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政治模式研析:基于“欲”与“礼”为框架的等级社会结构

2014-04-06 00:30:50王发余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礼义荀子秩序

王发余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湖北 咸宁 437100)

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冯友兰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荀学不仅对儒学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而且亦是先秦诸子学说之集大成者。从荀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天下走向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天下定于一”已成为有志之士和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对于“定于一”之后的社会建构问题,荀子试图通过人性中的欲望,进而阐述其“礼”的思想,以最终论证其政治模式的着重点——对等级社会结构的勾画。

一、荀子等级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群”,人之所以能群在于“分”。荀子所说的“分”包含了对社会等级差别的肯定,在荀子看来,一个社会内部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是很自然的,是社会秩序的自然体现。这种等级秩序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活力,有刺激人们竞争、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文化功能。[1](P69)其“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下方面:

(一)人生以群,群必有分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2]在荀子看来,人与牛马等禽兽不同的地方在于,人是以一种群的方式生存的有社会组织的动物。群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有原则有组织秩序的共同体,这种秩序也就是人们各有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稳定和谐,这就是荀子所讲的“分”。荀子所谓“分”,不但指政治上的等级区分,而且也包括对分配物质财富的“度量分界”。这种“度量分界”完全是一种适应等级制度的分配原则,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富国》)。[1](P69)在荀子看来,分就是社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秩序,包含了对社会等级差别的肯定。

(二)明分使群

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观点,认为只有确定了各自的职责和界限,社会群体才能有序发展,每个人有自己的界限,这就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和社会的暴乱。正如他所说:“无君无以制臣,无上无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群而分则争……故知者为之分也。”[3]荀子的所谓“分”,不仅是社会等级的差别,同是也是对于不同等级财富占有的保障。前者是为建立封建政治秩序而言的,后者是这种等级制度在生活资料分配上的体现,使生活资料的分配有个界限和标准。总而言之,在荀子看来,明确一定的等级名分和社会分工,可以避免混乱和无序的争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最终能使整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得以实现。 从荀子的观点来看,“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上下等级的贵贱之分。在荀子看来一个社会内部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是很自然的,是社会秩序的自然体现。荀子认为,正因为前代圣王讨厌争夺和混乱,这才用礼仪来区分等级,制定上下贵贱的制度,让人与人之间可以形成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在荀子看来这就是“养天下之本”[1](P78)。

2、男女长幼之分。在这里荀子无疑是肯定等级秩序的存在的,荀子还主张有男女长幼之分,也主要是为了确立社会内部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他认为这种等级差别是很自然的,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士农工商的职业之分。“百计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3]“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则天子共已而止矣。”[4]在荀子看来,要养活一个人,需要各种的技能,而一个人是不可能兼有这么多的技能的。因此,社会必须有分工,使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然后进行交换。各行各业的人应该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这样自然就会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三)维齐非齐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2]荀子处于战国末年,此时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开始瓦解,新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始形成。与旧等级秩序的一成不变相比,新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活力,即一个人的社会等级是可以变动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改变社会身份的途径对所有的人是相对平等的,是一种道义上的平等。“其实,荀子所说这种道义上的平等,其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他把贵族等级之分视为道义,还视为‘天数’。在这种道义面前的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即他所谓的‘维齐非齐’”[5](P285)。

二、荀子的等级政治模式中的“欲”与“礼”

通过对荀子政治思想的研读,可以看到欲与礼是其政治思想体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欲与礼也支撑了荀子等级政治模式的整个框架。

(一)等级政治模式的逻辑起点——“欲”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的著名观点也是其等级政治思想的基石。在荀子的思想中,等级贵贱之分和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之多寡是相为表里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6]“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7]在荀子看来人的自然本性是有欲望的,每一个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但存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就必然会产生争和乱。在他看来实行平均主义是不可行的。首先,社会资源和供给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人人都均等地享有,社会资源难以满足每个人的欲望。其次,如果没有上下贵贱之分,那么就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政令也就没效力,社会秩序也就混乱不堪。因此,人的欲望的扩展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在混乱的秩序下有可能导致每个人的欲望都得不到满足。而荀子没有简单地控制“欲”,而是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理念——以控制欲来满足欲。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长久地、持续地、稳定地满足人的欲望,就需要一定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欲望。这一规则和制度就是礼和等级制。荀子用礼和等级制来“度量分界”,使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维持人们的欲望与资源之间的平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8]。在这里等级制把人的自然欲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得人的欲望不过度地扩张,资源供给和欲望之间得以平衡。

(二)等级政治模式中的“礼”

荀子极其推崇礼的作用,认为“礼”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荀子看来,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的,而等级分明正是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他的礼义就是要确保等级分明的权威性,如果人人都遵守礼义,就能收到杜尔克姆所说的‘人们尊重与自愿接受社会确定的界限’的效果,从而避免争和乱。”[9](P46)在荀子的思想中,对礼的论述不仅吸收孔子的思想,例如重视个人的修养、齐家等,也赋予了礼更为广泛的涵义,它实际上已不是从氏族贵族或首领们的个体修养立场出发,而是从进行社会规范的整体统治立场出发,荀子失去了氏族传统的民主、人道气息,却赢得了对君主统治的现实论证,实际上开创了以严格等级差别为统治秩序的专制国家的思想基础。[10](P43-44)正如谭嗣同所说的“两千年之学,荀学也”。在荀子的思想中,礼有两种功能:

