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觉》名词英汉对比和翻译

2014-04-07 18:33
关键词:原文中传教士译者

汤 懿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引 言

爱德华·贝拉米的作品《回顾:2000-1887》是一部典型的乌托邦式小说。该书在19世纪由传教士李提摩太译成中文,书名为《百年一觉》。他将该书的主要内容通过编译的形式呈现给清朝的读者。对于《百年一觉》译本的研究,多集中于译者李提摩太或是该书的社会影响及历史作用,鲜有专门从翻译学角度对其进行专论的作品。本文试从英汉对比的视角对原文及译文中的名词进行分析,来发现当时传教士翻译手法中的创造性。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是一名英国传教士,他在译《回顾:2000-1887》原文时,并未考虑将其译为小说,而是将其转释为非文学体裁[1],目的是为了向当时中国的目标读者宣扬其政治主张。他的目标读者群是晚清思想开明的官吏大夫及思想文化界的精干力量,因此在翻译时无需将原文所有内容一一译出,只需将全文译出大略就可传达原文的要义,从而达到其翻译的目的。在序文中,李提摩太曾提及“其书多叙养民新法”,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李提摩太对于作品要旨的解读,流露出传教士居高临下的救世心态以及翻译意图[2]。汉语注重语言形态,且词汇体系比英语更具独立性[3],基于这一点,李提摩太在翻译时采用了一些当时看来较为新颖的手法。由于当时清朝闭关,致使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文化,所以在处理译文时李提摩太创造了一些新的方法。尽管译文相比原文篇幅有限,翻译手法上的创新之举还是有迹可循的。

一、文言词应用

作为一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希望与晚清的上层人士,即当时的高官士大夫及文化思想界的精英建立友好关系,以宣扬其政治主张。首先在翻译时就要使译文的语言更贴近这一目标人群的语言习惯,因此使用文言体是恰当之举。这一点体现在名词翻译时的细节之处。

(1)Nothing had,however,occurred to modify the immemorial division of society into the four classes,or nations,as they may be more fitly called,sinc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re far greater than those between any nations nowadays,of the rich and poor,the educated and the ignorant.[4]

时美俗人分四等,曰贫富智愚。[5]

原作者在此说明了19世纪美国社会阶级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分层。此处“the rich and poor,the educated and the ignorant”,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被理解为“穷人、富人、受过教育的人和无知的人”,而李提摩太用文言体使译文看上去相当简洁,只用了四个单字就传神地表达了原文中的意思。“贫富智愚”四个字分别对应了原文中的词。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译文虽然相对简洁,却在更深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天壤之别,“贫”与“富”“智”与“愚”,可以看做两组反义词,意思上的对立性暗示出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抗性。此外,“智”在汉语中是一个褒义词,使用这个词时,人们会自然联想到聪明智慧,彬彬有礼的人物形象。而在谈及“愚”时,人们则会想到未开化的、愚昧的野蛮人物形象。这样就暗示了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蔑视,与后来的译述“卽富之後,终身不自操作,而安享其富,且自视尊重入神,而使贫者出力勤劳,一如牲畜”相吻合。中国的读者在读及此处时,会更易理解美国当时人民阶级生活的差异性。

(2)Our marriage only waited 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house which I was building for our occupancy in one of the most desirable parts of the city.[4]

原擬修造新屋之后,再咏求凰。[5]

