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个要求就更重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个要求就更重要。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教给学生系统而规律性的知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只有将某一概念、原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对这一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应用起来才能灵活,才有利于用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相反,如果已有的概念、原理是各自孤立的,那么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会影响到用这些知识理解新的知识,必然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使知识系统化,首要的是形成概念的体系。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比较某一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具有这一概念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概念关系的丰富知识,从而掌握概念的完整体系,为形成思维的针对性、广阔性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引发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識到了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三、启发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讲课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防止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
2.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教会学生怎样思维,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性质目的,抓住关键所在,然后进行有根据的、严密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
3.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思考和分析,对同一问题寻找多种途径和方法解决,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灵活。
例1:8个人排成一排,某人既不站排头又不站在排尾,问有多少种排法?
解:从位置考虑,从7人中任选2人站排头排4。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诱发学生揭露秘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老师非常自信地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结果学生一个个报数,教师回答,学生验证,一个个都对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究竟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究知识规律。由此可见,在发现、确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解决者,知识不用灌输,便牢牢掌握,同时培养了能力,掌握了探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活动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创设情境,营造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提高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