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宗玉美 厉开选
摘 要: 促进农村职教发展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科学完善的农村职教体系的建成会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事半功倍。作者以淮阴区职教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淮阴区职教现状进行简要阐述,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改善提出见解。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村职业教育 淮阴区职业教育
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进行强调,指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在于“乡”,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双赢关系。目前我国已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进入传统农业向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呢?立足长远,除了需要国家在政策与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外,还应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在此笔者以淮阴区职业教育为例,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
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先行条件。2005年,我国召开职业教育大会,会上决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10年我国又制定并推出了《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规划的有效方法,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淮阴区整体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淮阴区职业教育现状
淮阴区原有职业高中两所,分别为淮阴区职教中心和淮阴区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学校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采取“南北联络,东西联合”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不断努力,先后在上海、无锡、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丰富的就业网络,并成功与上海、山西等多地职教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同时两所学校选取机电、计算机和电子三个专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专业办学特色,先后为淮阴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多次受到省、市乃至国家的表彰。2009年,淮阴区政府对淮阴区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全新规划,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将两所原有职业高中进行合并,在工业园区内成立一所四星级职业高中,从而为淮阴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提供保障。
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淮阴区职业教育也不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淮阴区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和淮阴区的产业优势有着明显的错位,极大地削弱了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作用。淮阴区职业学校的优势专业在机电、电子和计算机等几个方向,而淮阴区目前的产业优势却在机电产品生产与加工、机械制造和化工三个领域。
2.2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淮阴区企业对所用工人的文化、技能和素质要求不一致,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2.3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与实际需要相比仍然不足。近年虽然政府已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但职业学校仍存在基础建设落后、设备老化、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4)专业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发展不平衡,影响了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师,而现有的教师很少为真正来自企业的技术性老师,多为普通教师转成,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
3.淮阴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3.1强化对职业教育的再认识。
近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投入,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社会认可度并未获得大幅提升,出现了“老师热、家长冷;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让其明白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剧,广大农村急需大量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满足这一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3.2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
虽然1994年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制建设仍不健全,职业教育的发展缺少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在《职业教育法》的大原则下,加紧对《青年劳动保护法》、《失业对策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技能鉴定法》等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起一个由政府做主导的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3.3调整专业设置,拓宽职业学校资金渠道。
淮阴区职业学校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本地企业需求,对现有专业配置进行调整,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同时,增强对化工、机械制造等当地急需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体制,政府逐年增加投入的同时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让学校通过市场的方式拓宽经费来源。
3.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对具有专业技能老师的引进,同时加大对现有老师的培训,使其能够承担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学。此外可开展与其他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通过优势互补,弥补自身劣势专业教学经验的不足,实现多专业、全方位的综合发展。
结语
淮阴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是一条长期且艰苦、复杂的道路,当地政府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因地制宜的合理措施,以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为切入点,对城乡职业教育的总体资源进行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只要以农村实际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并主动寻求发展机会,就必然可以为淮阴区乃至整个江苏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开辟全新局面,迎来农村职教发展的春天,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会廷.河南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10):31-33.
[2]时全丽.论高职教育在农村地区文化引领功能的发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4(2):83-84.
[3]王志强,梁旭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路径探析——宁波的个案分析与一般规律总结[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26(4):32-37.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苏北农村职业教育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以淮安市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09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