李提摩太尽最大努力使译文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具可读性,涉及到文化方面时,他将原文中的名词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以此来缩小文化差异。原小说中的主人公朱利安·伟斯德当时迫切希望和未婚妻仪狄结婚,但受到工会罢工的影响,新婚之房迟迟不能完工。而这里的“marriage”用“婚礼”来解释更为恰当,但是中国的婚礼与外国的婚礼习俗难免有不同之处,译者为了使译文更简洁易懂,直接使用了“咏求凰”作为对应词。知识分子在读到这个词时,会将这个词语与中国古代一个相当浪漫的爱情故事联系起来—凤求凰。“凤”与“凰”都是传说中的神鸟,这两个词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未婚妻的社会地位相契合,从而又是读者进一步感受到了当时美国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凤求凰”寓意着一段美好幸福的婚姻,用这个词从侧面体现了主人公伟斯德渴望结婚的迫切心理。这一描述与后来章节中的“恨己之室未能卽修,而因以敦燕好也”相呼应。这一名词替换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应,在某种程度上却比原文中用词更具吸引力。

二、名词创造

翻译不仅仅是找出原文的对应词,它是一个受到诸多方面影响的体系,比如历史和文化。在翻译时,文化术语经常是译者常见的翻译难题。当存在词汇空缺时,译者即要传达该词的意思,又要说明其文化背景,就得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李提摩太在进行翻译时,就创造了一些名词。

(1)The thirtieth day of May,1887,fell on a Monday.It was one of the annual holidays of the nation in the la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being set apart under the name of Decoration Day,for doing honor to the memory of the soldiers of the North who took part in the war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union of the states.[4]

是年五月三十日,係美國舊例上墳日也,初美之南省,欲自立國,北省人不允,谓各自立國,是成衆小國,不足舆人抗,必合众成大國,方能自雄。南省人不服,遂搆兵,死者甚衆,卒爲北省人所勝,南北始合一焉。自是每至五月三十日,各家上墳修墓、栽花以纪念死者功勋。[5]

译者遇到了“Decoration Day”这一名词,19世纪的中国在各方面都与世隔绝,因此中国人当时很难了解到外国,更别说是外国一些节日了。由于没有对应词,李提摩太在此自己编了一个新名词“上坟日”来表示这个节日。由于中国读者当时的认知局限性,这也不失为一个策略。“Decoration Day”是“阵亡将士纪念日”,是由美国内战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原文只是用了一句话来说明这个节日的由来。相较之下,“上坟日”只是说明了这个节日的基本意义。简单的一个词并不能说明这个节日的全部涵义。因此在“上坟日”后,译者紧接着加了一小段注释,与译文衔接紧密,并且使得读者在掌握节日的基本内容后,更进一步了解了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因此这样翻译能达到译者传教及开启民智的目的,另一方面使读者能更进一步了解到美国的历史,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这也是《百年一觉》能在中国流传下来的原因。

(2)If after two sleepless nights I found myself on the approach of the third without sensations of drowsiness,I called in Doctor Pillsbury.He was a doctor by courtesy only,what was called in those days an“irregular”or“quack”doctor.He called himself a“Professor of Animal Magnetism”.[4]

時有一医,不用药而用入蛰之法,使人安寝,名曰人电。[5]

原文中的主人公伟斯德患有失眠症,他找来一名医生,对他进行催眠。原文中有提及这种医疗方法当时在美国不是很受欢迎,因为这种医生被形容为“irregular”或是“quack”。中国的读者由于在自然学科方面的认知局限,不会知道有关“磁场”的知识,更不可能了解这种神奇的医术,因此对“magnetism”肯定倍感陌生。“Magnetism”在现代汉语中有“磁力”或“催眠”之意。为使译文通俗易懂,在处理这一名词时,李提摩太同样采用了创造名词这一方法。“人电”是一个复合名词,将人类与“magnetism”这种神奇力量联系起来,而之前的“不用药而用入蛰之法”充分说明了“animal magnetism”的内容:“人电”是让人像动物冬眠一样安睡的行为。“蛰”在汉语中意为动物冬眠。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原文中的英语词汇更加强调受催眠影响的对象,而在汉语中更强调了实施催眠这一行为的人。虽然用“电”解释“催眠术”看似勉强,但是具有可行性,加上注释后,中国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基本意义。

