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傲慢与偏见》塑造人物的反讽艺术

2014-04-08 05:02周璇
电影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摘 要] 19世纪的欧洲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撰写的《傲慢与偏见》堪称文学作品之经典,由这部名著改编和由凯拉·耐特丽做主演的同名影片富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辛辣嘲讽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极其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影片反讽艺术手法在作品主要人物刻画中的运用,嘲弄了资产阶级的婚姻实质——有钱无爱的金钱婚姻,讽刺了上层社会和底层人物的矛盾关系——傲慢与偏见。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反讽艺术;人物刻画

《苏联大百科全书》把反讽法定义为:“在文体学上,反讽是一种表现嘲弄或狡诈的双重意义的叙述。反讽手法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极具艺术感染力,因为在反讽中,一个词汇或一种语调在语境中获得了一种与文学意义相反的、否定的,或产生怀疑的意义。……在美学上,反讽是一种具有戏剧意味的,带有思想观念的情感估价,它的基本模式或原形是词语反讽的结构表现原则。”在叙事文学和戏剧中,经常使用的反讽类型有字面反讽(Verbal Irony)、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和戏剧反讽(Dramatic Irony)。

19世纪的欧洲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以独到的创作实力创作出《傲慢与偏见》这部世界名著。之后,这部名著博得了影视界的青睐,曾经9次被改编成影视剧本并拍摄成影视作品,这其中,尤以2005年凯拉·耐特丽做主演的影片最为吸引观众的眼球,最受业界好评,当之无愧为最受欢迎的改编题材。在这部影片中,将19世纪的英国乡村中封建愚昧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并存背景下,人们追求金钱的世界观集中于婚恋观这个基点做了活灵活现的描写,通过剧中的达西与伊丽莎白、简与宾利先生、柯林斯与夏洛蒂、威克姆与莉迪亚四对年轻人的爱情婚姻进行具体表现,恰当地运用反讽的艺术创作手法,尖锐抨击了当时社会追求金钱和地位的扭曲的婚姻观。在影片中,反讽不仅体现在富有讽刺意味的对白中,而且还渗透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处理,乃至整个作品的构思之中,特别是对伊丽莎白、达西、贝纳特太太和柯林斯等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尤为尖锐,寓意颇深。

反讽手法在影片人物刻画中的运用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原著作者——简·奥斯汀用反讽手法刻画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观者可以透过影片的故事情节真切地领悟到那让人啼笑皆非的反讽艺术的感染力。作品中的伊丽莎白是贝纳特家五个女儿中最生性活泼、爱开玩笑的开心果,她不仅聪明伶俐,文雅大方,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遇事很有主见。她并没有受到当时中产阶级虚荣浮夸之风的影响,对于自己的婚恋抱有追求真爱的想法,这种想法和做法当然和现实是冲突的,对于一个年轻的正值婚恋佳龄的女孩子来说,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了。在影片中,观众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当内瑟菲尔德庄园的新主人宾利邀请大家参加舞会时,贝纳特太太带领姑娘们前往。伊丽莎白在舞会上初次遇见了达西,就觉得他矫揉造作,目中无人,尽管有人极力举荐她与达西共舞,但那也是徒费口舌,伊丽莎白对达西那种趾高气扬、自命不凡的家伙深恶痛绝,根本不予理睬他。后来由于姐姐简生病滞留宾利府中,伊丽莎白前去照顾姐姐,不得不和达西有了些来往,几天的接触并没有使她对达西产生任何好感,适得其反的是更加加深了她的厌恶之情。她相信威克姆向她所说的关于达西的不真实情况,就在这不合时宜的时候,达西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而勇敢地向伊丽莎白表白了心声,但他傲慢而无礼的表达方式更让伊丽莎白产生了反感,伊丽莎白毫不留情地谴责和拒绝了达西。之后,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了他对简神情举止的误会而无意地毁坏了宾利的爱情,也把威克姆的家庭、为人和生活情况从头至尾一一讲清楚,一切明了之后,伊丽莎白羞愧难当,都怪自己盲目片面,心怀芥蒂,误会了达西。彭伯里之行是伊丽莎白态度的转折点,在这次接触达西的过程中,她开始放弃过去的成见,开始尊重他,器重他,感激他,真心真意地关心他的生活,两人的感情于是在冰冻状态下慢慢升温,这都归根于难以琢磨的爱情。伊丽莎白期盼着达西的再次求婚,终于事遂心愿,二人在经过数月的身心折磨和考验后,完全消除了世俗的偏见结合到了一起,成就了美好姻缘。剧中的伊丽莎白可谓是贝纳特家最聪颖明事的姑娘,可是在自己的爱情道路上反倒成了最糊涂愚钝的一位了,在这个人物的刻画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极力地嘲讽了女主人公不知人、不自知又固执己见的个性。

