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常熟 21550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
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 常熟 215500)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推进转型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理念引领,需要对转型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回答。新建本科院校从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建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形态”塑造,再到“新型大学”的“新特质”形成,“应用型”始终是其核心要义和内在特质,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是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根本指向是培养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
教育部2013年2月启动31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的“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2013年6月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4年4月25日至26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专题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并发布《驻马店共识》。以近年教育部推进转型发展为时间节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新建本科院校院校自主自为的研究与探索阶段,主要是指2013年之前一些以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和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为主的研究,有学者对2010-2012年在CSSCI期刊发表新建本科院校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认为:较有影响的院校(研究机构)有常熟理工学院、池州学院、哈尔滨学院、浙江树人学院等,顾永安发表文章数量位居第一,与朱中华、陈新民、柳友荣等研究者(作者)在相关领域处于核心地位[1]。此间,出版的相关专著有顾永安等著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王玉丰著的《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李泽彧等著的《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视角》,等等。二是教育部主导研究与新建本科院校自觉研究与探索阶段,在2013年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之后,主要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形式作为成果展现出来。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孟庆国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孙诚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马陆亭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刘振天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陈小虎和杨祥的《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以及《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李剑平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动了谁的奶酪》等多篇系列报道,等等。
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涉及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包括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宏观层面的问题,如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转型发展与办学定位、战略选择、路径选择、发展模式、重要关系处理,等等;对于转型发展中观层面的问题,如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转型发展与校内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与学科专业建设、转型发展与队伍建设,等等;对于转型发展微观层面的问题,如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建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领导、不少教师和学生或者对转型发展存在着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或者纠结并迷惘于应用技术大学、应用科技大学、技术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教育、本科层次高职等等概念纷争,甚至有一些媒体存在“转型就是降格为高职高专和职业学校”的误传歪解,等等。因此,在充分认识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充分肯定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势所必然的情况下,基于同仁研究和笔者系列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还需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再做梳理与澄清。
新建本科院校究竟要转什么型?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转型”这一概念通常用来涵盖结构与形态方面的变化[2]。“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是从一种平衡态到另一种平衡态的过渡。“转型发展”是指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转型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存在两种转型:一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二是在学校发展方向或类型上,面临着从原有传统办学形态(研究型、学术型)向新的办学形态(应用型)的转型。这两个方面的转型,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不了前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不能合理地称自己为“本科”院校;不进行后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会偏离社会需求这个自己所赖以产生的坚实基地,并极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两个方面的转型,涉及到新建本科院校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不同维度,需要新建本科院校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变化,在办学层次跃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3]。
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功能、办学形态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也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主要会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与目标相对应的培养过程、质量保障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办学功能的转型、组织结构的转型、资源配置的转型(包括师资、各类科研用房、图书设备、实验设备、体育场馆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型)[4]。
从“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型发展的根本指向或院校发展的最终诉求出发,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推动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要素转型,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观念、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考核评价、考试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转型与改革。其实,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就是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从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建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形态”塑造,再到“新型大学”的“新特质”形成,在此发展演进中,“应用型”始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要义和内在特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最终就是要落实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正确认识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内在特质及其价值所在,有助于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转型发展问题,引领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大众化引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触动了高等教育质变的扳机,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地方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新建本科院校是“顺势而生”,转型发展更是“势所必然”!其次,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破解中国高校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和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第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始终是同学校的事业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的,是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不是游离或割裂于学校发展的,转型发展本身就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外部环境和未来挑战的自觉选择,也是摆脱现实困境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出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和学校发展利益的诱使等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外力综合作用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需要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与必然结果。
