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银城,吴慧芬
(1.湖北工程学院 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2.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学校内部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邓银城1,吴慧芬2
(1.湖北工程学院 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2.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教育公平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者关注的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公平;其实,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现象。学校内部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包括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不公平,教师教学评价的不公平和教师关注和期望等隐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要消除这些不公平现象,首先,要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其次,学校领导要在班级之间和学科之间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再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公平意识和教育公平行为。
教育公平;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意识;教育公平行为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研究的角度看,有学者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属性、形式和类型进行阐述;有学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效果均等;有学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有学者从教育法学角度分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的平等;有学者从教育伦理学角度阐述对待教育对象以及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的公平性;还有学者从教育政策学、教育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的领域看,有人关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有人重视学校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公平,有的专门研究基础教育公平。从研究的方法看,有人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有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总之,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目前,从宏观层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的成果很多,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结果,在“题名”一栏输入“教育公平”可以搜索到300多篇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这些学位论文中大多数论文是研究宏观教育公平的成果,研究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公平即微观教育公平的成果寥寥无几。据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索的结果,在“篇名”一栏输入“教育公平”可以搜索到3300多篇文献,但是在篇名输入“教育公平”后再在“并且包括”一栏中输入“学校”只能搜索到66篇论文,在“并且包括”一栏中输入“校内”只能搜索到6篇论文。从文献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界对微观层面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教育公平为研究视角来探索微观层面教育公平问题的成果更加罕见。然而,根据一些人的实证研究结果,目前,许多学生家长最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而是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是与自身利益最贴近的教育公平,是教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课堂中的座位安排和发言机会等。[1]本文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加深微观层面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义务教育法》的这种规定目的就是为了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在校际之间和学校内部班级之间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在一些学校,还存在着隐性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如一些学校打出创办“实验班”或“特长班”的旗号变相地设置重点班。一些学校领导对重点班与普通班的教育资源配置有明显差别,重点班可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给隐性重点班即“实验班”或“特长班”配备专业素质更好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任何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通过教师的运用才能发挥作用,当前的“择校热”说到底是“择师热”;而那些普通班的师资显然不如重点班,这样必然会导致班级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象。
在我国的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人们历来习惯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视为主科,把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视为副科,甚至把体育、音乐、美术等三门课程称之为“小三门”。 语文、数学、英语之所以视作主科,其一是因为这三门课程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其二是这些课程的课时量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体育、音乐、美术之所以称为“小三门”,是因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课程不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只有那些报考体育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才是高考科目),另外课时较少。一些学校领导在配置教育资源时经常把大量的优质资源配置到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上,如安排最优秀的教师,配置最好的教学设备。而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则成了弱势学科,很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这种资源配置的结果会影响那些具有体育和艺术特长学生的发展,这种学科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导致了不同智能和专长学生发展的机会不公平。
学校内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大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根据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因为这类学生是班级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教师的这种教学设计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种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依然会出现一些学习能力强、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一些智力较低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在课堂教学时间资源的分配上经常出现不公平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要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如要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作业或演算习题等。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朗读课文、课堂演示和演板的过程中,总是把答问、朗诵、演示和演板的机会给那些学习成绩好和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或者给那些与教师本人有特殊关系的学生。而那些成绩较差、家庭背景一般或与教师没有特殊关系的学生,经常处于课堂教学互动之外,他们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是无效的,是一个旁观者。教师的这种教学行为将会导致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资源的利用上出现很大的差距,成绩好或背景好的学生比没有背景或成绩差的学生利用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再次,在课堂教学空间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不公平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都会由教师安排在教室中一个相对固定的座位上,这种座位的安排,实质上是课堂教学空间资源的分配。从教室座位的前后排列来看,坐在前排的学生比坐在后排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课堂教学空间资源,因为坐在后排的学生,他们与教师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要远于前排学生,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不多,教师讲课的声音和板书的文字等作为知识载体的刺激物,对他们产生的作用都不如前排学生。所以,他们得到的不是优质的教学空间资源。从教室座位的左右排列来看,坐在教室中间的学生在观看黑板或屏幕时要比坐在紧靠教室墙边的学生更为方便,坐在教室中间的学生获得的课堂教学空间资源要优于坐在教室两边的学生。
在探讨宏观层面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实,在推进学校内部教育公平中也存在着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教育机会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如前所述,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哪些学生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对象,实质上就是一个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在课堂之外,也存在许许多多的教育机会,如教师挑选哪些学生担任学生干部,选派哪些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和各种能够锻炼学生才能的活动,教师愿意对哪些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愿意对哪些学生的作业和试卷进行认真的批改,这些教育教学行为都可视为教师在学生之间进行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一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学生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种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引发了学校内部的教育不公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教育评价包括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而教育评价涵义很广,就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评价而言,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学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其他表现的评价,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人际交往、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评价具有双重作用,它既具有诊断、改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也具有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负面功能。一些缺乏教育公平意识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失公正,对那些与自己有特殊关系或有背景的学生经常进行表扬和奖励等积极的评价,而对一些成绩差或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消极的评价,即使他们取得了进步或获得了好的学业成绩,教师也很少进行积极评价。教师这种不公平、不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造成了十分突出的教育不公平。
