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经解诸序编年考略

2014-04-07 15:19赵秀亭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赵秀亭

十八卷《通志堂集》,经解序占了三卷,分量不轻。三十多年来,纳兰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经解序的专题研究论文却少见。经学已远离时代,序文谈经说理的内容当然毋庸深究,但纳兰性德生平行事及思想的某些重要侧面,则非经解序难得考知。研究经解诸序的意义,主要在纳兰性德,不在经学。

清初理学为显学,性德辑刻以宋明理学为核心内容的《通志堂经解》,是一件影响广泛的大事,关涉清廷思想统治政策及清初满汉主流学术界文化融合的大局。性德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承担了哪些具体工作,与汉族学界有过怎样的合作,都是纳兰研究不能忽视的问题。清人关于经解编撰的记载往往龃龉矛盾或语焉不详,也须尽可能察得其真。而经解序文蕴含的信息,至少可使这些问题得到部分的解决。笔者早年撰《纳兰性德著作考》一文,曾对经解序做过初步考查,今天看来,多有粗疏讹误,因再以此文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由拙作《纳兰性德年谱》(稿)康熙十五、十六两年的相关内容摘编而成,排序仍照年谱,所以文题中有“编年”二字。

署纳兰性德名的经解序文见载 《通志堂集》和《通志堂经解》,《通志堂集》编在卷十至十二,《通志堂经解》散置于各经解之前(少数“跋”在后)。

《通志堂集》(康熙徐刻本)收经解序65篇;《通志堂经解》(同治广东重刻本,广陵书社2007影印)录性德序亦65篇。独见于《通志堂集》者2篇:雪山王氏诗总闻序,龙学孙公春秋经解序。独见于《通志堂经解》者2篇:格庵赵氏四书纂疏序,吕氏春秋集解序。二书合计,性德经解序文共67篇。

《通志堂经解》所录性德序,每序末尾均有署名署时,名作“成德”,不用“性德”;署时除《经解总序》一篇为康熙十二年外,其余俱在康熙十五、十六两年。《通志堂集》诸序无署名署时。

《经解总序》署时早于其他诸篇,且有明显不可信处,故先拈出单独予以考论,不列入编年。

通志堂经解总序《通志堂经解》刻于全书卷首,题作“原序”。序尾署“康熙十二年夏五月,赐进士出身纳兰成德谨序”。

案:性德康熙十二年春应会试中式,因病未与殿试,尚无进士甲科名次,须至康熙十五年补殿试,才可获得名次,且有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三种可能。康熙十二年五月,性德不会预知三年后获中二甲“赐进士出身”。

又,《总序》称:“余向属友人秦对岩、朱竹垞购诸藏书之家,间有所得。”但朱彝尊《成德祭文》记:“曩岁癸丑,我客潞河。君年最少,登进士科。伐木求友,心期切磋。投我素书,懿好实多。改岁月正,访君于第。”竹垞康熙十二年癸丑会试后方与性德初通信,改岁康熙十三年才识面。又秦松龄、严绳孙《成德祭文》:“松龄客楚,惠问良厚。谓严君言,子才可取。虽未识面,与子为友。”秦松龄康熙十四年客楚,始与性德通书问。据此,《总序》所谓“余向属秦、朱购书”云云,全为子虚。

性德既捐资刻书,理当撰序。上述矛盾的产生,因无确据,不宜妄作猜测。但《通志堂经解》系边搜集底本边付刻,鸠工之初无从预计刻书数量。而序中云“钞得一百四十种”,知序定稿必在《通志堂经解》大致刻竣时,即康熙二十八、九年,其时性德物故久矣。

《通志堂集》录《经解总序》于卷十。

盛昱《八旗文经》卷十一收此序。

康熙十五年

《通志堂经解》65序,署时康熙十五年者34篇,分述于下。

一、署时于二月者4篇

(一)吴氏易图说序

署“康熙丙辰二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易图说》三卷,宋吴仁杰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十六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

(二)石涧俞氏大易集说序

署“康熙丙辰二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俞氏易集说》十三卷,元俞琰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三十一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一。

