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技巧的探讨

2014-04-07 09:50梁翠英
南北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审美情趣新课程诗歌

梁翠英

【摘 要】语文的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很显然诗歌教学在这一目标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探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诸多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审美情趣 诗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1.109 诗歌以其凝练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我国文学艺术长廊中的壮丽篇章,对诗歌的学习不仅是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个人气质、凝聚民族精神的必要途径。小学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诗歌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孩子们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会开始接触诗歌,接触这一艺术的精华、宝贵的遗产。那么如何才能让年幼的孩子学好我们的诗歌呢?作为有着多年小学教育经验的教师,笔者在此谈一下诗歌教学的几个技巧以资借鉴。

一、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观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误区:分解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把一篇课文、一首诗歌分成几个部分来讲,以为这样可以把困难化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般来说,当人们面对的对象比较复杂庞大时,分成几个部分去解决也算行之有效,但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所谓文无定法,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没有万能规则可言。言简意赅是诗歌的主要特点,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诗歌更是非常简短,如果这样还要拆开来读未免太支离破碎了些。教师在应该明确这样一个教学目的,学生学习诗歌是为了真正能够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而不是背诵勉强翻译出来的白话解释。想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所用意象、句子衔接,只有保持了诗歌的完整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作。比如对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下诗人王之涣的情况,生活在盛唐时代,昂扬奋进却也豪放不羁,从具体诗歌来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对大好河山的吟咏,有开阔的气势和胸襟,也有不满现状、锐意进取的抱负。从白日、黄河到千里、层楼,从目之所及到心之所向,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以整体对待之,切不可把诗人的逻辑给打断。离开了第二句就无法找出隐藏在第一句后的深层意义,离开了第一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豪放情怀以及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

二、给学生提供单独朗读的机会

多少年了,我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要求学生集体诵读,拉着长腔,就像蹩脚的戏子在台上练唱,出了把学生的口打开了,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观察理解事物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语调去朗读,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谈一下为什么这样读,这样读的感觉如何,和其他同学对比有什么不同之处,自我评价一下读得好还是不好。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我相信会对学生起到非常深远、有益的影响。还是以《登鹳雀楼》这首诗为例,一般来说我们会在“白日”“黄河”二字后稍作停顿,“依山尽”“入海流”作为“白日”和“黄河”发出的动作;但是我们也可以在“尽”“流”二字前面停顿,用“依山”“入海”形容“白日”和“黄河”的那时的状态。同样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以读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可以读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种停顿方式下的朗读显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另外再配合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语调、语气,相信简单短小的一首诗会在学生口中“活起来”,变得多姿多彩,若是诗人在世,听到孩子们对诗歌的朗读也会会心一笑吧。

三、尽可能的创设情境

首先我想让大家区别两个词——情景教学和情境教学,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教学方式合二为一,认为情景教学就是情境教学,就是目前大家正在使用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这两种教学方式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一个实例、一段视频可以为学生创造教学情景,但是教学情境却更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情感氛围,包括利用各种软硬件设施打造适合的物理环境和情感环境。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就是指情境教学,该教学方式不是简单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图片、配上一段音乐,而是将学生带入到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调动身体的各项感官,亲身体验教材中描绘的情境,在身临其境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看山看水,即使没有诗中的名山大川,哪怕只是一条小溪、一处假山,也可以让学生静静的欣赏水中落日的余晖,站在小山石上体会“更上一层楼”的感觉。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力,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给他们一点启发,他们就能尽情想象。

四、适当拓展,对比教学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能让学生掌握教材上已有的知识更要教授学生获取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找来同作者同类型、同作者不同类型、同类型不同作者、不同类型不同作者的诗歌进行异同对比,比如在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拿陈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与之进行对比学习。这两首古诗均是登高望远之作,但在形式内容上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唐代的五言绝句,后者却是乐府诗,前者主要表达不凡的胸怀抱负和积极向上精神,后者却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诗人在登上幽州台后,目之所及触动情丝,不禁感概万千。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感慨可能太过深奥、生疏,但是语文教学需要的是潜移默化,多年以后当学生们回想起老师教授的这首诗时,自然会有自己的理解。此外,在学习了古人的登高之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留心自己爬山、登高时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心里的感受,想象自己如果生活在古代又会怎样,我们现在虽不能发而为诗,但是写一篇小小的游记应该不成问题。既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岂非两全其美。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有些人认为国语人人都会,不必费心思去教授,因此而轻视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作为所有课程里面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家庭社会也要重视。事实上,语文是入门容易、深究难啊,看懂了文字不代表理解了内容,理解了内容不代表取得了精华,尤其是一些经典篇章,实在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用心传授。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应担负起普及全民的责任,语文知识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应作为一项全民共参与的公共知识去教授,只有这样,我们的国民素质,我们的民族精神才可以不断提升,才能让华夏文化灿烂世界,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

猜你喜欢
审美情趣新课程诗歌
诗歌不除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赏识教育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