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强
(华东师范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241)
杨葆光(1830-1912),字古酝,号苏庵,又号红豆词人,江苏娄县(今松江)人。以诗闻名,兼治书画。书法有晋唐风神,风格遒上。曾做过豫园书画善会会长。一生足迹大半于浙中,尝官龙游、新昌知县。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状元,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可谓位高势重。
杨葆光前期生活在清咸丰年间,此时社会动乱,江浙之地是太平军活动的主要场所,他曾跟随孙观在安徽从军,参与幕府,生活困窘。孙观(?-1889),字国宾,号省斋,安徽舒城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曾任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孙观对杨葆光有知遇之恩,孙在北京做直隶布政使时,曾邀杨葆光参与纂修《畿辅通志》。
杨葆光一生主要生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也集中在这一时期。他真正的从政时间并不太长,一直是下层僚属,但他不以为意,主要是以文人的面目出现的。作为文人,他诗思敏捷,出口成章,诗词歌赋,一气呵成,且动辄十数首,仍意犹未尽。他交游广泛,与李鸿章、翁同龢、潘祖荫、俞樾、盛宣怀等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有交往,甚至过从甚密,并曾得到过他们的褒扬,这些史事,杨葆光的日记及诗文著述中都有反映。
杨葆光与翁同龢的交往,主要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光绪三年,一个是光绪十四至十五年,并且都有诗文传世。这段历史之所以能够得到再现,主要得益于两人的日记。翁同龢的日记即《翁文恭公日记》,早已为大家所熟知。杨葆光的日记即《订顽日程》,却是近年才被发现。《订顽日程》近二百万字,单是字数,就够惊人的了,加之对社会人情的丰富记载,足以与清末四大日记相颉颃了。该稿现藏松江博物馆,笔者参与整理一年有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面世。
杨葆光与翁同龢的初次相识是非常偶然的,时间在光绪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此前杨葆光在设在天津的浙江海运总局做事,五月二十六日,总局撤销,他失业南下。南下之前,他先是去北京拜会了数位好友,然后专程去保定拜谒恩师孙观。辞别后,就于七月二十日上午八点乘海晏轮船出发了。
碰巧的是,翁同龢乞假回常熟修墓,乘坐的也是海晏轮。乞假一事是这样记载的:“召见于养心殿西暖阁,首问功课,具陈近来不能着力,谕令仍从严,委任奖励之词,不敢悉记。次及各省水旱,因力言吴中风灾,并陈回籍修墓,欲乞假而未敢也。垂谕肫挚,并以五十日为期,叩头而出。”[1]于是,两位地位悬殊的文人就在轮船上相遇了。
二十一日,轮船行至烟台,杨葆光才知翁同龢也在船上。至于杨是怎么知道翁在船的,《订顽日程》未明确交代,应该是通过凌蓉生知道的吧。朱叔彝和凌蓉生是亲戚,二人又同杨葆光交往数年,颇为熟悉,船上杨葆光又与凌蓉生住同一舱房。朱叔彝是送翁同龢回老家的。因此,杨葆光自然就知道翁也在船上了。朱其懿(1846-1910),字叔彝,一作淑彝,清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肄业国子监后,佐其兄朱其昂创办轮船招商局,后知沅州府。朱叔彝在前几天与杨葆光也有过来往,本月十八日,杨发行李至海晏轮,还赠送画扇给朱,交往中朱应该就已知道杨葆光是要坐该船的。
