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霞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社会保障学》教学方法探析
张飞霞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社会保障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理论和实际脱离,以及理论教学的滞后性、教学内容与时代和区域发展情况有出入、教师知识更新压力大等种种问题,导致社会保障教学不能很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影响了社会保障功能发挥。为此,本人试图通过改进社会保障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社保问题,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
社会保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社会保障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源于人类社会保障发展实践的需要。在中国,社会保障学更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其学科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作为“社会保险”、“社会工作和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率先开设。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迅速,社会保障这门学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保障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和高效教学改革进程的推动,传统灌输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急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社会保障学》多学科交叉性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类社会保障问题,揭示人类社会保障活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在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经济学家如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国家干预主义的提出者凯恩斯都将社会保障理论归属于经济学范畴成为学界相当多人士认同的观点;社会学家一直致力于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很多理论,如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病态理论、贫困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无疑构成了社会保障学理论基础的一部分;社会工作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工作来实现的。可以说,社会工作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只是从政策上规定了救助对象、救助标准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如何实施这一制度,如何确定救助对象,如何从精神上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或生理、心理障碍,开展自救,达到和社会的协调,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工作。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学》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学科。它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对它的研究离不开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
(二)《社会保障学》实践性较强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它的实践性也越来越强。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保障和每个公民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对它的研究会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社会保障工作的结果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繁荣昌盛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将社会保障看作社会震动的减震器和安全网,给以高度的重视。
因此,在实践当中必须要注重社会保障工作有序地、系统地、广泛地开展。一个国家和地区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时都要采取合理地、可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因此《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作为支撑,增强学科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纯理论教学枯燥乏味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具体教授的过程中,如果只讲理论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老师的教学主要还是以“填鸭式”“满堂灌”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为主,课堂讨论以及案例教学很少被采用,使得实际和理论相脱节,学生的学习仅仅是纸上谈兵,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社会保障学》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才能很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和了解各种险种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无法掌握最新的政策动态,无法摆脱理论教学的滞后性。
(三)案例教学使用率低
案例教学由于具有生动、形象、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的教学特点,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尤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社会保障学》来讲如果广泛采用案例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无法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更不能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和激发。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这门年轻的学科迎来了空前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学”课程理论性、政策性较强,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过程单调,枯燥无味,很难记忆,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偏低。同时,它的实践性较强,加之政策变动频繁,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探索采用PBL教学方法
PBL模式最早起源于2O世纪50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20世纪6o年代在加拿大被正式引入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社会保障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基础,要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升华。在教学中可选取最贴近学生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加强案例教学方法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运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形象生动的反映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运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案例教学的运用在本课程教学中就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案例教学通过对于社会真实经济生活的社保案例进行分析,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地融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它能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他们会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在案例和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知识之间寻求答案 ,踊跃发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不断否定一个又一个错误,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全面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实践性性非常强的社会保障学来讲,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学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记忆深刻得多。所以,应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如与社会保障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派学生实习了解各种保险费缴费比例和工作流程;派学生到医院实习了解医疗保险的报销过程;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养老院,了解孤寡老人的社保问题;带领学生到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对外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的进展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到街道办事处了解居民医疗保险的缴纳事宜。此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扮演一些具体的角色,如社会保险机构的工作人员、单位管人资的工作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种角色,通过办理相关事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模拟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工作流程。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环节实际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社会保障所涉及的问题远不是通过大学课堂和教材所能囊括和解决的,教学中需要设计大量的实务操作、社会调查和案例探讨。这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但要注意自己知识的保鲜和更新,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置身与具体的环境,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使《社会保障学》这门应用性课程发挥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作用,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使其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注:本文系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社会保障学》课程建设)
[1]代利凤,周菲.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2]陈新春.应用导向下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3]周才云.提升《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2,(1).
[4]盖锐,杨光主编.社会保障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