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定位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解读

2014-04-09 04:25胡宇南
社科纵横 2014年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客体价值观

胡宇南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四川警察学院思政部 四川 泸州 646000)

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以来,围绕该命题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便持续进行。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明确表述,并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中央开启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征程中,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党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和升华,彰显了价值自觉和自信。随着《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遵循的全面详备的安排部署,基于全国人民的上下互动和积极参与,可以预期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更加广泛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也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沿着“体系”到“观”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路径,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纽带、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创造,有一条逐渐从宏旨要义到微观具体的发展脉络,或者说越来越从“外围”深入到“内核”。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是倒逼出来的;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研究上,是不是也越来越面临一种被倒逼的现实?这种倒逼推动我们越来越可能接近到一个更为深刻内在的、退无可退而必须直面的理论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探讨,学界此前也有,但远不及“体系”和“观”那样显性和大众。随着对“体系”和“观”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我们是时候尝试着认真分析和厘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最核心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了!我们应该试着去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核心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它主导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因此,在对“体系”和“观”的研究都相对成熟,相关概括已基本取得共识的前提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理论研究。这样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发展之应然,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宣传与教育实践推进之必然。

一、价值及核心价值的一般性认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首先离不开对价值一词的分析。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词里的价值,显然不属于经济学、美学、伦理学范畴。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6)。作为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意义是蕴涵于主体人的存在中并映现在客体事物上的美好性质。价值是事物的美好性质,而不是事物本身的事实属性或固有性质,是因人的存在并向人的存在显现的性质。人具有因其自身而确立的原初价值,在人的具体存在形式中蕴涵着具体的内在价值。人的存在把这些内在价值映现在事物上,在事物上就显现出外在价值。从价值的根源及其表现来看,价值就是以人的存在为根源、以事物的事实为载体显现的美好性质[2]。

因此,价值离不开客体,但也不能归结为客体;它离不开主体,但也不能归结为主体。价值的本质,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中产生的。因此,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它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实体;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价值以价值关系作为载体或者说存在形态;价值和价值关系都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渗透于主客体之间的实践、认识关系之中,是人类实践、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根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任何社会,在由主体的人推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价值,进而由不同的社会价值构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或者价值群。在这一系列的价值体系中,会有一些成为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社会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核心,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和集中体现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规范或价值目标。核心价值来源于一般价值,但又是一般价值的“中心”,是对一般价值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它反映了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才是最为突出和最为重要的[3]。也就是说,但凡是一个正常有序、顺利运转的社会,都有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社会主义也概莫能外。那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在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中,哪些是核心价值?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基于对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才有了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三个定位

依循对价值的分析路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找寻,我们应当明确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内容定位这几个理论维度。

首先是主体定位。任何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谈论价值时,一定要明白它是“谁的”。是谁的价值,就要用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来说明,而不可以用随便什么人的主观意愿来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谁的价值?在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清楚的是,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自己”的核心价值。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特有价值。要认识和回答世界范围内的一般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得充分考量是否具备了资格和条件。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按照笔者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应该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以及追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当代中国形态和具体体现。立足于我们自己国家,一个毋庸置疑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主义不管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还是一种社会制度,或者一种现实运动,其主体都是人民。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4]。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是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据的。需要表现为人民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需要;而人民一旦对自己的客观需要有了认识,就会把它变成个人、阶级和社会的利益;利益的出现,就会诱发人民行动的动因,引起旨在满足人民需要的决策、态度和行动。因此,人民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不仅仅是一种目的,一种意向,而且是人民积极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5](P7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民的需要、动机、意图和愿望,正如尼采所说,“由于评价才产生价值”[6](P62)。正确地坚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立足点,有助于提醒我们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发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适用范围及其实现所必需的条件,从而防止和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特别是防止和反对贪图虚名、盲目蛮干、不讲实效的做法。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不管是顶层的制度设计,还是具体的政策实施,都应以人民为本,要以“人民喜欢不喜欢,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基本衡量尺度,也应以“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所有现实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其次是客体定位。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表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价值哲学上,在一定意义上更侧重于对客体的考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念中,主体是人民,客体是社会主义。在作为主体的人民与作为客体的社会主义构成的价值关系中,假如可以简单地以“供求”作喻的话,社会主义的什么属性、规律、功能、作用、效用对人民来说具有意义因而具有价值呢?据此,我们可以形成什么样的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进而深入到对其核心价值的判断?这牵涉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前我们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时候,更多说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这当然是对的。因为,价值尺度不是某个人的欲望,某个阶级的需要,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就是说,社会主义有用,是指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经过实践检验,能够指导社会实践,因而对社会发展有用,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用。除此之外,还应该突出它是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之所以为人民所选择,是因为社会主义具有更进步、更科学、更优越的性质,它是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是有用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因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更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更光明,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功能”[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产生和存在,既与其与生俱来的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性“DNA”优势相关,也与其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所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与发展潜力、发展前景有关。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既可以解释存在,预见未来,还可以指导实践,可以动员人民、组织人民和鼓舞人民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再到现实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诉求和历史经验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和经验,尤其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主要成果中,一步步地展示和表现着其对于社会主义主体的人民来说所具有的意义。

