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医院(300131)崔传耀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属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方法。据报道,全世界本病发病率、病死率不断上升[1]。笔者自2006年3月~2011年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52例,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52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岁;肝硬化腹水病程3个月~4.2年,平均1.8年;腹水程度:轻度15例,中度18例,重度19例;原发病:肝炎后20例,酒精性28例,其他4例。
2.1 西医诊断 参照《内科学》肝硬化诊断标准[2]。①症状:食欲减退和乏力,消瘦、面色灰暗或发黑、腹胀,下肢水肿。②体征:肝掌和蜘蛛痣,腹水等。③生化检查:肝功异常。④影像学:腹部彩超或CT见脾肿大,门静脉>12mm,肝硬化征象;胃镜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B超确认有腹水。
2.2 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水臌的诊断标准[3]。①症状: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肋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口渴不欲饮。②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2.3 纳入病例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0岁。
2.4 排除病例 合并有心、肾、血液系统严重疾病,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者。
3.1 西医治疗 所有研究病例均予低盐饮食,口服双氢克尿噻50mg,安体舒通40mg,每日1~2次,腹水减少后逐渐停药。肝功能异常者可用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苦参碱等。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可用垂体后叶素、西咪替丁,严重者用善得定,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继发感染。伴低蛋白血症适当给予人血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支链氨基酸,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3.2 中医治疗 中药汤剂采用四逆散合五苓散加味,组成:柴胡20g,白芍30g,枳壳15g,炙甘草15g,猪苓、茯苓、泽泻、炒白术各20g,生黄芪60g,牡丹皮15g,大腹皮20g,丹参30g,附子(先煎)20g,淫羊藿18g。瘀血严重者加三七粉(冲)、赤芍、郁金。每天1剂,水煎2次温服,疗程为1个月。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3]。①显效:腹水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无叩痛及压痛,TB、ALT及A/G恢复正常。②有效:腹水减少>50%,症状减轻,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TB、ALT下降>50%,A/G较前好转。③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病情进一步加重者。
4.2 结果 52例患者,其中显效21例,有效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61%。对显效及有效病例随访1年,其中18例复发,9例死亡,其死亡原因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为主。
肝硬化腹水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属中医水臌(臌胀)范畴。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因此治疗上强攻其水,必伤正气,峻补其气,实邪留恋,攻补兼施,亦难周全。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导致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的结果。中医治以疏肝活血、温阳利水。方中四逆散以疏肝理气;五苓散、大腹皮以利水消肿;黄芪以益气健脾利水,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增强巨噬细胞功能[4];附子、淫羊藿温补肾阳;丹参以活血。现代药理研究,利水中药具有明显利尿作用,可不同程度地促进钠离子排出,避免西药利尿引起电解质紊乱之弊。益气健脾药均能改善蛋白代谢,提高血浆白蛋白。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肝纤维化,活化肝细胞功能。诸药相合,具有扶正、改善蛋白代谢、增进食欲等作用,可弥补西药的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