隐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是经常出现在学校内部的一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前面所分析的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体现,而这些教育资源都是看得见的显性教育资源。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还存在着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这种隐性教育资源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我国最近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都把“师德为先”放在基本理念的第一位,由此可见师德在教师专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师德是什么?师德就是平凡的师爱;师爱是什么?师爱就是永恒的师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对于具有很强向师性的中小学生,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在美国一所小学进行的“期望心理”实验,其结果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的关注和殷切的期望是激励学生成长的心理因素。[2]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实际上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隐性教育资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关注存在着显著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发展水平出现差异,从而产生教育教学的不公平。
首先,要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制引进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班级授课制与传统的个别教学制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存在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等问题。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即使具有很强的公平意识,仍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可能连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小学阶段,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在15至20人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在这种规模的班级中,教师能够很好地因材施教,使自己传授的知识能够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还能关注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在学生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种教育资源。但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小班化教学在许多地区和许多学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师资不足,缺少校舍和各种教学设备。在不能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班级里,教师要通过分层教学来推进教育教学过程公平。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差别化教学,这种差别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在课堂提问上,教师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难度和数量都不相同的作业;在教学评价上,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其次,学校领导要在班级之间和学科之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学校领导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不能在学校内部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也不能设置“实验班”等隐性重点班,要在班级之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这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配备是合理配置班级之间教育教学资源的关键。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体育、音乐和美术等科目的教师人数很少,所以,科目之间或者说学科之间教育资源的配置更要关注各种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等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领导不仅要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教学设施的配置,而且要关注体育、音乐和美术等科目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建设。
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教育公平意识,增强教师的教育公平行为。教师是教育公平理想的践行者,任何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度都需要教师来执行和落实,所以,教师是否具有教育公平意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公平,至关重要。教师要公正、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机会。教师本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同时又是学校内部一些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者,如安排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学习竞赛和担任班干部等等,教师都有一定的支配权和决定权。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表扬、奖励等积极评价还是批评、惩罚等消极评价,只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都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源于民主人士宋庆龄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主张,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类似神话般的教育口号,但依然提出“为了一切孩子”是应当做的也是必须做的。[3]当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为3700多名学生作了比较详细的观察纪录,能够指名道姓地讲出他在25年的教育生涯中所遇到的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一个具有高尚师德和公平意识的教师,是能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将“为了一切孩子”这种教育神话变成现实。一个具有教育公平意识的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每位学生都怀有殷切的期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既要在学生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各种显性教育资源,更要把隐性教育资源——自己的关爱和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
[1] 课题组.新时期浙江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教育科学,2008(4):3-7.
[2] 周宏.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审视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2(6):3-5.
[3] 程斯辉.一个类似神话的教育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5-9.
(责任编辑:张晓军)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Issues on Education Fairness within Schools
Deng Yincheng1, Wu Huifen2
(1.ResearchCenterofUniversityDevelopmentandReform,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2.SchoolofEducationandPsychology,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Education fairness has become a hot academic topic, but researchers have mainly showed concern for education equality at the macro level, or whether there is 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with regard to education resources. In reality, there is much unfairnes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in schools. In other word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side schools includes unfairnes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llocation between classes, disciplines, and also various ine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eaching, un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uch as teachers’ concerns and expectations. To eliminate these inequalities, firstly, it should realize small-size class teaching and hierarchical one. Secondly, the school authoritative should be fair and reasonable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etween classes and disciplines. Lastly, 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increase their behaviors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educational fairnes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wareness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behaviors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2014-05-27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jyte154)
邓银城(1953- ),男,湖北黄梅人,湖北工程学院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教授。
吴慧芬(1986-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讲师。
G521
A
2095-4824(2014)04-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