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宝,谭登永
(重庆市万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周家坝分院内科,重庆404000)
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们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辅治痰浊阻肺型喘证2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4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男33例,女9例;年龄52~83岁,平均69.95岁;病程5~40年,平均16.52年。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属痰浊阻肺型喘证。
西医诊断: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纳入标准:①辩证分型属痰浊阻肺型喘证。②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诊断。
排除标准:①合并肺部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③合并昏迷或痴呆等不能自主排痰情形。④严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
两组均予以低流量吸氧、根据药敏或经验性抗生素控制感染、止咳化痰平喘、补液、纠酸等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2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10g,射干15g,葶苈子15g,苏子15g,白芥子12g,莱菔子15g)。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加干姜6g、细辛3g、款冬花15g温肺化痰;若湿重,呕恶、纳呆明显,加苍术15g、生姜15g、厚朴15g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久病脾虚体倦,加党参15g、白术15g益气健脾。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3次口服。忌肥甘、油腻食物。两组均治疗6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咳嗽、咯痰、喘息明显减轻或停止,痰量明显减少,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咳嗽、咯痰、喘息减轻,痰量减少或由脓稠变稀薄,肺部啰音减少。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疗效见表1。
久病年老体虚,纳运无权,水湿气化失司,湿聚成痰,痰盛壅肺,肺失宣降故喘而胸满,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肺气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主要是指痰湿。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三子养亲汤降气平喘[4,5]。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行滞,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健脾和中,射干降气消痰,葶苈子泻肺平喘。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而长于降气,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而长于豁痰,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祛痰而长于消食,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款冬花温肺化痰;若湿重,呕恶、纳呆明显,加苍术、生姜、厚朴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久病脾虚体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两方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气平喘、理气和中之功,故能使痰消湿除气顺而诸症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3-58.
[4]顾小琼.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2):1016-1017.
[5]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2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