朱彝尊《经义考》卷四十“俞氏琰周易集说”目下全文收录性德序,署名“纳兰成德”。

案:朱彝尊《经义考》既记作性德序,似再无疑问。但检朱氏《曝书亭集》卷三四《周易集说序》一文,发现性德序前半全同朱文,惟结尾 “至其集众说之善”以下百馀字为朱文所无。可见,朱彝尊的记载大有蹊跷。朱氏刻《曝书亭集》、《经义考》于性德身后,却将序一归于成德,一收为己作,如此参差,实为怪事。或许可以“性德初稿、朱某改定”作解,亦嫌无确证。

(三)书张文潜诗说后

署“康熙丙辰二月纳兰成德容若跋”。

《诗说》一卷,宋张耒撰。列《通志堂经解》第六十八种。

《通志堂集》录在卷十二。

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四“张氏耒诗说”目下录此文(有所节略),无标题,仅谓“成德曰”。

翁方纲 《经义考补正》卷四论性德跋:“土宇版章”,“版”当作“昄”。但《通志堂集》此跋正作“土宇昄章”,不误。经查对,《通志堂经解》和《经义考》录性德序错字要比《通志堂集》多。

(四)吕氏春秋集解序

署“康熙丙辰二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吕祖谦撰,实为吕本中撰。列《通志堂经解》第八十六种。

《通志堂集》未收此序。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二《吕氏春秋集解跋》一文,系朱氏亲笔书示嘉禾徐亭者,文与性德序略同。

《经义考》卷一八四“吕氏本中春秋集解”目下有朱彝尊“按语”一段,亦即此序,惟语序稍变。

案:此序作者当为朱彝尊。此序及《经义考》于吕书作者尚存犹疑,朱氏晚年刻《曝书亭集》跋则已断作吕本中,反映朱氏前后认识之变化。为便研究,兹据《通志堂经解》将此序全文移录如下。

吕氏春秋集解序

春秋集解三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云东莱先生所著也,长沙陈邕和父为之序。按成公年谱,凡有著述必书,独是编不书。宋史本传公所著有易、书、诗而无春秋,惟艺文志于春秋集解三十卷直书成公姓名。考吴兴陈氏书录解题有春秋集解十二卷,云是吕本中撰,且撮其大旨,谓自三传而下集诸儒之说,不过陆氏、两孙氏、两刘氏、苏氏、程氏、计氏、胡氏数家而已,其所择颇精,却无自己议论。合之是编,诚然。盖吕氏自右丞、好问徙金华,成公述家传,称为东莱公;而本中为右丞子,学山谷为诗,作江西宗派图,学者称为东莱先生,以之名集。然则吕氏三世皆以东莱先生为目,成公特最著者尔。朱子尝曰:吕居仁春秋亦甚明白,正如某诗传相似。窃疑是编为居仁所著,第卷帙多寡不合,或居仁草创而成公增益者欤。序其端,用质淹通博洽之君子。倘获善本有陈和父序者,予之疑庶可以释矣。康熙丙辰二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二、署时于三月者1篇

书成氏毛诗指说后

署“康熙丙辰三月纳兰成德容若跋”。

《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玙撰。《通志堂经解》列第六十五种。

《通志堂集》录序在卷十二。

三、署时四月者1篇

毛诗名物解序

署“康熙丙辰孟夏纳兰成德容若序”。

《毛诗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通志堂经解》列第六十六种。

《通志堂集》收在卷十一。

案:《经义考》卷一百五“毛诗名物解”目下引陆元辅数语,与成德序内容无关。

四、署时五月者5篇

(一)子夏易传序

署“康熙丙辰仲夏纳兰成德容若序”。

《子夏易传》十一卷,托名卜商子夏撰。《通志堂经解》列第一种。

《通志堂集》录在卷十。

(二)水村易镜序

署“康熙丙辰夏五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水村易镜》一卷,宋林光世撰。《通志堂经解》编为第二十四种。

《通志堂集》收于卷十。

(三)题读易私言

署“康熙丙辰夏五月纳兰成德容若识”。

《读易私言》一卷,元许衡撰。《通志堂经解》编为第三十种。

《通志堂集》收此文于卷十一。

案:此文为“题识”,故文末以“识”呼应。

(四)永嘉蔡氏论语集说序

署“康熙丙辰夏五纳兰成德容若序”。

《论语集说》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五作十卷。《经义考》卷二百十九作二十卷,误),宋蔡节撰。《通志堂经解》列一百二十六种。

