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培养路径

2014-04-06 00:30:50朱俊奇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责任感个体责任

朱俊奇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这些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不但是国家未来重要建设者、主力军和国家技术人才、后备干部的源泉,而且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由于90后构成了当今大学生的代际主体,文章将结合90后的代际特点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就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展开论述。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一)责任感的内涵及外延

责任感是一种较为丰富且复杂的情绪体验,通常指个体对其行为应尽义务的积极、自觉状态,是个体作为独立人格的一种社会态度和情感体验,以个体的主观行为体现社会要求的客观内容。它不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强迫,只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要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知和态度体验,是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和期望等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个体角色规范的过程。因此,责任感的形成是个体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所认识到的职责和义务不断强化的过程。责任感可以强化和推动个体的积极行为,规避和防止个体的消极行为,对于个体心智的成熟与完善,实现良好的社会融入意义重大。

责任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是前提,个体对特定情境条件下的行为、事件及其结果的感知、归因、评估和推断将直接影响个体责任感的判定;情感是基础,个体对其行为、事件及结果能否满足自身需要或是符合自身价值取向的内心体验,构成了责任感获得的情感基础。通俗来讲,如果某种行为、事件及其结果满足了个体自身需要,符合其价值取向,个体就会主动承担责任,反之,则会逃避和推脱责任。个体在成长过程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获得责任认知,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责任行为,产生个体责任感。从这个角度看,责任感获得实质上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内化,使之成为指导、调节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内在规范的过程。

(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是指特定社会主体(个体、群体或组织)对他人、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反映的是特定社会主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的自觉、自律意识和情感体验。这种意识和体验直接外化为特定社会主体对自己所应负社会责任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特定社会主体在心理和感觉上对他人的关怀和承担,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自愿承担的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反映了一国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面貌,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个负有特殊使命的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大学生社会责任通常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一是大学生对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评价和认知,包括对自我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活动的知觉体验,简单说就是要做到自爱、自尊、自律、自强;二是大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他人、家庭及社会的知觉体验,要做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社会、敢于承担。

二、90后大学生的代际特点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观念较强,期望成功。90后大学生普遍希望自己在未来能有所成就,在个人事业发展上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希望被他人关注和认可,借以展现和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成功后有强烈的自豪感,因此在对待一件事物时他们往往不甘示弱,并期望比他人做得更好,喜欢比较,争强好胜,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渴望战胜他人,这都表明如果90后大学生能够被正确的引导,他们愿意积极进取,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二,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有较强的适应性。90后大学生深受电视和网络等新传媒的影响,接触到的信息量大,新鲜事物多,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有一定的全局意识,并且这种环境提升了90后大学生的适应性,对新事物敏感且易于接受,愿意体验不同的事物,愿意适时改变,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这都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正面支持。

第三,执行力不足,难以自控。虽然90后大学生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但展现给人们的却是执行力缺乏和自控力不足,不能将目标很好地付诸行动,不愿对失败进行补偿。另外90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面对问题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抗挫力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爱走极端,进而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致使他们一旦受到打击要么退缩不前,要么转移逃避,产生交往困难和社会融入障碍,影响团队精神、分享意识和领导力的养成。

可见,90后大学生在对成功的认知和执行力之间出现了明显冲突和背离,一方面是期望成功,愿意改变,另一方面却是懒惰、散漫、随性、怕吃苦、得过且过等,后者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弱化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地形成和塑造。

三、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成因分析

(一)溺爱的教养方式不利于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另一方面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改变了家庭生活的结构,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普遍现实。其实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身无可非议,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伴随现代生活方式和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变,独生子女被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六位大人所包围和关注,而且作为双职工的父母一方面因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物质贫乏而对下一代有补偿心理,再加上因工作无瑕顾及子女成长而感到有所亏欠,另一方面在交给孩子的祖辈照看时传统“隔辈疼”的思想观念使90后大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小皇帝”或“小公主”的身份定位使90后大学生们一直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地位,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和生活方式淡化了90后大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正确认知,优越的物质条件不利于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长期得不到培养,使90后大学生一旦离开家庭进行异地求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出现喜欢逃避、不愿承担等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缺乏正确引导的90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错误认知抑制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情感基础的形成