这天天气不太好,风雨大作。杨葆光记曰“阴,大风雨。”翁同龢记曰“阴,大风如虎。”杨葆光在日记中写道:“醇亲王传两宫懿旨:沿途谨慎,不可冒险。故停舟未发,兼晤其从孙弢甫。”[2]这件事应该是翁同龢告诉杨葆光的,否则他无由得知。翁在十六日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醇邸来函传懿旨:翁同龢现请假,闻系由海道回籍,风涛无定,殊不放心,著传知该侍郎务十分稳慎,不可求速涉险,如回京由陆路缓行亦可,无庸拘定限期,钦此。”此时翁同龢正是光绪帝师,官刑部右侍郎,两宫优容有加,难怪他“跪读之下,感激涕零”[3]了。果然天气恶劣,“乃与朱叔彝太守、李沧桥谋,候风定再行,格于轮船规条,乃作书致李相,使此间局总不能驳我。局总陈雨亭。沧桥乘小舟舞浪而去,还报如约。”[4]李相指李鸿章,轮船招商局由其创办,出发前翁同龢就给他写过信,应该是打过招呼了。轮船停航靠岸,为两位诗人游山唱和提供了条件。
二十二日,天气晴朗。杨葆光投诗翁同龢,并与之同游芝罘山。“叔彝邀同翁侍郎登烟台蓬莱阁。”[5]“同舟杨古酝葆光,松江诸生,席小米表弟,名士也,投诗相问讯。遂偕古酝、叔彝泛小舟登之罘即烟台。”[6]在朝中享有威望的翁同龢称其为“名士”,可见杨葆光已非同凡响了。其所投之诗为:
经筵硕望重瀛洲,归省时逢海国秋。
渤海鱼龙应跼步,江乡鸥鹭偶同舟。
两宫远念醇儒瘁,万里深廑破浪游。
(侍郎临行奉两宫皇太后毋轻涉险之谕)
转瞬琴川钓游地,邱园无恙拜松楸。[7]
诗中以鸥鹭自比,表达了自己的景仰之情。
翁同龢次韵答之曰:
平生意气傲沧州,来看东南万里秋。
温诏许持山国节,壮怀自试海天舟。
早谙世路风波险,喜与诗人汗漫游。
自叹迂疏老无用,此身端合守松楸。[8]
豪迈中寓有自谦,道出了同游的欢欣。
杨葆光再作叠韵:
芒鞋一径踏沙洲,正值空山白露秋。
来访臣斯金石刻,好追博望斗牛舟。
高台雄杰牵遐想,巨笔苍茫纪胜游。
挥手五云楼阁里,海风瑟瑟起梧楸。[9]
一面怀古,一面写实,诗风豪放而飘逸。
翁同龢续和之曰:
方丈蓬莱渺十洲,此台犹占古时秋。
谁开勃碣三门险,竟泊瀛环万国舟。
天意已无填海力,我侪且作访碑游。
仙人已去神鱼隐,闲煞空山老桧楸。[10]
诗中蕴含着对时局的担忧与无奈,格调趋向低沉。
杨古酝一发而不可收,三和曰:
好句传来白鹭洲,伤时寄慨古今秋。
艰难方缔中兴业,将相能扶共济舟。
默揽岩疆知大略,岂徒归计讬清游。
旁观莫作闲棋看,手抚双枰侧局楸。[11]
勉慰中寄寓着殷切期望,格调顿挫而不消沉。
一唱三和,可见其才情横溢。这三首诗,就是杨葆光在日记中所说的《与翁侍郎同舟》《叠韵答侍郎》《再叠韵酬侍郎登之罘和章》,还保留在他的《苏盦诗录》中。对于翁同龢的和诗,他赞叹道:“翁侍郎和诗二,辞旨既美,笔复敏速。”[12]对于翁同龢,他是这样介绍的:“号叔平,常熟人。以翰林起家,阶极品,师傅两朝。光绪丁丑同舟南下时官侍郎。诗、字超绝。”[13]看来杨葆光还是很服膺翁同龢的。
二十三日,翁同龢“与叔彝、古酝、蓉生剧谈,入夜风定得眠。”[14]文人相见,吟啸谈谑,妙趣横生之状可以想见。所谈内容《订顽日程》没有提及。
二十四日,抵沪分手。
杨、翁二人再次相见,已是十一年之后了。
光绪十四年十一月至光绪十五年六月,杨葆光在京师期间,和翁同龢往来十余次,互相拜访,互送字画扇,显然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些情况《订顽日程》中都有记载,《翁文恭公日记》中也间有陈述,此处不再赘述。
杨葆光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光绪帝派人祝贺翁同龢寿辰的盛况:“贺翁寿,时恭逢皇上赐寿。翁率侄孙辈跪迎于大门外,迎至中堂,将福寿字、扁对钉齐,陈藏佛、文绮等于几,焚香,行三跪九叩礼,肃谢而退。”[15]翁同龢则记曰:“巳正,天使至德庆,上驷院卿,黄亭亦来。跪迎大门外,子姓随跪,随入。安挂扁对毕,使者西向授如意。跪受,陈于案,起,并行三跪九叩礼。让天使茶,随让酒,甫举杯即起,跪送大门外,副使二人、堂主事四人等已先去矣。客来极夥,不能悉记,薄暮始毕,余亦汗流浃背。”[16]杨与翁所记当日情景并无二致。
杨葆光离京回浙前,翁同龢设饯送行。“晚邀杨古酝葆光饭,吴次潇作陪,费屺怀后至,谈至亥初。古酝丁丑同轮南下,有倡酬之作。今以浙江知县来引见,住半年矣。次潇明日行矣。”[17]杨葆光也有记载:“叔平、春榆、凤石、鲍毓俊来。叔平招同吴次潇、费屺怀念慈晚酌,弢甫侍。”[18]当日,杨葆光写了一首词赠送给翁同龢。
