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6-11-28 10:41陈静思
商情 2016年40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成都市

陈静思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严重失衡,而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成都市作为西部经济中心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综述城乡一体化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后,以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主要措施,用相关数据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统筹城乡 城乡一体化 成都市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仅体现了经济水平的绝对增长,更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二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但是在经济总量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基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城乡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如何协调城乡共同发展便成为了重中之重。成都市作为中西部经济金融中心,在2003年全面推行统筹城乡工作,发展独特的成都模式,2007年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本文选取成都市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数据分析城乡一体化对成都市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的主要措施

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经济中心,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西部地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年—2007年,第二阶段在2007年之后。

从2003年起全面推开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主要的重点在于政府主导,以外力推动为主的城乡规划、政策制度、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以“六项政策”为原则,推进“三个集中”,建设“三个重点工程”:

(1)提出“六项政策”: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2)推进“三个集中”的发展模式: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土地经营规模效应,并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3)建设“三大重点工程”的内容和目标:“农业产业化工程”,实现传统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构建多元参与的农村扶贫开发机制;“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均等发展。

第二阶段在2007年之后,这一阶段的改革着力于农村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选择以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通过确权颁证来更好的实现土地流转,作为综合配套实验改革的突破点。2008年开始土地确权,在有效的体系建立后,从2010年起推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土地规模化、现代化的经营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总的来说,成都模式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另外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效果分析

成都市根据上述原则,实施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后,使得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显著成效,本文接下来将对城乡一体化目前的进展及效果进行分析。

(1)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开创城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首先,我们通过图1反应的城镇化率的结构变化来看看成都的城市化历程,2002年的城镇化率仅有35.5%,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在2003年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后,城镇化率有了一个显著提升,2007年时已经迅速增长到53.56%,约是2002年的1.5倍,2007年之后进一步的土地流转政策使2012年新型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达到60.2%。

从2002年到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007.4亿元增加到573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59.4亿元增加到410.6亿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先后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实现了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根据城市化五阶段论,此时标志着成都将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2)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体现为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城镇化率的提高,它会通过促进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新的市场,从而拉动工业化发展。第一,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成为一种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城镇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二、三级产业转化的过程可以说是同步的。第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数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从而扩大消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释放了大量需求,有力推动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

图3

图2反应了2002——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变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深入,总体来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远高于2003年之前的水平。1978年,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落后,农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此时成都市的农业人口占比接近80%,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非农人口逐渐增加,但增速比较缓慢,而自2000年左右起,非农人口占比急速上升,在2011年左右,超越农业人口,其占比最终稳定在约60%的水平(见图3)。

(3)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稳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形成了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农民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物流投资公司,成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渠道多元、机制健全”的投融资力量;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增强了农业、农户抗风险能力和银行参与意愿,逐步破解了融资难题。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的形成,赋予了农民相对完整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4)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成都市在近年的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公共服务公平化为目标,努力探索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公民权利,公共服务。在统筹城乡进程中,成都市政府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一是不断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卫生医疗覆盖面积,让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加强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素质和管理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四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设施体系方便居民出行,加强绿化建设,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都市围绕“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各区(市)县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定位和重新布局,实行“一区一主业”,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市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资源,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虽然成都市在统筹城乡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质的提高落后于量的增长。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但市民化水平依然较为落后,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机构体制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所以从观念上、社会保障制度、生活方式上来看,大量农村居民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城市内的二元结构。

(2)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管理比较混乱,产权界定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评估办法和监督机制,不能充分维护农民权益。同时,缺乏通畅的信息交流平台,融资困难,土地流转范围窄,规模小。

(3)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之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出现人口过多,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4)自然历史文化保护不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缺乏地方特色。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接下来的重点首先将放在提高城市化质量,通过完善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障体制,使其子女取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提升市民化水平,使进程农民在城市中有尊严、有归属感的生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认真落实确权颁证工作,使产权得以清晰界定,建立完备而明确的土地流转办法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农民切身利益得以维护。最后,优化空间分布结构,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自然历史特色,保留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洪银兴,陈雯.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03,(5).

[2]顾益康,绍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3,(1).

[3]王伟.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概念的重新解读[J].菏泽学院学报,2010.

[4]吴伟年.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与对策思路——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2.

[5]张果,任平,周介铭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成都市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数看成都
数看成都:2018年1~7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研究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