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经典的战争题材大片,无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在口碑上都获得了极大的好评,颇受各国观众的追捧。该部电影以诺曼底登陆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后方“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导演独辟蹊径从战争视角来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书写着人性的伟大光辉以及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传播着美国文化,引起了观众的深度思考。在此,本文将深入分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以此来解读美国文化。
[关键词] 《拯救大兵瑞恩》;美国文化;战争;人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青年教师项目“构建国际媒介素养:大学生对美国电影文化之批判性思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SZYQN24)。
现今,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各国用来传播本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向各国观众传播本国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重要途径。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是这样一部体现美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该部电影虽然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但导演却独辟蹊径从战争的视角来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书写着人性的伟大光辉,传播着美国文化。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观众不仅可以看到逼真、震撼、血腥的战争画面,而且还感受到普通人的英雄情怀、战争中人性的温情。导演斯皮尔伯格采用艺术性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一部与众不同的战争题材影片,满足了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观众的深度思考,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了美国文化,因而《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获得了有史以来一致的好评,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1988年一部战争电影横空出世,一时之间引起了轰动的反响,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这部电影作品就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该部影片以50多年前的诺曼底登陆战争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了报效祖国瑞恩家的四个儿子都成为前线战士中的一员,在战争中的两周内有三个儿子已经为国光荣牺牲,而最后的一个小儿子詹姆斯·瑞恩在战斗中也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生死未卜。尽管瑞恩是101空降师中一个小小的二等兵,但此时此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下达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命令,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瑞恩,把他拯救出来,保住瑞恩家中仅剩小儿子瑞恩这棵独苗。于是,前线立即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共八人)冒着枪林弹雨去搜救瑞恩,最终以微小的代价找到了瑞恩,并将其转移到后方的安全区。《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导演采用纪录片的形式不仅在银幕上再现了当年诺曼底登陆时恢宏、惨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且独特的镜头画面让观众更加清晰地见证到战争的残酷与触目惊心,如在拍摄奥马哈海滩头登陆的战争场面时,导演拍摄出一个全长26分钟的长镜头画面,真实再现了当年振奋人心又令人肃穆的战争场面。此外,导演还更深层次地挖掘与再现战争时凸显出的人性情怀、英雄人物,从而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领悟富有深意的美国文化。
二、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文化解读
(一)普通人的英雄情怀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又一个普通但又伟大的英雄形象,能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普通人所折射出来的英雄情怀。米勒,他是拯救瑞恩八人小分队的队长,原本他是前线战争中的上尉,因为在海滩登陆战中展现出了其过人的勇敢与智慧,出色完成了抢滩登陆任务,于是被晋升为上尉。在影片的开始部分,观众就认识到了这个勇气与智慧并存的英雄形象,而在之后的拯救瑞恩行动中,米勒的恪尽职守、大无畏牺牲自我的精神使得他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刚开始小分队对于拯救瑞恩的命令并不理解,因而他们在执行命令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抱怨心理,这时队长米勒为队员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还耐心开解队员,帮助队员分析这个任务的重要意义,队员们也在其劝解下全身心投入到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务中。在之后的拯救过程中,小分队遇到了生死考验,此时的米勒再次展现了他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甘愿将生的机会留给队员,这让观众再一次被米勒的英雄人格所折服。
事实上,小分队的队员们在此之前原是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但是,在执行拯救瑞恩的任务中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被展现而出,其人道主义情怀令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与伟岸。以厄本为例,他原先是一个小小的随军翻译,善良但却胆小,甚至胆小到不会开枪,但是在桥头之战中厄本开始了蜕变,当面对德国俘虏疯狂枪杀战友们时,厄本的勇敢战胜了胆怯,他果断拿起手中的枪射杀了那个德国俘虏兵。此时的厄本实现了人生的另一次转折,成为一个勇敢、尽责的士兵。在小分队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瑞恩时,厄本做出了另一个令队友佩服的决定,就是决定留在守桥阵地上继续战斗,和战友们一起共同抵抗德国军队。在拯救瑞恩的小分队中,大部分队员都是像厄本一样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怀揣为国家作贡献的梦想加入到战争的队伍中,尽管他们在接到拯救瑞恩的任务后无法在前线战场上勇敢拼杀,但是他们的事迹同样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因为他们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做士兵的价值,彰显着他们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情怀。
