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聪敏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培育和践行人与自然友善观 服务国际旅游岛
——以海南高校德育为例
周聪敏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海南省的发展形势来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恰逢其时,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然而,海南国际旅游岛与国外旅游岛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不友善造成的环境问题。海南省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应加强人与自然友善观的培育,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
大学生;人与自然;友善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友善列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不仅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提出了“友善”这一基本伦理要求,也为高校德育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规范。友善使自爱和他爱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自利与他利之间构筑了通达的桥梁。“友善的涵义在于,能够以尊重和宽容之心对待其他的社会参与者,能够在促进、实现自我权利的同时关照他人的权利。”[1]任何社会成员都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友善体现的是完全平等的道德关系。对于高校德育来讲,友善观的培养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理解这种完全平等的道德关系,这里的道德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还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因此把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融入高校德育是高校道德教育建设的迫切要求。尤其是海南省高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友善观的培养。
伴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式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进一步加剧。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中,环境问题的突出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例如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一线海景别墅和各大星级酒店在沙滩旁边星罗棋布,使海岸线已成为房产商们的‘乐土’:北起海口南至三亚三百多公里的东海岸线上囊括了海口湾——美丽沙,文昌的铜鼓岭,琼海的博鳌,万宁神州半岛、石梅湾,陵水的珍珠海岸直至三亚的海棠湾、亚龙湾等最精华的旅游海岸资源如今成为海南开发最火热的地方。十来个海内外大型的房地产开发集团包揽了海南这条最优质的海岸线。”①参见《时代周报》2010年7月22日关于《海南海岸线已被开发商抢占一空,高尔夫球场要建300个》的报道。“一线海景房纷纷现身”使海岸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国际旅游岛建设给海南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成果,但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的后果。
在旅游开发中,自然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海南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不加区别地批评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环境破坏,而不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路径也是于事无补的。尽管在科学技术中寻求一个迅速补救的办法是诱人的,但环境问题并不专门是也不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环境问题提出了像我们该如何生活这样的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是哲学上和伦理学上的问题,需要用哲学上较复杂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在海南高校德育中,需要把人与自然的友善观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对大学生进行直接、积极和系统的自然友善观教育。海南高校德育应该也完全有可能在生态环境保护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相当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群体,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示范性乃至决策性影响。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友善观的相关知识严重缺失,最终导致在生态行为上的失态。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自然友善观的培育负有重要的责任。人与自然的友善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国旅游岛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滞后的困扰
培育和践行人与自然的友善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时代特色,然而课程资源尤其是文本资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这一缺陷同样制约了友善观的融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但却很少教育学生如何去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更不用说教育学生如何担负起保护自然及其他生命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了。问卷调查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16%的大学生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有32%的大学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23%的大学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道德关系。在问及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是否就是可利用的资源时,有高达75%的大学生给予了肯定回答。笔者还通过半访谈式的方法与40名大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这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算涉及也只是蜻蜓点水。缺乏相关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
(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性差的阻碍
海南高校德育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党团活动、班会活动、学术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给以人与自然的友爱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其实施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因具体活动要求不一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但是所有不同准备的核心是学习动机的发动。”[2]103但笔者调查发现,海南高校德育过程中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准备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没有学习动机,也就使整个实践活动缺乏动力,整个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还有就是教育缺乏针对性,在笔者的调查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学和旅游学的学生和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中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的16%的大学生中有78%的大学生是属于化学、生物学或数学等理科大学生;在认为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就是可利用的资源的75%中有高达80%的大学生属于理科专业的大学生。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道德关系,人类有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去维护自然的权利的23%的大学生中有67%的大学生是文学或旅游学等文科专业方向的大学生。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还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背景的差异性。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因学生的学科知识背景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根本不指导,只是选派几个学生作为领队,这样整个实践活动缺乏一定的组织性,严重地影响了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三)德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目前高校德育的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将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培训基本上都归口于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的政教专业。而政教专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和哲学理论,而道德哲学、德育心理和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训练比较少。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中,认知、智慧上的进步只占据很少的成分。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实施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并非所有经过固定学术课程下训练并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的教师就能知道道德问题的本质、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和实施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150。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些德育教师对于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本质之类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弄清楚,这样反映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时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和新教学目标未潜心研究,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
(一)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然友善观教育因素
