏联的崛起,让美国在充分享受二战结束带来的欢欣之时又感芒刺在背。而核时代作为大背景下的美苏关系,是美国考量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因素。美国从1947年开始的“遏制战略”是核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对苏政策的中心。正是这个战略,让美国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超级大国之后,第一次面对一个和自己等量的对手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的成长。而基于核时代背景下的遏制战略对美国来说,既是无可奈何下的妥协,又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似的选择。
遏制战略 核时代 美国 苏联
一
“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共产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采取的为奠定美国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所应运而生的战略。其对象,广义的范围内,指共产主义势力范围,而实际上,仅仅指苏联。这是因为“遏制战略”的源头是1947年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提供给美国国务院长达8000字、针对美国对苏应采用强硬政策的电文。
“遏制战略”在凯南的电文中,可以总结为:在把苏联作为对手的前提之下,极尽削弱苏联之能事,从而达成阻止苏联扩张、使得苏联内部产生不稳定因素,从而削弱其国力的目标。退一步讲,必须让苏联及其势力影响范围接受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系列既成的国际准则。不过严格来讲,这只能单是“遏制战略”最早的起源。真正被确定为冷战时期美国对苏大战略的“遏制战略”,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NSC68号文件的颁布。文件中提及的目标很明确,首先要实现的是“创造一种让美国制度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国际环境”;再者要采取除了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也要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精神等各方面的力量,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力量。
由凯南开启,杜鲁门丰富发展的“遏制战略”最终归纳为“杜鲁门主义”。但是当时美国各个阶层对于“遏制”手段各执一词。乔治·凯南倾向于经济和政治的方式,应该说这是一种美苏关系中,美国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情况下的一种合理的判断。可是1949年,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美国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尤其是当年苏联成功进行了原子弹试验,美国的核垄断宣告结束。东亚战略态势的不容乐观迫切地要求美国决策层拿出对策,将“遏制战略”丰富完善以适用于苏联急速扩张的实际情况。
二
当广岛的蘑菇云向人们展示了核武器的威力时,一个新的时代也到来了。因为人类第一次有了这样一种彻底毁灭自身的能力;而且如此简单,简单到如同二战中日本每天都会遭受的轰炸一样平常。倘若美国一家独大,那么核武器将可能成为一种战术武器,完全没有掣肘的核武器将是人类的灾难。在杜鲁门总统得知原子弹试验成功之时,明白了这个实验不仅仅符合科学家最乐观的期待,而且也使美国拥有无敌的轰炸力量。
在1949年苏联同样拥有了这样的轰炸力量之后,一场类似二战的大国间全面战争已经是人类承受不起的了。这种美苏核均势的出现直接推动了战争形态的巨大变化,美国传统的战争观念面临挑战,美国曾经对待竞争对手的经验被颠覆。人类历史上像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成功案例特别少见,可最终国力的差距也让日本战后步履维艰。然而核武器的出现再也不可能让两国因为简单的擦枪走火就全面开战。原子弹的发展是完全从军事角度考虑的,但任何装备的发展都是要基于国家战略的。如果战争没有爆发,任何武器装备都是一种威慑力量,但核武器出现之后,曾经的总体战争就是赌人类的命运。所以核武器作为战略武器的存在,是美国不得不执行“遏制战略”的原因,也是更充分发展“遏制战略”有力的威慑力量。
在1949年以前,美国的“核威慑”是单方面的。在1945年以后的岁月里,美国政府上层人士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即:“如果威慑失灵,应当怎么办?”当然,即使美国在核武器方面一家独大,也没感受到轻松。于是核弹的阴影“将有力地支配着双方的战略和战术部署,以致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战争样式”。这种战争的样式就是美苏这样的核大国,是难以爆发直接冲突的。没办法用战争方式解决的国际争端,不是因为既得利益不够,而是战争成本有可能无法承受。美国很无奈地看到,即使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无出其右,经济力量更是让对手难以望其项背,可却无法发动一场像二战一样让美国打出心得的战争。
美国历史上并没有面对过这样一个对手。自189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球第一后,虽然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直左右着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是建立在实际利益之上的。如果谈判的成本小于战争的成本,美国十分乐意去媾和。这一点从二战前美国对日如此平和的心态可以看出。可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这与此前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面对一个无法忽视,又无法用战争或和谈解决彼此矛盾的对手,“遏制战略”的采用是合情合理的。
总结以上两点,“遏制战略”既是美国基于互相“核威慑”下的无奈之举,又是衡量了国力和无法承担代价之后理所应当的战略选择。
三
“遏制战略”在对苏联这个国家实体上,采取的是全面遏制。而全面遏制的基础,则是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核力量。这是杜鲁门主义由凯南的思想衍生出来的;而在苏联和美国利益有冲突的不稳定地区,美国经常采取核时代“有限战争”的方式去争取最大利益;再则像东欧、中欧这些稳定,却又亟待外部势力介入以医治战争创伤的地区,美国则多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亲近来笼络。
