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留洋出身的驻外公使知识结构述论

2014-04-04 11:44
关键词:留洋幼童外交

马 一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303)

晚清留洋出身的驻外公使知识结构述论

马 一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0303)

晚清出身留美幼童、同文馆留洋生、海军留欧生以及教会资助或自费留洋归国学生的驻外公使,虽因主修专业、留洋长短、留学方式等诸种因素的制约,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外交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经过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洗礼,相比国内传统与新式教育出身的同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更加出众,西学知识更为全面、系统,外交综合素养更胜一筹。留学生积极投身外交,不仅极大推动了清季使臣群体的新陈嬗代,亦为民初我国外交近代化与外交官职业化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晚清; 驻外公使; 知识结构; 留学生

清廷遣使设领之后,迭经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庚子国变等西力的强劲冲击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等官绅的大声疾呼,迷梦方醒,痛定思痛,因势而变,不断调整使才遴选标准,导致西学知识、出洋阅历等逐渐成为铨选使臣的重要标准,与国际社会日趋接轨,更加合理、科学,这就使得清末使臣群体历经新陈嬗代,新式教育尤其留洋出身的人才开始成为驻外公使来源的主流,整体外交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晚清留学活动由教会资助赴洋深造的容闳开其先河,伍廷芳自备资费尾随其后。清廷官生留洋则以幼童留美为嚆矢,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同文三馆学生出洋深造继之。晚清留洋出身的驻外公使,绝大多数则源自这些甲午战前即已开启的早期留学活动,主要包括留美幼童、同文馆留洋生、海军留欧生以及教会资助或自费留洋的非官费人员等。

清廷遣使初期,仅有留学耶鲁的容闳奉旨充任驻美副使,辅佐翰林正使陈兰彬;甲午战争之后,留欧的伍廷芳与罗丰禄联袂出使,但在总理衙门时期,清廷具有留洋背景的使臣仍属寥寥无几,仅系零星点缀。时移世易,殆至外务部成立,晚清充任使臣的留洋归国人员已与传统士绅平分秋色;光绪卅三年(1907年)外务部改制后,清廷铨选使臣的标准已与西方无甚差异,留洋出身的使臣遂呈现压倒优势,特别是在清室祚亡前夜简放的最后一批钦使陆徵祥、刘镜人、施肇基,皆为学成归国人员。旋踵清室祚亡,民国承继,萧规曹随,中国外交官职业化、外交近代化最终实现。在此,本文仅就留洋出身的驻外公使的知识结构做一宏观梳理与探讨。

一、留美幼童

幼童出洋“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1]95,清廷总计遴选四批一百二十名幼童奔赴大洋彼岸深造。清季官费留美的幼童,大多未满十五周岁,而居留异乡的时间则长达七至十年之久,适值生理发育、心理成熟、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就读的学校均为当地知名中学,历经多年勤学苦练,不少人考取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名牌学府。幼童与美国民众朝夕相处,早入塾,晚归家,并无背井离乡之思;亲身体验与感受美国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社会百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迅速掌握了美语美文,接受了美国的观念及理想,并能迅速适应美国生活习惯,接受近代西方文明,这对他们终生影响至大[2]66。

幼童幼年出洋、长期留美、经历独特,相比国内新式学堂毕业学生,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性格心理、兴趣爱好、礼仪谈吐等完全“美化”,以至“言笑动作皆与外国人无异”[3];西学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对西方世界的体认更为直观、真切、深刻,特别是浸淫美国正规的外语教育、训练,听说读写能力非常出色,英文普遍比中文讲得流利,“并有能操德国、法国、日斯巴尼亚国三国语言。”[4]2俗言“翻译是对外交往的桥梁”[5]2,留美幼童无疑已经具备对外交涉不可或缺的语言技能。但是,由于清廷创行“留学生留美之举,而目的专在养成通译人才”[6]88,而举凡法律、政治、历史、地理等与外交相关的科目并非必修课程,外交综合素养有限等诸种因素的制约,清末投身外交,折冲坛坫,扬名域外的幼童并不多见,仅有唐绍仪、梁敦彦、梁诚、刘玉麟四人,而唐氏因留办印藏事务、梁氏因留署外务部右丞最终还未能成行。