六月初七,翁同龢又赠送字扇。初十,杨葆光便踏上归程了。轮船途经烟台時,杨葆光许是又想起了当年情景,作了《和叔平尚书》词,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一个沉迹下僚,一个位居台阁,杨葆光与翁同龢两位地位悬殊的文人在时光的长河中演绎了一段交往历史。通过对这一史实的追溯,我们发现,对同一事件的记述,事件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订顽日程》与《翁文恭公日记》是完全相同的,可见这两部著作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两部日记起讫皆数十年,所记皆亲见亲闻之事,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为后人了解并研究清代晚期社会历史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材料。
[1]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丁丑七月初二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2]杨葆光.订顽日程:光绪三年七月二十一日[O].清稿本.松江博物馆藏.
[3]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丁丑七月十六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4]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丁丑七月廿一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5]杨葆光.订顽日程:光绪三年七月二十二日[O].清稿本.松江博物馆藏.
[6]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丁丑七月廿二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7]杨葆光.苏盦诗录:卷五·七月南下与翁叔平侍郎同龢同舟纪事[O].清光绪九年刊本.
[8]翁同龢.瓶庐诗稿:卷三·海舶南行遇杨古酝秀才以诗见投次韵答之杨名葆光松江人[O].民国八年邵松年等刻本.
[9]杨葆光.苏盦诗录:卷五·偕叔平侍郎登之罘岛见和前诗叠韵再呈[O].清光绪九年刊本.
[10]翁同龢.瓶庐诗稿:卷三·大风小泊偕古酝叔彝陟之罘之巅[O].民国八年邵松年等刻本.
[11]杨葆光.苏盦诗录:卷五·侍郎和诗再叠前韵[O].清光绪九年刊本.
[12]杨葆光.订顽日程:光绪三年七月二十二日[O].清稿本.松江博物馆藏.
[13]杨葆光.订顽日程:戚友姓编[O].清稿本.松江博物馆藏.
[14]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丁丑七月廿三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15]杨葆光.订顽日程: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七日[O].清稿本.松江博物馆藏.
[16]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己丑四月廿七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17]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己丑六月初六日[O].上海:涵芬楼,民国十四年影印本.
[18]杨葆光.订顽日程:光绪十五年六月初六[O].清稿本.松江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