90后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一直备受关注,处于中心地位,可以无所顾忌,但来到校园以后他们必须习惯标准,服从纪律,保持自我克制。最关键是9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与父辈们所处的知识贫乏的处境相比,求知欲本身就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来自花花世界的各种媒体、网络、时尚、游戏等多样性诱惑,课堂教学已显沉闷,学习更像是一种外部压迫和负担而不是内部需要。处在心里叛逆期和成熟边缘的90后大学生们对学习的认知产生偏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对知识有饱厌反应和抵触心理,求知欲较低。同时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加剧了90后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矛盾,90后大学生高中以前一直进行应试教育,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注重分数而非知识,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标尺和依据,在努力和畏难的共同交织下,一部分90后冲破了重重障碍,挤过了“独木桥”,他们满心欢喜的来到大学时,本身就是为燃烧青春、尽情释放,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在面对大学更多课程、更多考试的情况下极易陷入习惯性无助,面对失败恐慌焦虑,面对挑战不能坚持,进而导致自卑和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极端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陷入诚信危机,滋生投机心理,责任感更无从谈起。

(三)时下的不良社会风气进一步影响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偏差

社会作为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强化并最终定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化和全球化虽然拓展了90后大学生的视野,但享受型的生活方式、拜金主义的广泛影响、时尚潮流的广泛渗入、网络新媒体的不良侵染等都对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个案的频繁出现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会不断强化,使他们误解自身的社会价值,不愿意脚踏实地和努力拼搏,进而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一)转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注重培养90后大学生的独立性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初级群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沟通交流将潜移默化地转移给孩子。所以,每一个家庭应在了解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摒弃溺爱型教养方式,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一方面与孩子建立起平等、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适当放手,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明白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都要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勇气和决心,以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善始善终、善言善行,知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将目标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但志存高远而且始于足下。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养才会有一个好的起点。

(二)加强高校引导,培育90后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感基础

高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高校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教育引导方式,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情感基础。大学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开始质疑权威但心中又没有形成权威,在上大学之前,“削足适履”式的应试教育严重压缩了他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受到家长、教师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青少年的天赋被压制,创造性被泯灭,兴趣被淡化,最后只能沦落为寄希望于过一种安稳而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们一直希望能在大学生活中尽情释放青春,找回自我,但当他们发现大学生活和想象中有巨大偏差时,极易迷失。所以学校应加强引导,一方面需要培养和调动90后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恢复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产生持续而深入的学习愿望,摆脱为了分数、题目、考试等外部强制而学习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进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正确社会认知和知识理性的社会有为青年。二是学校应注重保护和开发90后大学生的天赋及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潜能、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创造各种平台、提供各种机会、利用各种途径、组织各种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和努力的过程将不再是一种负担和外部强制,而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体验的不止是痛苦和折磨,更多的是成就和满足,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促成和强化90后大学生的毅力、执行力和自控力,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将目标转化为行动,从而改变90后大学生好高骛远的现实境况,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能有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数据显示,社会风气在90后大学生所受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比重为17.58%。因此,净化社会风气,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对社会舆论的指导和监督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多途径多渠道加大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通过典型案例、榜样示范、公益广告等形式帮助90后大学生摒弃好高骛远的错误认知,使他们着眼当下、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求真务实,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成功。另一方面要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和团体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借此宣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主流文化,倡导自立自强,自强不息的社会风气,不断强化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只有当父母和教师传递给90后大学生的责任认知和情感与社会现象相吻合时,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才会不断加强,一旦三者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冲突,则会出现责任取向混乱,严重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情况。

总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要紧紧抓住90后大学生的代际特点,从源头做起,以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为重点,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多措并举、多元合作,为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的培养和塑造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和空间。

猜你喜欢
责任感个体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8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期望嘱托责任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