以上四人与一般留美同学相比,除深谙西语、通晓洋情外,还具有一定国学素养,中西贯通,学识渊博。诸如,唐绍仪加入第三批留美幼童出洋之前,曾在私塾攻习经史,远赴美国之后,就读康州哈德福高中,随后考取哥伦毕业大学,才识卓越,志趣正大,畅晓中外情形,谙练外交事务,遇事办理交涉,条理明晰,意见透彻,“非寻常外交家可比”[7];梁敦彦幼年应考游美官生,成绩名列前茅,得以首批赴美留学,之后考取耶鲁大学,课业优异,中文功底亦不薄弱,每次考试必列优等,最为陈兰彬器重;梁诚赴美之前,勤奋向学,读书不倦,中学根基深厚,虽说在美尚未考取大学即被迫中断学业提前回国,但“称得上是一位英语大师,是陪同清国皇亲国戚或帝国大员环游世界的杰出人选”[8]172;刘玉麟中文基础扎实,而讲说外语亦有如母语一样流利,可谓一位具有中国思维与西方处事原则的外交干才。正是如此,唐、刘、二梁四人内任外务部高官,外放出使大臣,深受满清政府倚重。

二、同文馆留洋生

清季同文馆学员在国内攻习外语西学,因受环境、风气等因素制约,大多有名无实,不称其职。总理衙门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解决驻外使馆领署译才短缺的困难,奏准出使大臣调派同文馆高才生随使出洋,充任使馆翻译学生协助处理馆务。这种见习与深造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形式,事半功倍,一举两得,有利于同文馆学生迅速成长为较为合格的外交使才。

清季出身同文馆的驻外公使总计一十三人,其中,张德彝、萨荫图、胡惟德、杨兆鋆、吴宗濂、汪凤藻、杨枢、庆常等八人未见明确留学国外高校深造的经历,而荫昌、陆徵祥、刘镜人、刘式训等四人则在馆见习的同时,进入驻在国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以补习外语,汲取新知。荫氏留德,修习陆军;陆氏留俄,攻习外交学;二刘留法,专业不详,但似应与外交相去不远。相较而言,此四人由于有机会与国外同窗一起接受正规外语教育、训练以及与外交相关的西方科学知识,故而,深谙西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生态,与外人关系融洽,友谊深厚,外语水平、西学素养、外交能力提高、增进得更快,未曾留洋的同学自然望尘莫及。此四人除荫氏“久绾陆军”外[9]440,其他三人均成长为职业外交官,在清末崭露头角,民初大展身手,遂号外交界重要人物。

同文馆学生除边在使馆见习,边在高校深造外,还有若干优秀学子被总理衙门相中而专门赴洋肄业。光绪廿二年(1896年)、廿五年(1899年),总署先后选派两批课业优异的同文馆学生出洋肄业,英法德俄使馆各四名,共计杨晟、唐在复、戴陈霖等卅二人。清廷创行此举的目的是磨练真才,讲求实学,与各出使大臣调充翻译学生,情事迥殊。这些官生肄业期间虽然寄寓使馆,但仅是为节省资费起见,并非以见习为主,而是专门进入国外高等院校悉心深造。然而,令总署大失所望的是在出洋肄业的卅二名同文馆学生中,仅有德馆杨晟后来升任出使大臣,余则诸人在清朝驻外使馆领署并未位居高职而发挥应有作用。

杨晟出身汉军旗人,光绪廿二年(1896年),因课业精湛而被选派为第一届出洋肄业官生,以四品衔工部候补员外郎身份留学柏林大学,攻读法政与军事,德文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切实锻炼。光绪廿七年(1901年),陪侍醇亲王载沣赴德为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戕一案谢罪,杨氏在处理中德外交礼仪纠纷之时,力顾国体,表现出色,深得载沣器重,归国不久即奉命出使奥国。

