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碎片化”辅助教育理论探析

2014-04-07 01:18黄雪敏
关键词:碎片化辅助专业

黄雪敏

(华南师范大学城市文化学院,广东佛山528225)

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发展,物理空间对于信息传递的束缚越来越小,信息科技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全面而深刻。尤其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依赖于技术手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和互动,常常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呈现出交互性、多维性等特征。而现代社会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征,信息的自身特征必然也会影响到作为传播空间的教学过程。因而,在关注现代空间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正视这种基于“互联网空间”为基础的“碎片化”辅助教育理论。

一、“碎片化”作为一种空间教育理论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社会空间中的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所谓“碎片化”(Fragmentation),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碎片化”概念的含义是:“它是一种现代社会由于多种文化影响造成的‘多元化’现象,具体体现为在微信、微博等即时交流通讯和网络工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际传播活动、社会行为、生活方式。”[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碎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构成方式:

首先,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碎片化”现象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呈现为“空间碎片化”现象,也引发着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不同空间的“碎片化”语境,“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

其次,“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各个方面。“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是传播者从事空间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辅助教育手段。

再次,在当代高校专业教育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邮件、QQ、微信、微博等通讯方式作为“碎片化生活”的符号和工具,已经贯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这种行为是被动的、分散的和不完整的,有些教师较为积极使用,而一些教师或学生却还没有适应或主动使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研究“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模式,将其作为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种辅助教学途径进行理论上的解析、构建,同时加强其应用效能的实践检验。

我国学术界对“碎片化”的研究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信息传媒研究。随后“碎片化”也扩散到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中,如黄升民、杨雪睿的《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和《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严墨的《文化变迁的规律:碎片化到重构》、陈阳《碎片化的女性新闻》、张荣的《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碎片化的表现及影响》等论文,都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影响下的“碎片化”时代的各种社会行为,也探讨了“碎片化”理论本身的合理性存在。

“碎片化”理论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是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传媒产业的“碎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各阶层的生活方式相差悬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审美趣味也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审视传播学“碎片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传播学的研究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空间转向”的研究,逐渐确立了“碎片化”理论的存在价值。

“碎片化”理论的研究中,涉及内容最多的是关于网络化(赛博空间)生存、微博和微信这两个方面内容的。《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总编段永朝2009年出版了《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一书,深入研究和剖析电脑与互联网的发展史,指出人人都生活在“碎片化”和“虚拟化”的网络时代。文晓欢的《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张思成《玩弄碎片:浅论微博的后现代特征》、向春香的《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等论文,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微信微博时代的新特征。

“碎片化”理论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学理论,也逐渐渗透进了教育学的领域。在“中国知网”的检索中,近十年来的相关论文约有140余篇,和高等教育有关的则大约有50余篇,包括6篇硕士论文。如吴向东《微博的教育应用价值》、胡娟《碎片化的再聚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难困境与未来路向》、高祥翀《基于碎片化学习的远程开放教育移动学习模式探讨》等,以及刘丽君的硕士论文《手持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此外也有一些论文,如李春苗的《如何克服教育“碎片化”倾向》等,从另外一个侧面认为专业教学不能随意“碎片化”,也有一定道理。

因此,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以实际教学工作需要为前提,以“碎片化”教学理论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在这个微信微博大行其道的时代,这既是一种符合教育教学改革潮流的积极行为,也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同步的理论探险。

二、“碎片化”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机制

20世纪文化领域的“空间转向”之后,“碎片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行为方式之一。高校教育行为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教学过程也不能离开传播学的空间和手段。构建“碎片化”辅助教学理论,是对正常专业教学理论及其行为的补充,也是提升高校专业教学水平、改革高校专业教学落后方面的有益尝试。

通过高校“碎片化”教学信息传递的案例分析和调研数据,我们发现,“碎片化”时代对于高等院校专业教学的冲击十分巨大,这其中同时包括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解析“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于专业教学方案、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积极、消极影响,有利于理清“碎片化”教学理念,并以之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手段等。事实上,通过比较国内和欧美、港台等高校对于“碎片化”传播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的差异,我们可以进一步找到国内高校在专业信息化教育方面的不足和符合国情的改进之处。

在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网络传播和即时通讯对于日常教学、规范化教学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要积极利用这种便捷的手段,对于课堂教学进行有益地补充和辅助,构建多维空间的教学活动。例如,传统的“应用文写作”类课程,都是一板一眼的讲授纸质公文的写作格式与行文规范,但是随着电子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文写作更多地转向了电子应用文的写作,因而“必须在应用文的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维,引入全新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2]

因此,“碎片化”辅助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的思路,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规范化的课堂教学为主,“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手段为补充。“碎片化”辅助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常规教学理论而延伸出来的辅助教学和管理观念,它具有小巧化、灵活化、交际化、即时化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因而更适合于作为辅助教学以及管理手段使用。