乔治·凯南在给国务院8000字的电文中倡导的是一种长久的、有限的对苏“遏制”,不过这体现的是一个在苏联有过切身感受的官员在微观视角下切实的以美国利益为本的“逻辑思维”。凯南的目的无非是给予美国对苏联一国的战略,而作为总统的杜鲁门看到的是战后苏联已经有了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行动。凯南也多次强调同杜鲁门思想上的差异。杜鲁门在做出援助希腊、土耳其的决定之后,评价道:“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延伸了凯南思想中涉及的地域范围,也拓展了具体方法。对于美国这样明目张胆地针对苏联的举动,苏联自然要予以回击。可苏联的回击也只能是如同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一样的政治经济行动,苏联更承受不起核时代下的战争,即使这样的战争没有核武器使用的余地。苏联封锁柏林的举动的确让人担心美苏双方是否会爆发冲突,朝鲜战争中苏联飞行员参战的消息如今也被证明美国当时就已经知晓。不过即使是这样,美国也不会扯下双方分歧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两个方向的动作显示了美国对于苏联国家战略认知的程度还是很高的,基于共同的恐惧建立起来的对苏“遏制战略”是切实可行的。不过杜鲁门全方位扩展“遏制战略”还需要与苏联对等的核力量来支持。
在核时代,美国发动任何一场局部战争都是为了政治的考量。因为通过类似二战一样的大战获得像美国占领日本这样的战果很难出现,而且并不是局部战争都会给美国带来足够利益,如果这样的利益缺少了政治意义,那会造成投入远大于产出的效果。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在另一领域的延伸。”美国基于“遏制战略”的对苏策略,决定了局部战争是最大程度上把军事力量转化成国家利益的方式。这同时也是核时代的大背景决定的。“遏制战略”的时代里,美国一直担心苏联在军事问题上随意、冲动、不负责任。因为核武器的威力让任何实力都可能瞬间失去意义。所以为了更好遏制苏联,美国走上了完善核武器、促进核武器实用化的道路。
在广岛能投下那颗原子弹的B29,是在几乎不设防的日本上空完成任务的。可是同样的方式对苏联是行不通的。所以战后的美国,迫切进行着两项工作。首先,积极生产原子弹、缩小其体积,使其满足常规使用的要求。再则开发新型载具,追求核武器优势。这样的工作在苏联拥有原子弹之后更显得必要。与这两项工作相呼应的是多种装备应运而生,这其中包括空军的B52轰炸机、海军的第一代核动力战略导弹潜艇、陆军的陆基战略洲际导弹。应该说,这些东西组合起来的核力量是“遏制战略”的基石,同时也是“遏制战略”所要求必须拥有的条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决策者确信,美国在原子弹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加以利用,而且也只有原子弹才能阻止苏联介入战争。但是就算抛开美国决策层的担忧,国际社会和美国的盟国都会出面干涉美国使用原子弹。加拿大外交部曾经对此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冲突的扩大;而且加拿大外长皮尔逊曾经表示,加拿大作为二战时期联合研制原子弹的国家之一,对其使用应该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可见,核武器不仅威慑了苏联,而且让自己的盟友坐卧不宁。艾奇逊就坚持认为,原子弹只是一种“政治任务”,它的威慑作用只能“把我们的盟友吓得半死”,对苏联起不了什么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原子弹有了使用价值和使用余地的时候,核时代的各种因素也能阻止这种毁灭性武器的再次应用。无论是英国还是加拿大,对于美国意图使用原子弹都是极力反对,这也充分说明了,二战后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核武器的威力在摧毁目标的基础上,其危害是不分国界的。核时代下的毁灭力量成就了和平时代的“遏制战略”,也是“遏制战略”要求必须要有充分的核力量来威慑。
四
在美国的“遏制战略”中,针对共产主义的局部战争是肯定不会涉及战略核武器的使用的。基于核时代考虑下的“遏制战略”就是要避免核威慑和常规局部战争产生任何形式的接触。但有两个因素支持着核武器走向可以适用于常规战争的战术用途。
首先,美苏相互的核威胁衍生出了核军备竞赛,而其产物,就是数以千计的核弹头。美国无意于让成本巨大的核弹头仅仅制造成只有威慑意义的战略核武器。再则,美国在战后的局部战争中,都陷入了常规作战力量难以短时间取胜的困境,这对核武器战术化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与战略核武器不同,战术核武器仅为达到战术目的。在技术上来说,二战后成熟的核技术、喷气推进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都为核武器战术化提供了可能。不过,战术核武器可能让美国在局部战争中一定程度上解脱,可却完全背离了“遏制战略”的初衷。“遏制战略”要求的是一种渐进的演变和不露风骨的对抗,为此也不需要在局部战争中获得所谓的完胜。或者说,局部战争胜利与否,都不能颠覆“遏制战略”的基调。这是核时代造就的复杂。
战术核武器是核时代打破美国“遏制战略”的可能之一。核时代的战争,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就是核武器自身。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对于是否使用核武器的争论一点不比到底要不要进行这场战争少。
国家之间的博弈,是基于利益的争斗。美国在核时代下采取的“遏制战略”在积极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同时,应该说也遏制了核武器应用于战场的可能。在“遏制战略”形成一直到苏联解体的半个世纪里,任何一场有规模的战争必定都能看到美苏的身影;可就在这核军备竞赛之间也再没有发生过类似广岛核爆炸的悲剧事件。这不得不说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功绩,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对于人类的意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其本身具有的对抗性和针对性上。可以说美国在核时代无奈地选择了“遏制战略”,而核武器也帮助“遏制战略”保持了美苏之间的动态平衡。
[1]白建材.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上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379.
[3]储召峰.核时代的美国有限战争思想.军事历史, 2011,(6).
[4]军事科学院外国语军事研究部译.军事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361.
[5]George F.Kennan,Memoirs,1925—1950(Boston:L 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7).
[6]赵学功.核武器与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历史研究,2006,(1).
[7]FR US,1951,vol.1,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6.814;Denis Stairs.The Diplomacy of Constraint:Canada,the Korean War,and the United State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4.
吕锡月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