此外,圣约翰书院毕业的施肇基虽非同文馆系统中人,但其成长为出使大臣的轨迹与同文馆赴洋见习、深造的学员并无两样,因而在此一并予以交待。光绪十八年(1892年),年方十五的施肇基经杨儒奏调充任驻美使馆翻译学生。当差之余,肇基先后在华盛顿市立中央中学、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由于随同杨儒赴俄交涉东三省事宜以及调充清朝参加海牙国际和平大会代表团参赞等外事活动,致使学业时断时续,直至光绪廿七年(1901年)才最终完成学业,荣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肇基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精通英语、熟谙交涉,善于言辞、机敏果断,西化甚深,为人儒雅,实乃极其难得的外交干才。光绪卅二年(1906年),施氏参加清季归国留学生考试,摘得最优等法政科进士,英姿勃发,大器早成,刚过而立之年就先后补授外务部右丞、左丞,进而被谕命为驻美公使,备受各界瞩目。

三、海军留欧生

同治十二年(1873年),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最先倡议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此议一出,李鸿章、左宗棠等深以为然,特别李氏为建设北洋海军起见,支持尤力。光绪三年(1877年)至光绪廿三年(1897),清政府陆续选派四批学生赴欧深造。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福州船政学堂,也有少数遣自北洋,主要攻读驾驶、制造、矿物、枪炮、鱼雷、营造等专业,另有部分人学习海军公法、捕盗公法、万国公法等。学成归来之后,绝大多数效力于南、北洋水师、兵工厂、船政局等军工部门,尤其是担任管带、大副等海军将领者不计其数,可谓清季海军的栋梁之才,正因为此船政学堂赴欧深造学生,别称海军留欧生。

海军留欧生与留美幼童不同,出洋之时都已成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均已定型,加之留学期限较为短暂,不仅不易被西洋文明同化,而且对西方社会的认知较为肤浅。再者,学生的知识储备以近代军事、制造科技为主,不宜从事外交工作,因而,留欧人数虽说相当可观,但仅有罗丰禄、吴德章二人风云际会,得以衔命出使。其中,丰禄在光绪三年(1877年)以翻译身份随同首届船政学堂学生放洋,“前往英、法、德各国家,襄办肄业局事宜。”[10]216出洋期间,罗氏在充任使馆翻译的公务之余,先后就读英国皇家理论学院、琴士官学,主修化学、格致等科目,辅修“交涉公法”等课程。长年旅欧深造、交际、历练使罗氏早年在船政学堂奠定的外语、西学知识更加充备,对欧洲风俗礼仪、外交事例的认识更加深刻,无疑对其从事外务工作极有帮助。德章亦于光绪三年(1877年)以船政学堂首届海军生赴欧,在法国多朗官厂及卢爱里、布呵士炮厂主攻造船,兼修轮机、洋炮、冶炼等科目,并赴英国、比利时军工部门游历、见习。吴氏学习刻苦,肯于钻研,专业知识尤其外语能力视在闽时大有长进,深受驻英公使郭嵩焘赏识。

罗、吴二氏赴洋深造时的年龄分别为二十七、二十三岁,传统文化的浸淫已深入骨髓,因而,虽身居异邦,西化程度则远不及留美幼童、同文馆留洋生,思想、观念等并无多大改观。再者,留欧多年,学非所用,外交综合素养较为浅薄。二人之能奉诏持节,全恃纯熟的英法语言与广阔的人脉关系,放眼晚清驻外公使群体,二人绝非出色之员,但尚称守成之士。