三、类比翻译

词汇空缺在翻译时是一个常见的难题。在没有严格对应词的时候,译者采用了这样的翻译策略:一种类比手段,将原小说中的一些新鲜事物用中国已有的事物来代替。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同时在某方面存在共同之处。这样做更能引起目标读者的兴趣。

(1)A credit corresponding to his share of the annual product of the nation is given to every citizen on the public book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year,and a credit card issued him with which he procures at the public storehouses,found in every community,whatever he desires whenever he desires it.[4]

作工者所得之薪工,皆出國家各局中,若交易買賣,各人手持出入帳薄,至國家所设之各局買物,按其本人所得工价,倶存在局,隨意取貨。[5]

19世纪的西方国家比中国要繁荣得多,因此其文化思想中的许多名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算是新概念。引进一个新概念时,译者要合理地处理,以求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目标读者群的阅读期望。“credit”现在可以理解为“信用”或“账面应得余额”。在原文中,人们购买所需货品不再需要实体货币。因此,“credit”是货币的一种代表形式,不能简单用“金银”或“银两”来替换。基于原小说中的内容,为了方便理解,李提摩太将其转化为“薪工”,因为“credit”是通过工人劳动所得,因此理解为薪资比较恰当。尽管“薪工”较原文中“credit”意义更广泛,但是基本传达了原词所含信息。同样的方法适用于“credit card”的翻译,译文中为“出入账簿”。两个名词都与金融业有关系,二者都是消费行为的记录,因此二者的主要意义相近。在中国读者来看,一张卡片当做消费记录很难想象,但是账簿却是实实在在的记录,对比之下,“出入账簿”更贴近读者的生活。

見一極精美之房,男女出入極多,入其内甚寛闊,除窗牗玻璃外,卽房顶上,亦有玻璃,光照屋内甚明。屋内地下,有養鱼池一方,池中有抽水激筩,激水上流一二丈高,四周有雅座,可以玩赏,此卽國家设局賣貨之所也。[5]

现代汉语中“fountain”的意思为“喷泉,喷水池”。19世纪时中国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国民很少能接触到外国的新鲜事物。在翻译新事物时,用类似的事物来替代可以减少文化碰撞。李提摩太在翻译时,将“fountain”译成“养鱼池”,两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充满水的半封闭空间。二者的词义还是存在区别的,因为“养鱼池”主要意思是一个养鱼的池子,而“fountain”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能喷出水柱的装置。译者也意识到这种类比某种程度上的不足之处,于是增译“池中有抽水激筩,激水上流一二丈高”,进一步说明喷泉为何物。在使原文易懂的同时,也让读者不至于误读了原词的意思。另外,原文中的“chairs and sofas”被译为“雅座”,缘于当时中国还没有“沙发”一说。对比之下,虽然译者只用了一个词,却将原词义表达得更好,“雅座”强调了座位的舒适性,与原文中购物场所的精美程度相映衬。相较于“椅子与沙发”的说法,“雅座”更具有意韵。

结 论

《百年一觉》是李提摩太在华的早期译著,也是19世纪在华传教士译著的典型代表。译者虽然是出于传教的目的对原本进行了非文学化的处理,却因对读者群文化的充分考量使得译文流行开来。在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时,译者在词汇方面的翻译手法值得借鉴,在特定条件下,译者可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灵活的翻译。这为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定启示。通过对原本和译本词汇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教士翻译的特点,从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1]何绍斌.从《百年一觉》看晚清传教士的文学译介活动[J].北京:中国比较文学,2008(4).

[2]刘树森.李提摩太与《回头看纪略》——中译美国小说的起源[J].美国研究,1999(1).

[3]柯平.对比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

[4]Edward Bellamy.Looking Backward,2000-1887[M].New York:Signet Classics,2009.

[5]爱德华·贝拉米.百年一觉[M].李提摩太,译.上海:上海广学会,1894.

猜你喜欢
原文中传教士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早期传教士作品中的新词创制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