另一方面,构建“碎片化”基础教学理论的同时,设计良好可行的实践方案进行效用评测。

具体而言,“碎片化”辅助教学机制的内容在于分别构建“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系统的多种应用途径:一是课程教学类型,按照每一门课程教学的过程,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互动;二是学术研究类型,分为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如中文系就有古典诗词创作组、《周易》学习组、书法研究组、女性文学研究组等,主要也是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是考证考级类,可分为四六级英语组、普通话考级组、计算机等级考试组、秘书证考试组、驾驶证考试组、司法考试组等,主要由专业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分类构成互动或集体互动;四是兴趣特长类,如羽毛球组、乒乓球组、象棋组、桥牌组、航模组等,一般由教辅行政人员或个别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五是特殊需求组,根据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自身特色进行设置,如青春期心理辅导组、贫困生互助组、考研辅导组、考公(务员)辅导组、国内国际竞赛辅导组等,这些特殊需求组有一定的保密性或时间性要求,可以由辅导员统筹安排专人负责。

三、“碎片化”作为一种教学实践

作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媒体运用越来越普遍,同时现代教育媒体有着传统教育媒体不可企及的众多优势,打破了过去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但在追求现代教育媒体手段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3]因而,根据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模式,实施个性化、模块化、实时化、动态化的辅导,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健全大学生心理、推进专业课程学习、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保障就业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从2011年9月开始的“碎片化”教学辅助理论的实践过程中,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组建了一个“碎片化”辅助教学理论研究的课题组,具体承担“碎片化”教学实践的组织实施。课题组起初设定的研究目标是:首先设计一套符合高校教学实际的“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模式的理论体系;其次,用四所高校6个专业的四个年级的学生,分为24个小组,进行为期两年的“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的效用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这套“碎片化”辅助教学及管理理论体系。经过实践检验,课题组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后,获得了关于“碎片化”教学辅助的实践操作的大量应用技能。

“碎片化”辅助教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构建一套教学原理、操作方案和管理模式,并应用与教学管理实践中。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操作性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碎片化”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方面,包含的内容有:

一是硬件方面,对比“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体系的物质载体(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及其应用特征,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二是软件方面,对比EMAIL、QQ及QQ空间、飞信、集群网短号、微信、微博等应用软件或媒介的功能和适用性;三是应用对象,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务员、行政人员、学生和家长等若干个群体。

第二,“碎片化”辅助教学实践过程,主要操作方式有:

“碎片化”辅助教学采取分高校、分专业、分年级进行的原则,通过小组辅导和调研获取信息。一是从中山大学(985高校)、华南师范大学(211高校)、广州大学(地方重点高校)、韩山师范学院(地方一般高校)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择不同类别的专业进行抽样调研和效用实施。二是根据高校教学实际,以汉语言文学、管理学、信息工程、环境工程、动漫设计和国际贸易等6个专业为试点,进行广泛、深入地实操和调研。三是从六个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学生中,每个专业征集40名志愿者,分为五个小组(一个年级10人一组),围绕正常课程教学方案,辅之以不同模式的“碎片化”辅助教学手段,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辅导小组,经过一到两年的跟踪调查,一共可以获取二十四组测试样本和实验数据。

第三,“碎片化”辅助教学的管理方式,即从学校管理的角度采取措施:

一是构建领导小组,在数据分析、措施优劣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全校性的“碎片化”教学管理辅助系统,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人事处、思教中心等部门共同组建领导小组,领导层主要为兼任;二是构建以各个学院为分组的专业教师辅导团队,分课程、分研究方向进行辅导,由各个学院办公室统筹安排;三是构建以教辅、行政人员为分组的考证、考级、兴趣、就业和特殊需要类别辅导团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碎片化”教育体系的教学效用评估,这是需要客观教学效果及数据分析支撑的关键性内容,它直接涉及到“碎片化”辅助教学体系的成败。

一是从学生角度,分析辅助教学的优劣不足;二是从专业教师的角度,分析辅助教学的优点,或者辅助教学带来的困难与压力,寻找改进措施;三是从教辅人员的角度,分析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和价值,以及需要解决的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问题;四是从行政人员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分析“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优劣和改进措施。从2013年9月课题组的初步分析中可以发现,95%的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碎片化”、即时性、交互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体系;78.6%的学生感觉到“学习有明显提升”,82%的学生认为“碎片化”辅助教学“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等。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此次“碎片化”辅助教学的实践是成功的,其操作模式有待于继续探索和进一步推广。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的调查发现,“碎片化”辅助教学实践的操作细节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一是“碎片化”辅助教学方案设计前的调研和数据分析,需要采用多种有效调查和统计方法;二是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手持终端设备的软件安装、硬件配备等,需要教育技术教师指导;三是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密切配合,以及实施后的周密调查和确切统计。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面临着的“碎片化(空间)生存”的社会语境和信息传播困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系统的、专业的“碎片化”辅助教学和管理体系,将已有的那种分散的、零碎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统筹、完善起来,构建一套系统的、多维的、交互式的教学空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组织化的渠道获取信息,教学相长。我们也期待在信息快速发展和传播的时代,我们能有效地利用这种信息传递的手段,推进我国高等的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1] 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5(6).

[2] 徐燕来,冉小平.应用文写作新天地的开拓——评《应用文写作学新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平爱红.论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模式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猜你喜欢
碎片化辅助专业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