1、维系等级秩序的纽带——度量分界的“礼”。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就认为“防止与解决社会动乱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道德化。在他看来,道德化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依靠社会权威,制定各阶级欲望与目标的上下界限。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只有社会本身有能力划出贪欲不得逾越的界限。第二,培养普遍的道德意识,使人们尊重和自愿接受社会确定的界限。个人的贪欲只能用人人尊重和自愿接受的权威加以制止,只有在社会的道德意识中,这些界限才会被大体确定并被普遍接受。[11](P43)杜氏的这些看法与荀子非常接近。杜氏所说的制定各个阶级的欲望与目标的上下界限,正是荀子规定欲求的“度量分界”的礼义所要做的。“荀子在《礼论》、《富国》等篇中均反复对礼下过定义,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个定义表明,历史维护封建社会伦理政治等级的制度和规范。”[9](P45)在荀子的眼中,礼是维系等级制的纽带,是治国安民的根本。礼的起源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8]这里首先承认人生而有欲,欲无度量分界则发生争夺,因此要用礼义加以节制。“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荀子认为要解决“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的矛盾,就必须在“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方面,“制礼义以分之”,确立按照贵贱等差进行物质生活资料分配的“度量分界”,有区别地满足人类欲望,“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荀子看来,要想做到整齐划一,必须又不等齐划一。“礼之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12]礼之所以有如此的功效就在于能分。只有上述种种之分才能相互制约,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

2、等级秩序内部变动的途径——“礼”。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礼不仅是维系等级制的纽带,而且是等级秩序内部变动的途径。“在荀子理想的社会里,社会等级不是由出身决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1](P78)在他的眼中改变社会等级和身份的途径就是——礼。在荀子看来,“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于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2]。也就是说在荀子的等级秩序中王公士大夫的子孙可能变成庶人,庶人的子孙也可以成为卿相士大夫,摆脱了荀子之前的以血缘出身而定地位的旧等级秩序。在荀子的社会等级秩序中,社会等级是可以变动的,变动依据的标准具体到每个人即是能不能遵守礼义。

三、对荀子等级政治模式的批判

在荀子的等级政治模式中,君子本位和帝王本位的色彩浓厚。

1、君子本位的思想。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是平等的,一律都是小人,只有靠着后天的积蓄,然后才有圣贤君子,才有一切贫富贵贱的等级出现”[13](P16)。在荀子政治思想中,君子和小人是可以选择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接受教育,遵守礼义,使自己成为君子。他希望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礼来改变自身的地位成为一个君子。在荀子的理想的等级秩序中,君子是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获得跟他的才干和道德水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不过这个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再是一种可以继承的家族遗产,而是后天靠个人的努力“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的结果。[1](P54)

2、帝王本位的思想。在理论上,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礼义的君主可以打倒,正如他所说的“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失是只谓权险之平,汤、武是也”[14]。这一理论表面上对君王来说带有一定的威胁性,然而,在荀子的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更多的是强调君主的作用。荀子对君主的能力、道德和智慧有很高的要求。荀子认为,君主应该“人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2]。只有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对此,荀子提出了“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和“王者之法”的政治主张。荀子不是用维护一个君主的地位来维护他所肯定的制度,因为他看到了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甚至相背离。荀子改变了办法,用维护制度的一般规定性来维护他所需要的制度。看起来没有君主,其实由于加强了等级制度,反而使君主的地位更加巩固。这是荀子高明的地方,也是一个阶级统治理论成熟的表现。[5](P285)

结语

荀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末年,封建制度已经逐渐形成,社会制度日益成熟完备,统一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改革的高潮已经过去。他的政治模式重在勾画社会等级结构,而不是着眼于改革。他从人的欲望出发,以礼为标准,建构了自己理想的政治模式,其政治思想中诚然阐述了很多为民富民的言论,然而究其根源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所构建的等级秩序。虽然荀子的思想中带有鲜明的帝王本位和君子本位的思想,但是我们不应该否认荀子思想的合理之处,荀子的思想理念,无论在儒学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都占有显著的地位,其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徐克谦.荀子治世的理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荀子·王制[Z].

[3]荀子·富国[Z].

[4]荀子·王霸[Z].

[5]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荀子·性恶[Z].

[7]荀子·荣辱[Z].

[8]荀子·礼论[Z].

[9]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荀子·大略[Z].

[13]梁启超、郭沫若等著:荀子二十讲(廖名春选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4]荀子·臣道[Z].

猜你喜欢
礼义荀子秩序
英文目录及摘要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麟溪水长流
北方文学(2018年27期)2018-12-02 22:30:50
和谐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