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2014-04-08 15:24丁莹
考试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

丁莹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影响。通过介绍其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功能对等的评价与影响,使读者对尤金的翻译理论有更明确的把握。

关键词: 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

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2011),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曾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弗赖斯。他学识渊博,涉猎范围十分广泛,精通多种语言,曾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主要从事《圣经》,翻译和修订的组织工作,以及《圣经》译员的培训和理论指导,有着非常丰富的翻译培训和讲学经历。他是一位多产的语言和翻译理论工作者,共发表过文章250多篇,著作40多部,其中学术影响较大的有《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语言结构与翻译:奈达文集》(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Essays by Eugene A.Nida)、《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等。他是迄今为止美国翻译理论界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是中国介绍得最多的一位西方翻译理论家。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他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交际的目的是清楚地传递信息,使得交际双方能够沟通,因此,翻译首先要译意。由于不同的语言表示形式各异,因此译意必须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奈达的所有翻译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展开的。

关于翻译的性质,他先是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目的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传统的翻译方法是以形式为标准的翻译,运用这种方法的译者认为,各种语言大致是相似的,译者可以从一种语言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种方法一般被称为“形式对应”,也就是重点要放在原文或源语的表达形式上,译者尽一切努力从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奈达认为一个称职的译者,应该经过一个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的过程,把重点放在原文的内容上,力求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趋于一致,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中心。他说:“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 换句话说,要判断某个译作是优还是劣,是合格还是不合格,我们必须以读者的客观反应,而不是以译者本人的主观感觉为衡量标准。”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基本相等,那么便可认为是合格的翻译。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译者对译文的反应,并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加以对比。

奈达这一思想引起了不少误解,很多人认为翻译只需要翻译内容,而不必顾及语言的表达形式,所以奈达后来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认为翻译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包括语言形式。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在某种程度上,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就改变了意义。奈达对翻译时改变形式提出五个条件:(1)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2)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3)形式对应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4)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没有的歧义;(5)形式对应违反目的语的语法或文体规范。其实,奈达最初对“动态对等”的定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已经对“语体”这种形式因素作了规定,它要求目的语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文本旨意,与传统的“自由翻译”或“活译”是不同的,因为自由翻译没有此种要求,往往是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说法是不够的,可能有几种译文都达到了功能对等,但没有一种译文可以称得上与原文是完美的对等。因此他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翻译对等这一概念,即“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作出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在这两种对等之间,还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对等,因此允许翻译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翻译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较多地强调处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如修辞、格律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往往忽略译文读者的反应。然而,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汉英修辞格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英语中的押韵就很难用汉语表达。除此之外,汉英中有些修辞格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差别很大,在翻译时,很难寻求目的语中对应的形式,因而,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指导某些具体的翻译实践。

奈达主张更多地从译文读者的角度考虑译文的成功与否,尽量使译文流畅自然,甚至可以针对层次不同的读者由一种原文译出不同的译文。这种理论在翻译及翻译理论上引起的结果是革命性的,产生了深远影响,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在美国本土,至少有两本较有影响的教科书,一本是约翰·比克曼和约翰·卡洛合写的《翻译圣经》,一本是米尔德里德·L·拉森的《意义翻译法:语际对等指南》,都是运用奈达的翻译理论写成的。从上世纪50年代直至今日,在美国《圣经》翻译领域,译者一直普遍遵循。奈达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是在中国介绍得最多的一位西方翻译理论家,在我国产生了极大反响,并引发了不少争论,在我国的翻译实践中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申雨平.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商务印书馆,2004.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谈中文电影名称的翻译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每天努力一点点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