转型发展的目标趋向实际上是回答转向何处?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从升格之初,就已经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之路——无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是否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首先是关注“新建期”如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问题,其次是关注如何落实“地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问题,最后,这些问题都归结到“建设怎样的本科院校”的问题上来。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和新建本科院校普遍认可的目标趋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说是,通过转型,确定并坚持“应用型”的办学类型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定位。如果是已经明确应用型定位为主的院校,关键是一要“定型”,坚定转型目标定位;二要“建型”,建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体系。如果是还没有明确应用型定位为主的院校,关键是要“转型”,即从传统的学术或研究型为主的办学形态转向应用型为主的办学形态,并要向应用型转向的同时尽快“塑型”,按照应用型大学的定位、使命、目标、标准和任务,塑造新型大学的新形象与新特质。在此,需要厘清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概念逻辑上,要厘清应用型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应用型大学是属概念、上位概念,应用技术大学是应用型大学的种概念、下位概念。应用型大学应包括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师范类大学、应用艺术类大学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一般不含师范、艺术、体育、法学等院校,而中国的应用型大学比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概念外延要宽,由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中国应用型大学涉及到更多的高等学校。从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身特性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理当成为转型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清华北大也办应用型不只是新建本科才可以办应用型的纷争,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2014年6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认为:转型既可以是新建本科院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较久的本科学校;既可以是部分高校里的绝大部分专业转型,也可以是部分高校中的一部分专业转型;如果独立学院申请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同样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型的高等学校。
其次,从分类体系上,要厘清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学术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目前还没有一个明晰的分类体系,笔者认同潘懋元教授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能型大学的院校分类,他认为:学术型大学是指全日制学术型高等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为学术型学位,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较为先进的科研理念作支撑。学术型大学侧重于实验性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学术型大学和技能型大学而言的,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指将自身类型定位于教学主导型,培养目标定位于直接面向市场、生产和社会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技能型大学是建立一批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技能型大学的任务主要是解决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的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于为某一生产岗位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作为以应用型大学为发展目标趋向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坚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使命与任务的前提下,必须做到:
第一,更加强调“技术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是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特性所在,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开展科研和学科建设,对此不容置疑。要开展以应用型为主的科研,将研究的实用取向置于学术/理论取向之前,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坚持科研与生产、教学相互融合,科研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相互融合。要高度重视开展“技术研究”,积极倡导“为用而研”,围绕地方生产、应用之急需而研究,不仅仅为研究成果本身(论文、专利等)而研究。
第二,更加重视社会服务。服务社会是高校的理念与职能,而实现的主要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在服务社会中缺一不可,其中“研”特别是技术应用与开发研究更是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如果新建本科院校没有或缺乏基于较强“研”的力量(主要是师资队伍、学科平台等)支撑,必将失去对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吸引力,地方漠视地方高校的存在,甚至舍近求远、另攀高枝就不足为奇了!当下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所倡导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工学结合”等理念与做法对于强调生产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合理性和可借鉴性。但是,这种更多适合于专科层次院校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做法,如果不能辩证认识,很容易使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产生忽视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错解,这不仅将对本科办学甚至专业硕士申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留用带来不利,更会对全面履行高校职能和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带来不利。
第三,更加重视“创业型反应”。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努力实现“创业型”转型,积极寻求和实现使管理制度、组织架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校精神理念等与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协调一致的内部变革,而不能坐等外部环境的改善[5]。同时,转型发展特别需要一种“反对平庸、追求卓越,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创新创业、争创一流,敢于超越、后来居上”的创业精神品格和创业文化氛围。
第四,兼顾“地方性与行业性”面向。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又必须有选择地与特定行业紧密结合,从而有较鲜明的行业色彩。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处理好“地方性和行业性”两者的关系。对两者关系的把握有四种情况:一是相对重视行业性而忽视地方性。一些原来有行业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长期服务于特定的行业发展,积累了相当的行业合作经验,却不懂得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无法将自身的行业服务优势转化为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二是“去行业化”和“奔综合化”。改变学校名称,去除原校名中如“石油”、“化工”、“林业”等行业色彩浓厚的字眼,而选取如“科技”、“理工”等名称;在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上进行实质性调整,拓展专业覆盖面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原有学科专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有优势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比例下降。三是“回归”行业,或称之为“复行业化”。如:河南城建学院其前身是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升格为平顶山工学院,2008年11月更名为河南城建学院。此类院校第二次更名都注意发挥传统和行业优势,由追求综合性转向注重行业特色;同时,相对弱化地方性,扩大服务区域,由面向所在地级市到面向全省。院校名称第二次更名更多蕴涵的是对“地方性”与“行业性”关系的理性把握以及对转型定位的再认识。四是部分院校“行业学院”的探索。