以上两方面是分别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了定位。应当指出,不同于一般价值的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从应然的角度,应该是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而这个社会从本质上讲也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统一体。所以说,从价值关系看,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是客体,个体或人民是主体;另一方面,由无数人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主体,个体或人民是客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要讲求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体或人民的意义,也要讲求个体或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即个体或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群体的意义,使得每个个体或人民的活动自觉地服从于统一的目标和任务,服从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服从于社会主义社会大系统的使命。

再次是内容定位。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定位,就是要搞清楚,通过主客体价值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具体的核心价值内容是什么?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究竟可以为人民提供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包括“四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意见》确认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提炼概括出具有广泛共识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离不开学界同仁过去和将来的共同努力,也可能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理论探索时间。现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依然存在标准多元、层次不一、取舍失度的问题,所见各有仁智,仍然莫衷一是、难以决断。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以往对价值哲学的研究,有时候,人们是不加区分地使用了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价值理念,在前面冠以“社会主义”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结合研究。如此,难免有失偏颇和严谨。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认为,价值是对“是”的认识,价值观等则是对价值的认识与看法、理解和追求;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又可以把价值观理解为“应当”。由“是”到“应当”的实际意思是:人们掌握了客体的有关知识,认识到客体是什么,由此得出主体应当怎样行动的结论[8](P8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体现的就是“主体应当怎样行动”。从一般推导过程看,人们是沿着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的顺序认识与改造社会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基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先得出社会主义的“应当”;在此基础上进入“是”的认识序列。也就是由“社会主义对人民应当怎样”进入“社会主义对人民是怎样的”。目前,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代表性观点有十几种,比如,李德顺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和阐述原则应该是:主体宜显不宜隐;理论层次宜高不宜低;思想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9]。具体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括,高国希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公正”[10];葛洪泽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共建共享”[11];李银安提出“人民民主,勤劳共富,真善美健,公正和谐”[12];沈江平提出“人民至上,集体优先,富裕公平,幸福和谐”[13];李忠杰提出“发展、富裕、民主、文明”[14];李青提出“人本、平等、互助、和谐”[15]等等。短时期内,这种各有各说的局面恐怕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而有些作者认为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述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意见》所确认的基本内容之中。

随着《意见》的出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词表述“百花齐放”的争鸣可以暂告一段落。

那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又可以提出什么样新的认知、判断和规范?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根据前面的分析,笔者不成熟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为人民服务”。

对于“为人民服务”这个动宾结构词组,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理解之外,如果我们咬文嚼字地查证一下,也许有助于对它意义蕴含的别样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对“为”字的第二条解释是“表示行为的对象”;由其组成的“为了”一词“表明行为的目的”[16](P1358)。“人民”释义为“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16](P1091)。“服务”释义为“为集体(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16](P399)。综合而言,不考虑更多其它因素,可得到的有些望文生义、但也许较为接近本真的字面意义是,“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表明,(社会主义)是以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这个集体的利益为目的的;或者说,(社会主义)事业的工作目的为了谋求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这个集体的利益。

“为人民服务”最为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人民的实际效益与终极意义,是社会主义的客体属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之间的契合点与共鸣点,渗透于和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是“体系”和“观”之中的“核心”之核心,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丰富意蕴与内涵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崇高性。

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人民”既包含个体又大于个体,体现的是集体性,“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的。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但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也鲜明地体现了集体主义;因为以人民主体和集体主义为关照,它的终极目标就一定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为人民服务”是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体系、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基本价值面向的体现。这样的价值面向是一种主动而为,是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达致的统一,与人民的诉求、心意和愿望相向而行,最鲜明地突出了人民至上,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根本属性和核心利益的确切彰显,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17],因而成为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宣示。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核心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能产生、存在和实现。“为人民服务”有着明确而清醒的价值理性,又带有深厚浓郁的情感因子,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益于形成和强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与价值导向,从而激发人民参与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的极大热情,让人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也就是意义也得以最大化彰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为“为人民服务”可以包涵和容纳很多各类不一、如前文所述的社会主义价值提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本质上都可以视为为了人民利益和需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维度的。融会、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条“红线”,本质上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展开与体现、补充与完善,体系的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的核心其实都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是对处于不同层级价值主体的核心利益、价值旨趣的最大化表述,是人民至善追求、美好生存状态的最大公约数,既突出了民族特色,又紧扣了时代需求,还彰显了社会属性,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不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断章取义,不是简单截用、移用或借用,实是理论认识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提升和确切凝练,是对社会主义对于人民的意义为直接对象的反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一种价值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共产党宗旨本就是高度一致的。难道我们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为了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概念;1945年七大修改党章第一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追根溯源,或许有人会认为,当年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可能会有些许价值“直觉”的意味。但谁又能否认,那不是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刻体察与睿智把握?只是时代条件与历史使命不同,理论和实践的关注点各有侧重。新时期,人民切实可感地知道,中国共产党正与人民共为一体地担负起全心全意服务的历史性承诺。

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今天,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统一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简洁定位于“为人民服务”,既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人民地位变化和核心利益的价值规范,又便于记忆和表述、传播与认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63.

[2]兰久富.重思价值的本质——人的存在是价值的根源[J].哲学动态,2012(2).

[3]张兴祥.价值、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江淮论坛,2008(3).

[4]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6]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三联书店,2007.

[7]邸乘光.社会主义:功能、目标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3(9).

[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党政干部学刊,2008(3).

[10]高国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7(1).

[11]葛洪泽.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8).

[12]李银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13]沈江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核心价值考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

[14]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5]李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客体价值观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