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集 王飞
夏天是一个炎热又潮湿的季节,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汽上腾,湿气充斥。在此季节中,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较多。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或取凉过度,导致湿邪的发牛。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牛。外湿与内湿虽发病机理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不能健运,则湿从内牛;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侵袭。
外湿证(1)风湿(表证):发热午后为重,汗出而热不解,恶风,头身重困,四肢酸楚。(2)湿痹(着痹):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不仁。
内湿证主要是脾脏病变的表现。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健运失职,不能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甚则积而为水。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湿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便溏泄泻、肤肿面黄、小便浑浊、妇女带下等。
根据湿邪为病程度,临床表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湿邪较轻者会出现舌苔厚腻,有时舌苔泛黄,感觉口腻,口黏、口臭,脸上易起痤疮;中型者常有胃肠道症状表现,如恶心、食欲差、胸闷、腹胀、便溏、腹泻;头晕昏沉(如有布包裹住头部)、四肢沉困、周身乏力、易疲倦、关节疼痛等;较重者皮肤易出湿疹,脸上长“青春痘”,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血脂、血糖增高,形体肥胖,低热(约37 - 38.5℃)怕冷,一般发热会在下午3-7时,持续时间很长,有时会长达数月之久。
感受湿邪的患者多为内湿体质的人。现在正值暑湿之际,内湿体质的人,体内的湿易和外湿结合,容易交织发病,需要从多方面注意预防。饮食上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辛辣、寒凉的食物;注意加强锻炼,内湿体质的人适合散步、打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可调理内在气机,使体内气血调达,锻炼时达到微微汗出即为最佳,这样可以透邪外出,感觉舒适。锻炼时间宜选在清晨,让阳气驱逐阴湿之邪。此外还要注意多喝水,勤排小便,不要洗冷水澡,不要熬夜,也不要长久呆在空调房间里,尤其是夜间不要整夜开空调,如果取凉过度就会发牛湿邪之病。空凋房间的温度最好设置在26℃为好,定时出来透透气。也可适当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或藿香正气U服液、二妙散、三仁汤等中成药。
以下推荐几款简单易行的祛湿泡茶方及常用熏洗方药,读者可以试用。
1.牛薏仁 30克,防风10克,泡茶饮用。
2.木瓜2片,桑叶7片,大枣3枚,茶叶3克,泡茶饮用。
3.白茅根10克,藿香10克,泡茶饮用。
4.常用熏洗方:木瓜30克,松节10克,赤芍12克,透骨草16克,清风藤2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红花10克,当门15克,制川乌12克,艾叶30克,苏木20克。上药入砂锅,加水6升,浸泡l - 1.5小时,随后煎30分钟,倒入木桶内。先熏洗患处,待水温下降后,将双足放入桶内泡约40分钟,全身微微出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