一些原本没有行业背景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则在多方寻求行业支持,主动向相关行业靠拢。如:常熟理工学院积极探索校地互动发展之路,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行业学院”模式,学校与行业及其企业进行“实体合作”,依托相关二级学院,双方实现“6个共同”,即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职业训练平台,共同培育学生就业基地,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正如“做成一个人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激发社会活力是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根本指向实际是要回答转型发展最终目的或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新建本科院校对待转型发展可能会有较多的目的与动机,不可避免地要受外在诱惑或外力影响,比如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驱动和经费支持、政策倾斜、成为申报专业硕士的“捷径”等相关利益诱惑,但从长远来说,转型发展应当更多的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使然,是学校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然!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转型发展的根本指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契合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这类人才是根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进行培养的,他们相对于学术,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科学,更加突出技术;相对于深造,更加突出就业,这类人才培养特别强调从业能力和职业的适应性。
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型人才,也不是一般的技能型人才。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学校升本之后培养的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师’字号的人才,理论要适当加强,但是实践不能削弱,不能完全跑到另外一头去”[6]。夏建国教授从驾驭把握规律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视角,将人才作了“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划分,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其目标是为学术研究专家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应用型人才是应用规律的人才,其目标是为某一领域培养能设计、能操作、能研发、能革新、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型人才是操作规律的人才,其目标是为某一岗位培养能熟练操作,精湛技艺的技术能手。
如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指向?一是要在整体构建、顶层设计转型的同时,确立以“重视人文、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二是要遵循“群落状建设、选择性做强、结构性提高、交叉点生长”的基本原则,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加强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三是要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以合作教育为主要路径、以行业学院为主要抓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要构建高素质、应用型的师资队伍,构建相应的实践实验实训平台,构建多部门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以上举措,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着力推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人才培养相关要素的全面转型,进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以培养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还需要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两大热点。其一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出了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等五项重要任务[7]。卓越计划要求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校企联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其二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6月,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协议签约成员,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在我国展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的认证体系,密切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实现国际互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该认证有三个基本理念,即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来说,取得经认证合格的专业的毕业文凭就拿到了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入场券”;对学校而言,我国一直强调的“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就有了明确合理的国际性的参考框架;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可以向国际社会证明,不仅能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系统,也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个系统的质量。可以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不仅应用型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要求实施,而且其他文科、理科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也可以参照或借鉴其理念与要求实施。
[1]陈新民.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0-2012年)的计量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76-81.
[2]王凤玉,单中惠.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80-85.
[3]顾永安,许霆,陆正林,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陈新民,王一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3):72-74.
[5]顾永安,许霆,陆正林,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4.
[7]唐景莉.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1-3-5(7).
The Essentials,Aims and Directions of Transformation in New 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GU Yong-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u,Jiangsu 215500)
Our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re themain body in the transformation to application and technique oriented colleges.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correct theory and scientific concept as guidance,and need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 basic theories and arising from practices.From constructing the“newly established”qualified college to the shaping of“new form”a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and then to forming“new character”of a“new college”,“application oriented”is always the core and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The goal of transformation is to build a high-standard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and the fundamental orientation is to produc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atmeet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transform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G649
A
2095-3763(2014)04-0001-05
2014-06-05
顾永安(1967-),男,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新建本科院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和应用型本科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逻辑研究”(14YJC880044)、江苏省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逻辑研究”(2013SJB88000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质研究”(D/2013/01/121)、常熟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十五年(1999—2013)发展的回顾与展望”(QT1303)的阶段成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