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不少自然友善观教育内容。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学,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发展的一种基础性的哲学信念:例如物质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3]28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但又离不开自然界。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产物;[3]352013年版教材在第一章第二节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表述上增加了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45这也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的哲学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引导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不仅仅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更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要求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地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一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5]。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友善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6]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不仅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来展开,还有围绕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命体的关系而展开,正如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莱特教授认为学校德育要通过六个关系的处理来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这六个关系中就包括与非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7]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包含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不断吸纳融入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人与自然的友善观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时代内容。”[8]因此,海南高校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进程中须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方位的友善观的宣扬和教育,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友善观的宣传,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
(二)加强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性
开展实践活动过程教师应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出发,开展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的首个核心就是学习动机的激励。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首先是要激发大家的学习动机。例如就人与自然友善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其学习动机可以是人在欣赏大自然时,自然所展现的美。遗憾的是,水泥钢筋的建筑把人们禁锢起来,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学生在单调的识记和无休止的应试中,学习兴趣受挤压、学习动力受影响、学习情感被漠视,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友善观在没有亲近的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就没有需要重视的利益动机。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钢筋水泥的建筑中走向大自然,在椰树海风的怀抱中放松身心,只有当学生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的学习动机的激励,可以帮助学生在欣赏海南自然风光之美的同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之人与自然的友善观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知识上,还要体现在情感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行动上得以验证。还有就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例如文学或者旅游学的学生,在思想上可能感情更丰富细腻一些,更加懂得欣赏自然之美。但对于化学、生物和数学的学生来说,自然只不过是为得到最后那冷冰冰数据的工具和实验品而已,自然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具有工具价值毫无内在价值。因此指导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指导时要注意差异性,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三)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道德素养
实际情况证明加强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师资的培训问题。因此今后的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培训应换一个思路,由大学教育培训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由于直接的道德教学需要间接的道德教育的配合才能取得真正的德育效果,非专门的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德育使命也应当得到高度的重视。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有道德教育学分。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是一个采取直接道德教育模式的国家,但是他们仍然规定“道德教育研究”两个学分是教师任职资格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培训系统。[2]152还有就是德育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教师对道德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道德教育责任的担当,以及在学校生活中仁爱的精神等表现实际上可能成为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成为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如果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拿酬金、评职称的跳板,那无疑会使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教师,以挑起德育的重担,德育教师不是随便一个教师就能担任的,德育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的典范,同时又必须是道德层面上的典范。
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特殊机遇,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日趋恶化的环境也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根据时代和现实的需要不断地完善道德教育框架体系,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然友善观教育因素;加强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性,促进人与自然友善观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道德素养,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充分发挥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高校德育中人与自然友善观的培育和践行指明方向。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的本钱。因此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要在生态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兼顾上下功夫。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生产力,改善海南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生产力。高校人与自然友善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能为保护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这一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撑还能为发展这一生产力提供智力保障。因此,高校德育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加强人与自然友善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好地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
[1] 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3(2):1.
[2]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9.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3.
[6] 王宏斌.建设生态文明途径选择及其历史局限性与超越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87-190.
[7] 冯增君.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49.
[8] 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73-77.
(责任编辑:袁宇)
CultivatingandPracticingtheConcept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fortheInternationalTourismIsland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at College in Hainan
ZHOU Cong-min
(SchoolofMarxism,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is just at the opportune moment marked by a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However, compared with overseas tourism islands,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still lags behind and is faced with lots of questions, with the most prominent one being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caused by the unfriendly way humans get along with nature. In such a contex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einforc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o as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college students; man and nature; friendliness
2014-10-12
周聪敏(1989-),女,河北任丘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5310(2014)-11-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