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梅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上又称为“关键期”),抓住这一时期施以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代表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素质,最终必定关系整个民族的素质。从这个意义说,搞好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于己于国都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我认为结合课堂教学,联系实际,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动作,涉及学校、社会上的行为表现,且在课堂教学中要直接予以示范,提出要求,进行操作训练,直到学生会“准确地做”,如升国旗时学生立正、敬礼的规范动作,不同场合中礼貌语言的使用等。对涉及家庭的表现,如家务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等,要委托家长予以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其次,强化养成教育的过程,结合晨间活动和班队活动课,不断督促学生实践,及时纠正实践过程中不正确、不规范的动作,直至行为定势;要不断与家长联系,实行同步教育。再次,给学生提供“净化”的环境,创造积极实践的氛围。如校园文化建设:美丽的校园,洁净的环境,浓浓的学习气氛,人际交往中的文明行为;家庭文化建设:父母的正当兴趣爱好,必要的文化、娱乐投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当学生实践于这样充满生机而温馨的环境中,必将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道理就在于此。
二、调动学生乐于实践良好道德的积极性。
学生乐于实践的积极性、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没有意志与毅力是难以奏效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差,难以自觉地坚持按正确的行为要求做,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老师面前、家长面前的表现不一样,这一直是学校、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恰当地安排“评”的环节,针对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开展评一评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由教师、家长评,给达到要求并坚持做的同学奖小红花、小红旗,并把评比结果在班级中公布,上墙展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做”的欢畅与惬意,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如有所学校的教学楼与操场之间有个花坛,有许多一年级学生到操场上去玩,贪图方便,都从花坛上走过去,班主任三令五申,收效甚微。后来这位班主任采用“评一评”的方法,把“爱护花草树木,不穿越花坛”作为学生得小红花的评定内容。这样一评,学生穿越花坛的人次大大减少。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甚至还开辟竞赛专栏,实行小红花、小红旗上墙制度,并且写上醒目的标题:“看谁的小红花(小红旗)多”、“看谁的进步快”,其激励效应不言而喻。
三、对不同个性的小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进行道德教育。
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针对各类小学生年龄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及原有道德水平层次等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其分析、综合,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行为到习惯的道德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小学生道德教育呈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我们应根据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针对各个年龄段、各年级道德个性特点的不同,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年纪小的儿童对具体性和情境性的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家长要根据他们这方面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对高年级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道德行为的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将其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二)针对各类小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道德教育。
1.对内向型的小学生要注意培养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内向型”的小学生不善于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做事情优柔寡断,上课回答问题不踊跃,参加课外活动不积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引导他们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并安排几个外向型同学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和课外活动,融入班集体中,克服自己的孤僻感。同时要求他们多动手、多动脑,思考问题时要求反应灵活等,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
2.对过于内向型的小学生要多加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
性格过于内向的这类小学生多为女生,她们不爱说话,敏感、小心谨慎、自尊心强,同时有孤僻、狭隘、多疑、胆小的缺点。上课回答问题时,她们会特别紧张,平时跟老师、同学很少接触。对待这类学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进行耐心的启发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和改正缺点,遇事不畏难。
3.对外向型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沉着、稳重的精神品质,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
外向型的小学生为人耿直、热情、果敢、有进取心、喜欢与人交往,但往往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性子急。对这类学生,要培养他们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对他们有时犯的错误,要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逐步克服缺点。
4.对过于外向型的小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过于外向型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机敏、灵活、热情,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情绪波动性大等缺点。如果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成为“双差生”。家长要协助和支持、配合,教育每一位学生学习注意力要集中,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三)根据小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层次高低,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所处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不同。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分层次地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并在实践中演练。
总之,结合学科课堂教学,采用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要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符合道德认识的内化规律;注重研究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以后自身个性化而又全面性的发展,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通过形式多样的“评”调动学生乐于实践的积极性,既培养学生的意志,又合乎小学生的“自尊需要”。恰当、综合地运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