四、非官费留洋生

晚清留美幼童、同文馆留洋生、海军留欧生出身的驻外公使,皆属满清官方留学教育的硕果,另有容闳、伍廷芳二人在近代早期经教会资助或自筹经费出洋留学,学成归国而获大用。容闳在道光廿七年(1847年)经传教士资助远赴大洋彼岸,先在孟松学校苦修拉丁文、希腊文和英国文学,尔后考取耶鲁大学,且对此颇感自豪,宣称“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实自予始”[11]29。容氏自幼背井离乡,长期在澳门、香港、美国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完全西化,回归母国反似异域来客。虽然容闳有关西方诸国的见识远在时人之上,但其久居外洋,“腹少儒书”,传统文化根基甚为浅薄。

伍廷芳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爰出十年撙节所得,以为游学资,奋发走英伦,入林肯法律学院,习法律”[12]1,经三年潜心苦研,摘得法律博士学位,并获大律师资格。伍氏主修法律,悉心研讨“通商、交涉、刑名、律例并万国公法等件”[13]40,通晓英国语言,精熟西方律例,外交十分在行。难能可贵的是,廷芳幼年受过良好私塾教育,读书一目十行,一览不忘,传统文化功底非常深厚,洵洵然有儒者风范,乃至“竟有人尊他为中国式的学者的代表人物。”[14]176正是因此,廷芳甫一出道即声名鹊起,驻外公使郭嵩焘、陈兰彬以及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大吏争相罗致,特别是李氏不惜重金延聘帐下,随侍左右,倚为中外交涉的肱股。伍氏在外交界如鱼得水,历任有清外务部右丞、右侍郎,并两次持节美国,成就非凡,“实为使臣中尤为出色之员。”[15]

五、结语

综而言之,晚清留学外洋的归国人员远适异邦,居留有年,与外人朝夕相处,直接浸沐西方教育,承受近代西洋文明的直接洗礼,相比在国内接受新式教育的同行,思想、人格等的改观更大,语言能力、西学知识、西化程度、外交素养等远在时人之上,世界眼光、时代意识堪称一流,故而留学生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贡献深巨。季羡林先生赞曰:“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16]

清季留学生在国困民艰、列强环伺的危急存亡之秋,积极投身外交,唇焦舌敝、墨枯笔秃,呕心沥血,拼死抗争,勉力维持国家主权完整与中华民族尊严,使得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遣使晚期比之总理衙门时期,外交反而颇有起色。虽说他们主修的专业多为西洋科技、人文科学,而有关国际法、外交史、地理学、经济学等的外交学问仅是辅修[17]11,并不在行,而且缺乏专业外交训练,忽视运用外交艺术与谈判技巧,大多数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职业外交人员,仅是呈现明显的过渡特征,但是,个别特出之士依然令西方外交对手不得不刮目相看,平等相待。正是由于留学生积极走向世界,常驻外洋,极大推动了晚清外交人员的更新换代,并为民国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外交官职业化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1]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高宗鲁.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译注[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

[3] 书日本报论中国学徒事[N].申报,1881-09-22.

[4] 学徒回华余闻[N].申报,1881-11-13.

[5] 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 唐侍郎于外部之地位[N].顺天时报,1906-07-21.

[8] 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M].李方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9] 庄建平.晚清民初政坛百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0] 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 容 闳.西学东渐记[M].徐凤石,恽铁憔,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2] 伍朝枢.伍秩庸博士哀思录·附哀启[M].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刊本.

[1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外务部部分主要官员履历·伍廷芳[J].历史档案,1986(24).

[14] 胡 适.胡适文存:第2集(第3卷)[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15] 袁世凯.养寿园奏议辑要[M].项城袁氏宗祠藏版,1937.

[16] 周 棉.季羡林先生题词//中国留学生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 康德珍.外交学[M].上海:大东书局,1931.

[责任编辑:刘自兵]

2013-11-11

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晚清粤籍驻外领事群体研究”(13Q13)。

马 一,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历史学博士。

K 252

A

1672-6219(2014)03-0089-03

猜你喜欢
留洋幼童外交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中国足球留洋路艰辛曲折
赞赏·奖掖·疏离:李鸿章、陈兰彬因留美幼童而交往的三部曲
帮不上忙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聚焦中国公路自行车车手留洋之路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Research survey and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on the uric acid metabolism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