男主人公达西首次出现给人的感觉是位身材魁梧、五官清秀、举止文雅的绅士,但是他在舞会上的表现使大家误认为他傲慢自大、冷淡无礼、爱挑剔人、不好逢迎,虽然受过良好教育,财产丰厚,但并不受人欢迎。初次见伊丽莎白时,他认为她不漂亮,并无爱慕之意。第二次在内瑟菲尔德庄园见面,他打量她也只是吹毛求疵,但是,他刚和朋友说她容貌欠佳,又发现这个姑娘俏皮可爱、体态轻盈、招人喜爱,开始希望和她交往,留意她的话语。在与伊丽莎白频繁的交往中,达西逐渐觉得她是位多才多艺的女子,他心里有些矛盾,一方面想要多接触和了解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她那卑微的家庭背景实在是门不当,户不对。当伊丽莎白姐妹要离开时,他觉得是个喜讯,他害怕流露出对伊丽莎白的爱意,他要借机扼杀自己爱上她的念头。离别后的重逢使他冲动地向伊丽莎白表达了爱意,本来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低微,他委身求爱,胜券在握,但伊丽莎白受不了他嘴里说着令人怜悯的话,脸上却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这使达西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他给伊丽莎白写信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偏见,表明了心声。此后的达西对伊丽莎白尖酸刻薄的话语概不计较,再也不嫌弃内纳特家低微的出身和虚荣的亲戚,竭力促成了简和宾利的婚事,最终求得伊丽莎白的谅解,结为百年好合。剧中的达西是资产阶级贵公子形象的代表,殷实的家世塑造了他鄙视低贱、自命不凡的个性,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与家庭背景悬殊的伊丽莎白相爱并结婚,这是对以达西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一种反讽。

影片中的贝纳特太太就是为了能把女儿们体面地嫁出去,给姑娘们找到好的归宿而努力奋斗着。她是一个胡搅蛮缠、满腹怨言、虚荣浮夸的家庭主妇的形象。她有着敏感脆弱的神经,受不得任何不利的风言风语的打击。当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来了新主人,并且还是个有钱的单身汉时,她马上为女儿们争取与宾利见面的机会。当大女儿简淋雨生病住在宾利府上时,她不顾及女儿病情,只觉得这是接触男主人的好机会,她暗暗窃喜并盘算着大女儿即将成为内瑟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当虚伪的牧师柯林斯先生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是极力撮合,丝毫不顾及二女儿的感受。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这样时刻为女儿“幸福”婚姻“着想”的伟大母亲,何愁姑娘们嫁不出去呢。女儿们也真的很争气,大女儿简嫁给了宾利先生、二女儿伊丽莎白嫁给了达西先生、小女儿莉迪亚嫁给了威克姆,她真的是称心如意了。劳苦功高的贝纳特太太为女儿们找到归宿之后,说来可喜,智力贫乏、孤陋寡闻、牢骚满腹的她后半辈子居然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见多识广的女人,真是荒谬之极了,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作为贝纳特家族合法的财产继承人的柯林斯先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承蒙凯瑟琳夫人的恩典做了教区长,他一方面特别看重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又敬畏夫人的威严,所以他既傲慢又恭顺,既自负又谦卑,是整部影片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喜剧人物之一。他在拜访贝纳特一家时,不仅举止拘谨,而且废话连篇。按照他的逻辑,为了弥补其继承财产而对内纳特家造成的损害,他准备娶内纳特家的一个女儿。在看到简和宾利交往后,他就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死皮赖脸地向伊丽莎白求婚,一本正经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但意外地遭到拒绝后,他马上给自己找台阶,第二天就向卢卡斯小姐委身求爱,令人吃惊的是两人一拍即合,情投意合,迅速结婚。柯林斯是想找能和他结婚的姑娘以博取恩主凯瑟琳夫人的欢心,而夏洛特结婚则是把婚姻“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加上嫁给柯林斯“总算给自己找到一个最可靠的储存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可想而知影片中的柯林斯先生三天之内求了两次婚,竟然还有人答应了他,夏洛特原本是个追求美好情感的姑娘,现在却为了世俗的利益自取其辱。这种反讽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男女恋爱大多含有感恩图报和爱慕虚荣成分的现实。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中,反讽这一艺术手法也巧妙地渗透到了其他人物的刻画中。贝纳特先生是朗伯恩望族的家长,他生性古怪、乖觉诙谐、不苟言笑、变幻莫测,他拿太太和女儿们的好奇心打趣,对她们的盘问敷衍了事。他自认为对女儿们严加管教,但小女儿莉迪亚却与人私奔。他最愿意挖苦太太的愚昧无知,可精明博学的他在女儿们的婚姻大事方面最终还是得佩服太太。大女儿简是脾性柔顺、出色标致的甜姐儿;她性情娴静,外表喜气;她总是对别人的优点加以赞扬,对别人的缺点绝口不提。正是她的谨言慎行使得宾利误以为她对他无好感,差点错过真爱。宾利先生是富有教养、和颜悦色、大大落落、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君子,但这么十全十美的人却没有主见,听信朋友达西的话,与心爱的简疏远。宾利小姐用拙劣的手段、卑鄙的诡计博取爱情,但她弄巧成拙,正是她制造的障碍促成了两段美好的姻缘。除此之外,影片中还带有讽刺意味地刻画了凯瑟琳夫人,柯林斯先生口中的夫人是大慈大悲、和蔼可亲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她的哪个佃户不驯服、不知足或穷得活不下去,她就亲自出马到村子里去调解纠纷、压制怨言,把他们骂得恢复太平与富足,所以实际上这位夫人是专横跋扈的形象使者。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反讽艺术手法被运用到每个人物形象中,都是现实社会中不同的活生生人物的写照。

结 语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影片中伊丽莎白、达西、贝纳特太太、柯林斯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让观众更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滑稽可笑、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影片中的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了这部原著的主题,也就是卷首的第一句话“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起到了神似的作用,揭示了:不是有产业的单身汉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想方设法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这种荒谬与真理的滑稽转化,将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的嘲讽鞭辟到了骨子里。

[参考文献]

[1] Austen J.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2] 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 简·奥斯丁,著.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 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 Austen J.Pride and Prejudice[M].Redwood Burn Limit-ed,1978.

[作者简介] 周璇(1979—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北华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傲慢与偏见》中女权意识的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被遗忘的妹妹
从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解读小说语言到影视语言的蜕变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的爱情历程
《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特色分析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