(二)人性的光辉形象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是渺小的,生命是脆弱的。但越是惨烈、血腥的战争场面,就越发能够凸显出人类的伟大,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形象。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战争场面一直被观众评价为是最真实地还原,即使是远离前线的地方仍旧被枪林弹雨笼罩着,充斥着血腥与死亡的气息。在战场上,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是评判战争任务是否成功完成的标准,以最少的牺牲来拯救最多的人这是战场的原则,所以当小分队获知他们要去完成拯救瑞恩的任务时,认为这个命令非常荒谬,他们难以理解组织上下达这个命令的意义何在,因为这个命令完全与战场上的原则相违背,这个代价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来换取一个二等兵的生命。尽管小分队队员们难以理解,但他们依旧严格遵守着做士兵的职责,投入到拯救瑞恩的任务中,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这个生命价值观让小分队队友们团结一致来保证完成任务。当然,队员们善良的本性也是令其选择牺牲自我来拯救瑞恩的原因。在此,善良、纯粹的人性被放大,从而实现了小分队队员们自我的超越。
士兵们的生命意识在惨烈的战争面前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士兵们对生命的渴求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他们在战场上会格外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生命。然而,当生命价值观与人道主义观相冲突时,强烈的人道主义观念会战胜个人主义的生命观,战士们的人性主义情怀让他们情愿以牺牲自我来拯救战友,为战友提供生的机会。这种精神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小分队队员们可能大多数是因为士兵的职责而选择投入到拯救瑞恩的任务中,但随后队员们在明白了拯救瑞恩的意义之后,队员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那时的他们对生命、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对亲情有了深入的感知,为了帮助瑞恩家保住惟一的血脉,他们愿意以生命换取生命的代价来完成拯救瑞恩的任务。随着影片剧情的不断推进,小分队队员们人性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他们的行为感染了众多观众的内心,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而这正是导演创作该部影片的意义所在,传递着导演寄寓在影片中关于生命与人性的美国文化。
(三)战争的残酷无情
为了再现当年惨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拍摄剧组斥巨资来设置战争场地,同时运用独特、新颖的镜头拍摄手法来还原与再现当年诺曼底登陆战。例如影片开始呈现于观众眼前的一个经典镜头画面,即抢滩头战役,长达25分钟之久,导演采用了一组连续性镜头来达到拍摄效果,并且分别选用不同的镜头(如中景、近景、全景等)来呈现战争场面。其中,为了特别凸显战场上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以及战争的血腥性,导演煞费苦心利用特写镜头来拍摄,以取得逼真的视觉效果。如在拍摄海滩上以及海水中战士们英勇牺牲时的状态,拍摄组需要将摄影机贴近海水平面并随时移动来获取理想中的拍摄镜头画面,在水中奋勇前进的战士被疯狂发射而出的子弹射中,此时特写镜头让观众更加直观见证到了这一幕壮烈场面,只见鲜红的血液从战士身上源源流出,立即将其身边的海水染红,战士随之倒下被海水淹没。随后,镜头画面逐渐被拉大,以全景的方式让观众目睹了海上鲜红、悲壮的场面。除了在镜头拍摄技巧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之外,导演还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后期制作技术以及背景声响效果来增添影片画面的震撼性。
如此,通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观众更能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生命在战争面前变得渺小而脆弱,甚至是不堪一击。不可否认,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是以众多战士生命换取的胜利。为了赢得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许多美国家庭失去了亲人,或丈夫,或儿子,影片中瑞恩夫妇就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儿子,于是美国上级领导希望能够帮其保住惟一的血脉瑞恩,进而下达了这个看似荒谬的任务,以8个人的生命来拯救瑞恩一个人的生命。而导演正是有意通过这种看似荒谬的剧情来揭露战争的残酷无情,无论是前线上的战士,还是身处战后方的小分队战士们,他们都随时承受着不可预知的死亡威胁中,忍受着战争带来的恐惧感。于是,导演独树一帜创新出另一种战争题材类型的影片,从生命、人性角度来拍摄《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以此来批判与反思战争,进而令该部电影在思想意识、文化艺术方面上升一定的层次。
三、结 语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创造了许多的奇迹,导演斯皮尔伯格打破了以往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模式,在立意、叙事角度与拍摄手法上实现了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再现当年诺曼底登陆战场面的惊心动魄、残酷血腥,而是进一步从人性、生命、美国文化角度来诠释其自身对战争的反思。通过这部电影,观众更加深入感受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英雄情怀,从战士们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形象,导演还通过放大战士们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进而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无情。而英雄主义情怀、人性、生命等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导演采用纪录片式的方式将美国文化中的这些元素融入影片中,从而令《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在票房与口碑上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王淑萍,姜玉梅.《拯救大兵瑞恩》的人道主义精神探究[J].电影文学,2012(11).
[2] 闻瑞东.中西视角下的两种战争叙事——《拯救大兵瑞恩》与《黄河绝恋》之比较[J].电影文学,2007(13).
[3] 董丽娟,马会会.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体验——从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再谈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J].电影文学,2009(01).
[作者简介] 刘玲(1975— ),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西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