《通志堂集》收于卷十二。

(五)建安蔡氏孟子集疏序

署“康熙丙辰夏五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一百二十八种。

《通志堂集》录在卷十二。

五、署时阳月(十月)者4篇

(一)丙子学易编节本序

署“康熙丙辰阳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丙子学易编节本》一卷,宋李心传原撰,元俞琰节编。《通志堂经解》刻为第二十一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

案:序云:“《丙子学易编》,宋陵阳李心传微之著,本十五卷。此仅一卷,盖元俞琰石涧节本也。”序题称“节本”以此。

又:《经义考》卷三十三“李氏心传丙子学易编”目下有朱氏按语云:“李氏《学易编》,今惟俞石涧节本仅存,特十之一尔。钞自颍州刘考功公勇家。”据知《丙子学易编》惟一卷之节本存世;《通志堂经解》即用朱氏钞本为底本。疑此序乃出朱氏手。

(二)文公易说序

署“康熙丙辰阳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宋朱熹原撰,朱鉴辑。《通志堂经解》收为第二十五种。

《通志堂集》录序于卷十。

案:朱氏《经义考》卷三一“朱文公易说”目下未录性德序,惟录有徐乾学数语云:“《文公易说》,公适(嫡?)孙子明守富川时所辑,淳祐中锓版。盖取门人记录问答之语会粹而成,多与《本义》、《启蒙》相发明,大有功于学者。嗣后董正叔、胡庭芳、董季真各有采辑,是为之权舆也。”

(三)书集传或问序

署“康熙丙辰阳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尚书集传或问》二卷,宋陈大猷撰。《通志堂经解》第五十种。

《通志堂集》录在卷十一。

案:《经义考》卷八三“尚书集传或问”目下录“张云章曰:‘大猷东阳人,登绍兴二年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宋史无传,艺文志亦不载此书,然颇盛行于宋季。今集传不可得见,而或问犹存,考其所作之旨,亦犹紫阳四书集注之外,别为或问一书也。又同时有都昌陈大猷,号东斋,饶双峰弟子,著书传会通,仕为黄州军州判官,乃陈澔之父,与东阳陈氏实为两人,学者勿混而一也。’”语即成德序之节略,字句次序稍变,原本一文。又考张云章,字汉瞻,号朴村,嘉定人,经学名家,与陆元辅、陆垅其、朱彝尊等交深。应徐乾学邀,至传是楼校勘经解多年,其《朴村文集》多有与徐、朱商榷《经解》编撰事务的记载。朱彝尊既以此序属朴村而不归性德,当可信。但朴村康熙二十年之后始参与经解事,序不应作于丙辰。这一矛盾,惟以序署时不实,方可获解。徐氏《通志堂经解》大多集中刻印于其乙丑任内阁学士之后至康熙三十年间,时性德已故,代撰诸序或假捏署时,俱由传是楼门下客遵徐氏意而为。倘此解不误,则诸序署名署时方面的矛盾,即可释然。

(四)春秋皇纲论序

署“康熙丙辰阳月纳兰成德容若序”。

《春秋皇纲论》五卷,宋王晰撰。《通志堂经解》列第七十五种。

《通志堂集》见卷十二。

案:此序乃用王应麟《玉海》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两段话牵合而成,作序人无所增益。参见《经义考》卷一七九。

六、不署月份者19篇

(一)朱氏汉上易传并易图丛说序

署“康熙丙辰纳兰成德容若序”。

《汉上易传》十一卷、《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宋朱震撰。《通志堂经解》列第六、七、八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

案:康熙二十六年徐乾学疏:“伏见皇上圣性高明,圣学渊邃,谨将家藏善本有关六经、诸史者共十二种恭进”,其所进书中即有“宋朱震汉上易传并图说十五卷”。《通志堂经解》刻此书即用徐氏家藏作底本。另,徐氏康熙二十六年之前是否曾携此书入京,未悉。若未入京,则性德无从得见此书。

又:此序论宋南渡君臣之病,意慨颇深。徐氏收于《通志堂集》,朱氏《经义考》却畏忌不收,颇可议。

(二)赵氏复斋易说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复斋易说》六卷,宋赵彦肃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十二种。

《通志堂集》见卷十。

案:关于《复斋易说》,序谓“朱子寓书嘉其用意精密”,但《经义考》卷二八引朱熹原话为“赵子钦《易说》为说太精,取义太密,或伤简易之趣”,似非“嘉其用意”。

(三)周易玩辞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十八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

