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创新培养改革的语境辨析

2014-04-09 05:15:26李胜清
关键词:卓越教师卓越范式

李胜清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对于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而言,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发展时段。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探索与经验累积,当下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从总体上建构了切合中国国情的较完善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当代社会转型的总体趋势与新的教育理念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新的意义增长点与致思向度。与此同时,传统师范教育的计划性思维与知识论培养模式也使得当下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后续发展乏力与社会意义缺失的存在危机。换言之,传统高等师范教育必须实现其自身的当代转换才能继续其参与社会建构的积极功能,否则就可能遭遇存在正当性的质疑乃至自我解构。问题的这种性质表明,创新高等师范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甚至构成了当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本体论使命与生命线,“卓越教师”概念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势而被提出的,作为创新当代高等师范教育的一种致思向度,它显示了与当代社会语境深厚的价值论关系。

一、高等师范教育国家发展战略的改革构架

作为一项事关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教师教育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国家的政策倾斜,教师教育才保持了比较快的发展势头,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不地提供人才储备与智力支持,我国的国民经济与总体社会发展之所以能保持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态势,教师教育的稳固发展无疑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尽管这样,当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教师教育仍然呈现出了一些与社会总体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其原因就在于随着社会的新一轮转型与调整,传统的教师教育与师范人才教育范式已经很难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应对这样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国家适时地提出了对于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新的顶层设计,以期建构起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教师人才培养新范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宗明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包括师范人才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就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具体而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同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很显然,国家不但注重一般教师人才的培养,而且更加重视教师人才的创新性与优质化的培养。在《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国家再次明确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其核心旨归就是“调整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更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和指令性意见,此后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政策文本最终细化并日渐将这些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拉开了新世纪创新人才改革的大幕。“卓越教师”正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在部分高校实施的卓越教师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之一。2010年6月,天津召开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会议标志我国“卓越计划”正式启动,随之,“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也相应地在部分高校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作为教师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问题意识,“卓越教师”的创新培养及其实践机制开始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受到教育界的特别关注,并在短时间内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焦点议题之一。2010年,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正式提出,“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本科质量工程、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教育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卓越法学人才教育计划’和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则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改革的具体进路:“在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内,高等教育提升工程中提到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计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基础学科方面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按照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来培养。要在学生的遴选,教师的配备,个性化培养模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国家给予条件支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推进。计划的第二部分是应用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要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结合起来,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已进入研究筹备启动阶段。让这些领域的专门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表现卓越,成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此后国家把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作为“卓越教师”培养改革的试点,正式启动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改革创举。

很显然,“卓越教师”是作为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学人才”“卓越法学人才”等同等层次的人才概念被提出的,它是国家卓越人才观念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个性化建构。“卓越教师”创新培养理念的提出既遵循了教师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考量到了当下教师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文化占位,体现了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与其他外在教师教育的大社会生活元素的共在互文关系。

二、师范教育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设若说“卓越教师”创新培养范式的提出从理论政策层面体现了国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观念变革,那么在其现实性上,它的出现则总结了我国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新诉求。与计划模式的解构相一致,当下的市场化需求业已成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指导性调节原则。效益最大化是市场原则的核心价值归依,反映到教师教育领域,这个原则也规约了人才培养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当下社会的竞争性机制使得以往那种依靠体制保障的人才使用观念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能力本位与素质本位,一切取决于用人单位与当事人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起双向的最佳匹配关系,而这种最佳的匹配关系又取决于双方的诉求是否轨合,尤其是教师人才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方面和多样化的价值需要。曾经一度的教师教育人才高考招生零落、毕业便失业、弃教师教育领域而转向其他实用领域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传统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与难以为继。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存在危机,“卓越教师”的概念才应运而生,它是教师教育应对自身发展危机的一种内在的涅槃行为,更是教师教育在新世纪对于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本体论承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说,韩愈关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人才的理念设计并无问题,问题在于这种精神并未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特别是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那种唯分数论与一考定终身的思维惯性更使得教师教育陷入了畏途,片面追求分数在某种意义上表征了教育的知识论偏差,它意味着一种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与教育态度,书本知识的记忆与背诵而非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教育认同,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重在知道些什么,而不在于如何知道以及为什么要知道,依循这样的教师教育理念,其培养的人才虽然可能满腹经纶,但却是性格和人性有缺陷的单向度的人,即纯知识性的人。事实上,传统的教师教育的失误并不在于其知识论的教育范式,而是在于其仅仅持论一种单一的知识论的教育立场,不愿亦无能去兼修一个人才所需要的其他素质和能力,但是,仅仅具有纯知识论思维的人从理论上来说是一个异化的人,而在现实性上则是一个残缺的存在样式,马克思曾经说,“任何单独的个人都不能够填满个性的整个领域,任何单独的主体都不能够填满主观性的整个领域。”[1]从人才的素质角度来看,仅仅注重纯知识论的教育显然不可能造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这样的人充其量只是单向度社会的对象化产物,而当下的社会则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也需要各种可能性的多元化社会,它的存在架构除非获得各种人或单个人才各种素质与多方面才能的支撑,否则就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与发展的活力。问题的这种提法就昭示,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客体诉求机制,社会呼唤适应能力强、多重价值能力与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具体到社会的经验事实层面,它意味着当下社会生活对于教师教育人才的消费理念与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就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教师教育人才就业问题所提出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一方面看,这段论述提出了教师教育过程中的人才生产问题,但在另一方面,关于教师教育人才应该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诉求的问题也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全面发展的具有服务意识的教师教育方能培育出相应性质的师范人才,这实际上正是当下社会生活与就业市场对于“卓越教师”的一种吁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事实上就是这一精神的现实践诺。当下社会基础教育的能力化与创新性转型、各种资格证书的考级、各种培训机构的素质强化以及各种创新学分的设定与认定等新经验新趋势共同建构了一个新的就业市场的买方形象。从技术层面看,这似乎仅仅关乎教师教育的经验转型,但从精神实质层面看,这却关乎教师教育的新的价值身份与存在意义的重构。

