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28 08:42张馨月
考试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张馨月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功能对等的基础理论知识,详细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中的应用,从传达原文信息、原作者风格及读者反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 文化补偿翻译 应用

翻译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文化、语际等,在翻译过程中,应保证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以保证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其中,文化在翻译中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翻译者在进行源语翻译时定会对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和传播。但是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通常要求学生掌握翻译的语法、语音、词汇等知识,使得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与文化相关的源语理解不准确,最终导致翻译不准确。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提高翻译的合理性、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奈达强调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认为功能对等是“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是指目标语最大限度地贴近源语言词汇语义、文体、风格、语言内涵等,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将源语言表示的意思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翻译源语言的字面意思。部分源语言的文化意义可能受其形式影响而被掩盖,信息的传达受阻,最终导致文化交流不畅。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含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重现源语言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传达出源语言的意义,其次是风格。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脱离源语言结构形式的限制,重视源语言的意义层面。奈达认为内容的表达是翻译中的首要问题,形式次之,但是这并不代表翻译不重视形式,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在保证准确传达源语言信息的同时,尽量保证形式对等。形式体现了原作者著作的风格,只有形式对等才能准确体现原作者作品的特点。功能对等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读者反应,奈达认为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可通过读者反应进行检验,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反应的一致性是检验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文化知识、交际功能等知识,尽可能地保证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传达的信息一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中的应用

不同群体均有着特殊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大了译者翻译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各自的文化,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地传递出源语言的意思。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从传达原文信息、传达原作者风格和两语读者反应三个方面指导翻译教学。

(一)传达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文学形象、情景、语言含义、心理效果等,功能对等理论中原文信息的传达是指译者准确地将源语言的含义传达出来,保证译文读者接收的信息与原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现社会生活和思想变化的直接表达方式,奈达认为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是掌握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因为词汇只有在对应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结合源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和其词义、句义来进行翻译,将源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思传达出来,让译文读者也能接收到该文化信息,从而获得原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俗语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但是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常生活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带有褒义,如dog-tired(累极了),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由此可见,在用语习惯方面,中西存在显著的差异,该差异明显与两者之间的不同的文化习俗有直接关系。再如教师在翻译“粗茶淡饭”时,直接将其翻译为“hard, life of just bread and cheese”,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使用“bread”、“cheese”,这种情况同样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明显联系。水稻一直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在中国人心中,米饭代表着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有多种与米饭相关的表达,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而小麦是英国的主要农作物,人们的日常主食是面包和牛奶,因此在与基本生活需求的相关表达中则使用面包和牛奶。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时必须根据原作者的意向来进行翻译,以消除由于文化知识背景不同而带来的阅读困难。译者可通过补充词语起源、背景资料等方式对相关词句进行解释,让读者在了解原著作文化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传递出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二)传达原文风格

风格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独特方式,包括如何进行结构布局、如何使用语言等。写作的风格不仅与作者自身的相关特点有关,还可能体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应重视源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将深藏在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出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风格的展现,让译文将原作独特特点展现出来。如“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dispeopled the streets”,译为“阵阵寒风,带着雨意,街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语法紧凑,语义完整,能很好地将原文中的意境表达出来。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将源语言中所描绘的场景还原,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体味源语言的特色,使学生掌握不同原著作者的语言使用风格。

(三)读者反应相近

原著作通常面向与原作者同区域的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写作的意思。有学者曾指出:“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里头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读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不同民族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维、行为所使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但是概念仅仅是一种认知模式,并不代表各个民族的概念涵义、适用范围均对等。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概念可能并不相同,英文中某些具体的概念可能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具体表达,只能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如“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应翻译成“He is quite difficult to deal with,so you`s better be more careful.”在汉语中,“不是吃素”指凶猛、厉害,而“吃素”的动物则相对温顺,但是在西方国家中没有此概念,如吃草的“牛”在他们眼中则是比较厉害的动物。因此,翻译该汉语时,要用“难以对付”来表述。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该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多考虑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让译文读者也能通过译文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使用习惯方面进行讲解,包括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交代对不同语言 的表达方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保证用词准确、合理,或者通过电影、小说等阅读材料强化学生对源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最贴近原文意思的词汇来表达。

三、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强化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康春杰. 浅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美剧《越狱》中文化词句的翻译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46-149.

[2]段晓嫱. 功能对等理论在独立学院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3:81-82.

[3]郑维佳. 文化视域下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应用[J]. 黑河学院学报,2014,05:77-80.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综述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财经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
基于功能对等的商务英语翻译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