案: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周易玩辞》十六卷,宋刻本。按是书今惟有通志堂刻本。通志堂本翻大德本,大德本当即从此本出。余持校通志堂本数叶,见其差误甚多,益知此本之善。”

又:成德序云:“元大德中淮西廉访佥事干玉伦徒尝刻于齐安,而马贵与、虞伯生为之序。数百年来传本渐稀。近得善本于吾师东海先生,因重校而梓之。”这段话极重要。称徐健庵“吾师东海先生”,惟合性德口吻,以《周易玩辞》的校勘、作序者归为性德,似无误。徐氏底本即大德本,可证王重民之说。王氏谓通志堂本“差误甚多”,则说明性德校勘水平不高。但此序议论精深渊雅,校勘则多差误,两不相匹,仍令人生疑。《经义考》对此序不置一言,亦难解。

(四)东谷郑先生易翼传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东谷郑先生易翼传》二卷,宋郑汝谐撰。《通志堂经解》列第十九种。

《通志堂集》收在卷十。

(五)三易备遗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昇撰。《通志堂经解》刻于第二十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在卷十。

(六)赵氏易叙丛书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通志堂集》录序于卷十。

案: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四《周易辑闻序》,与此序无雷同处。

(七)董氏周易程朱氏说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周易程朱氏说》,一名《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宋董楷撰。《通志堂经解》列第二十八种。

《通志堂集》录于卷十一。

案:《经义考》卷三七“董氏楷周易传义附录”目下朱彝尊“按语”,即为此序文字。序当为朱氏所撰。张云章《朴村文集》卷三《与朱检讨竹垞书》:“每见通志堂近刻经解弁首之文,词简而义赅;表彰先儒其出处为人之大概与著书之微旨,本末具举。每读之窃叹,以为非我朱先生不能,未知信否。恐海内亦别无此巨手也。”具名成德之经解诸序,由朱氏捉刀者,原不在少。

(八)新昌黄氏尚书说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尚书说》七卷,宋黄度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四十六种。

《通志堂集》编此序于卷十一。

(九)时氏增修东莱书说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前十三卷吕祖谦撰,后二十二卷时澜辑。《通志堂经解》刻为第四十八种。

《通志堂集》编序于卷十一。

案: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四《东莱吕氏书说序》一文与此序内容相关,但行文议论不相似。

(十)杏溪傅氏禹贡集解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禹贡集解》二卷,宋傅寅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五十一种。

《通志堂集》编在卷十一。

《八旗文经》卷十一收此序。

案:《经义考》卷九四此书目下有乔行简、吕祖俭、叶适、黄瑨等人文,内容皆与此序不同。性德序多论治水、缺页两事,诸文均未及。《八旗文经》选此序,或赏其手眼独到欤。

(十一)朱孟章诗疑问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诗经疑问》七卷,元朱倬撰;附编《诗辨说》一卷,宋赵德撰。《通志堂经解》列第七十二种。

《通志堂集》卷十一录此序。

案:《经义考》卷一百十一“朱氏倬诗疑问”目下全文录成德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该书提要亦称“国朝纳喇性德作是书序”。

(十二)孙泰山春秋尊王发微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復撰。《通志堂经解》在第七十四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二。

案:《经义考》卷一七九此书目下引述甚多,然未录成德序。据张云章自言,《通志堂经解》中《春秋》类经解多由彼校勘,并举《春秋尊王发微》为其所校之一种(见《朴村文集》卷二三《与陆翼王先生书》、《上徐大司寇书》),此序或亦朴村之作。

(十三)刘公是春秋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刘公是春秋》,包括《春秋刘氏传》十五卷、《春秋权衡》十七卷、《春秋意林》二卷,宋刘敞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七十六种。

《通志堂集》编在卷十二。

案:《通志堂经解》之《春秋权衡》卷首,还刊有朱彝尊一序,署“康熙甲寅(按为十三年)十月后学秀水朱彝尊序”。《经解》诸序除性德外,用时人序文惟朱氏一篇。朱氏序与成德序无任何雷同。