遵循就业市场与社会生活的时代变化而重构自己的价值身份与价值认同是教师教育本质的历史性体现,“卓越教师”是传统教师教育向新的范式转型所建构的自我镜像与新的意义增长点;遵循教师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而生产的原则不但符合其内在的规律与特点,而且也符合教师教育作为一般性文化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与特点,作为一种过程行为,教师教育行为不但应该注重主体的生产环节,而且应该注重主体的消费环节,“卓越教师”概念的提出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兑现了当下社会的消费要求,也消弭了传统教师教育与现代就业市场理念的历史缺口。

三、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性转型

21世纪区别于20世纪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出现了一种知识日常生活化的态势,即各种理论知识形态和观念意识日渐转化为一种日常经验和实际应用能力。相形于以往仅仅耽于纯粹理论知识的掌握,当下社会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经验型应用和实践性品格。就教师教育人才样态而言,传统范式所形塑的教师教育从业者因为过于注重纯知识论身份的建构在当下社会的实践论生活座架中已然丧失了从前的立法能力与阐释能力,换言之,那种纯知识性的教师形象已经悄然丧失了对于社会的话语权与言说能力,当下的社会生活不再表现为它的对象化产物,而它自己也已经丧失了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建构意义。很显然,这一切都是因为实践化所致,在质的规定性上,实践论已然成为当下社会的主要问题关切和基本提问方式,任何事物如要重拾对于社会的阐释效力和自己的话语自信,就只有以实践论为核心旨归来转换自己的身份,这一点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同样不能例外,“卓越教师”理念的提出在这样的意义上正好也满足了教师教育向实践论转型的需要。

关于人以及人的知识理论的本质存在问题,马克思是这样判断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它意味着,实践性对于人以及人的经验而言并不是某种无关宏旨的身份规定,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人的本体论身份规定。对于教师教育从业者而言,强化能力的存在在另外的意义上就是强化教师教育范式的现实性与生活化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实现教师教育范式的现代化转型并着力培养出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人才与高素质拔尖人才,就必须师范教育根本问题框架的实践论转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在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如火如荼的语境中,传统的师范教育也在悄然地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培养路径,各种教师教育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教育实习的生活化与实体化实施、定岗实习机制的出现、各种师范大学生创新科研创新项目的启动、产学研工程的普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与管理理念的提出等都从配套的角度言说了“卓越教师”的丰富内涵。作为一项公共事务,教师教育活动应该有效地介入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面对日变日新的社会经验发言,不但从理论上为社会生活的改革创新提供思想资源,而且应该现实地为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向度和技术支撑。而这一切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传统师范教育范式下显然是不具有现实性的,唯有在实践论语境中并建构起具有很强实践性品格与诉求的教师形象,即“卓越教师”的新身份才能重构教师教育范式的时代效力与存在自信。

事实上,“卓越教师”概念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实践论逻辑框架时一种互文的共在关系,从实践论语境的规约功能来说,“卓越教师”表现为这种语境的必然结果,而在可逆的意义上,未尝不可以说“卓越教师”概念是社会总体生活日益实践化的原因。如果说“卓越教师”概念从人才观念的意义上建构起了实践论语境的主体向度,那在同样的意义上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实践论语境建构起了“卓越教师”概念的客体基础与功能场域,这两者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

四、结语

“卓越教师”概念的提出绝不是某种孤立的教育现象,它是一个与当下社会有着深刻意义指涉关系的历史性人才观念,它的提出不但从师范教育规律的意义上保持了教师身份的历史连续性谱系建构脉络,而且展示了深刻的存在论背景。作为教师形象的一种新的存在样态与在世方式,它体现了某种自我变革与自我超越的历史必然性与可能性。作为对其精神肖像的素描,“宽厚的文化涵养、精深的学科底蕴、卓越的教育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四个核心价值规定正好表征了当下创新性社会语境对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范式的科学规定与时代诉求。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7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卓越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14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26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考试周刊(2017年1期)2017-01-20 22:17:08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34:37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