又:《曝书亭集》卷三四又有甲寅作 《春秋意林序》,云刘公是三书俱为其早年钞得。因知《通志堂经解》所刻《刘公是春秋》即用朱氏书为底本。

另,将性德序与《四库全书总目》“刘敞春秋传提要”比较,性德序非不高明。但《经义考》卷一百八十是书目下不收性德序。朱氏或以其作者另有人欤。

(十四)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春秋本例》,一名《西畴居士春秋本例》,二十卷,宋崔子方撰。《通志堂经解》刻为第八十二种。

《通志堂集》录于卷十二。

案:朱彝尊亦有《崔氏春秋本例序》一篇(见《曝书亭集》卷三四),内容与此序全同,惟语句次序略作更动。序当为朱氏之作。

又,《经义考》卷一八三称《本例》“今本十卷”。

(十五)春秋经传类对赋题辞

署名署时同前序。

《春秋经传类对赋》一卷,宋徐晋卿撰。《通志堂经解》收为第九十六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二。

案:经解诸序中,此文独称“题辞”,亦别具一格。《经义考》一百八十该书目下未录此《题辞》,但录有徐晋卿自序及朱彝尊按语,《题辞》大略不出徐、朱二文。

又,徐晋卿《类对赋》实非经解书,徐乾学或以其稀见而收于《经解》。

(十六)程积斋春秋序

署名署时同前序。

《春秋本义》三十卷,《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列《通志堂经解》第九十八、九十九种。成德序刻在《或问》之后。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二。

案:所谓“程积斋春秋”,共三种;另有《春秋三传辨疑》一种《通志堂经解》未收。成德序云:“余所见则《本义》、《或问》而已,《辨疑》缺佚不完。今刻二书,而《辨疑》姑俟焉。”《经解》未收《辨疑》以此。《经义考》卷一九五“程氏端学春秋”目下无成德序,且谓《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存”,不云“缺佚”。《经义考》刊于康熙三十八年左右,朱氏得见《辨疑》,或在《通志堂经解》刻竣之后。《经义考》又录黄虞稷语云:“端学慨《春秋》一经未有归一之说,遍索前代说《春秋》凡百三十家,折衷同异,湛思二十余年,作《本义》以发圣人之经旨;复作《辨疑》以订三传之疑似;作《或问》以较诸儒之异同。又《纲领》一卷,所以著作之意也。”拿这段话与序文比照,知序原必出黄文。

又:张朴村《与陆翼王先生书》云程积斋春秋“惟《本义》为最佳。尽卷所差不过四五字,……今皆考正。”则知朴村曾任程氏春秋校勘之职。

(十七)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序

署“康熙丙辰纳兰成德序”(无“容若”二字)。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元俞皋撰。《通志堂经解》列第一百五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二。

(十八)河南聂氏三礼图序

署“康熙丙辰纳兰成德序”。

《三礼图集注》,亦称《新定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撰。《通志堂经解》收在第一百八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二。

盛昱《八旗文经》载此序于卷十一。

案:《经义考》卷一六三该书目下罗列材料甚丰,而不及成德序。朱氏《曝书亭集》卷三四亦有聂书序,序中自“当周显德中”至“则非出于臆度也”,与成德序“周世宗厘正典礼”至“而非出于臆说”,内容文字极为雷同,已占全文七八,序应为朱氏之作。

(十九)东岩周礼订义序

署“康熙丙辰纳兰成德容若序”。

《东岩周礼订义》八十卷,宋王与之撰。《通志堂经解》收列第一百九种。

《通志堂集》录此序于卷十二。

朱彝尊《经义考》卷一二四“王氏与之周礼订义”目下全文录成德序。

案:翁方纲《经义考补正》卷五“周礼订义”条指出成德序错字:“若颖滨苏氏,‘颖’当作‘颍’;信为周公成太平之迹,‘成’ 当作 ‘致’; 陆陲,‘陲’ 当作‘倕’。 ”检《通志堂集》此序,“颍”、“致”俱无误,惟“倕”误作“陲”。此为《通志堂集》较《经义考》错字少之又一证。

以上据《通志堂经解》署名署时,逐一考论了康熙十五年经解序34篇。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列出性德康熙十五年之经解序共27篇,漏列以下7篇:《吴氏易图说序》,《石涧俞氏大易集说序》,《书成氏毛诗指说序》,《题读易私言序》,《赵氏易叙丛书序》,《刘公是春秋序》,《东岩周礼订义序》。

(全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