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上)

2016-11-25 20:58赵凯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同文馆

摘 要:本文上篇叙述了前清时期从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维新、拳匪之乱、庚子之变、废科举,直到普遍建立新式学堂的历史过程。此阶段我国的物理教育处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东大学堂;基督教办教育;庚子赔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01-8

1 前 言

近代教育体系起源于西方,它是与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 近代教育体系的兴起与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而产生的启蒙运动有关。 欧洲曾经历过神权和专制政府统治的黑暗时代(Dark Age), 一些思想先进的人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出从神权和专制政治思想的桎梏下解放“人”,允许每个人独立思考,并意识到自己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这也就是“解放人性”。当时提出了人道主义(humanism)和人本主义(humanitarism),追求恢复古希腊时代曾经存在过的思想自由和民主制。

在黑暗时代,一切都要服从“神的思想”(以教士编的“经典”为代表)和专制君主的旨意,不得违反,否则严刑酷罚。而在古希腊时代,允许各种思想自由存在,可以百家争鸣,城邦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如苏格拉底(Socrates, 470BC—399BC)、柏拉图(Plato, 429BC—347BC)、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BC—322BC)、阿基米德(Archimedas, 287BC—212BC)、欧几里得(Euclid, 公元前三世纪)等,名人辈出。

经过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面貌大为改观。先後出现了哥伦布(Christoforo Colombo, 约1451—1506)、达芬奇(da Vinci, 约1452—1519)、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伽里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等文化名人。新思想推动各种社会改革和学术突破性的发展。牛顿(Sir I.Newton, 1643—1727)的运动力学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英国经过修改的《自由大宪章(Magna Charta)》和1689年由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一起,限制了君权,保证了议会和人民的权利,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制性权威文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民主的政治制度在欧美各国取得了国富民强的效果,近代教育体系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趋于成熟。反观我华夏上千年来的教育,从塾、庠、序、校、书院的私学,到国子监、太学的官学,基本上以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为内容,以科举考试为目标,与近代社会的发展全然格格不入。

2 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肆行对外扩展,在亚洲先占领印度和南洋诸国,当时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对此不闻不问。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英国以强迫销售鸦片为导火线,悍然派兵入侵,挑起战火,世称鸦片战争。战後迫使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签订《江宁条约》,割香港,赔款2106万两白银,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限我关税权。此後, 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入侵,陷广州;咸丰八年(戊午1858)占大沽口; 咸丰十年(庚申 1860)直抵北京,焚掠圆明园,朝野震惊。战争迫使清政府于咸丰八年和十年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赔款总额达1600万两白银,增设通商口岸多处。 在此期间,俄国以调停有功和利益均沾为名迫使清廷签约,先後夺我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咸丰八年)和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咸丰十年)。

这些丧权辱国的惨痛教训,使朝野人士对我国的国力远远落後于世界各国之现状有所觉醒,遂掀起一场“洋务运动”,以求增强国力,救亡图存。

当时日本面临同样的问题。 1853年美国海军在三浦半岛登陆,打开日本门户,被迫通商。这使日本掀起一场维新运动。1868年睦仁天皇废除幕府制度,改元明治,扶植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世称明治维新。嗣後,1889年颁发《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的近代天皇制和内阁制,号召“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育,向西方学习,开启民智。经十余年,国力大增。

在我国,洋务运动中购买机器、轮船、洋枪洋炮和军舰,建立新式陆海军; 建电厂,发展纺织等轻工业、制造业和航运业;开矿山、敷铁路、设邮局和电报局。与此同时,商业也有所发展。

洋务运动中,出使西欧日本者,或出洋游历者,目睹国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大开了眼界,纷纷著文或上书朝廷,介绍自己的见闻,并提出如何办学的建议。

由于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方面开办了许多异于私塾和旧式书院“西学堂”。同治元年(1862)以後,在京师和上海建立同文馆,专事培养外语人才,兼翻译外国书籍。各省纷纷建立方言学堂、实业学堂、时务学堂、武备学堂、海军学堂等等,新式学堂因此兴起。举其要者,有恭亲王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招收八旗子弟入学,实为我国设立新式学堂之始;李鸿章奏准于1863年在上海设同文馆,招收汉人。1866年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建,招生分习英法语言文字及制造驾驶轮船之法,派沈葆桢为船政大臣。1869年上海制造局内设翻译馆,译格致(物理学)、化学、制造方面的书籍。光绪年间,1878年张焕纶于上海办正蒙书院,以新法教学。1879年天津设电报学堂。在天津李鸿章1882年开办水师学堂,1885年开办武备学堂。1893年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于武昌, 分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斋,惟商务、格致两门未开办。1895年盛宣怀奏设中西学堂于天津,分设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各一所;同年,湖南湘乡举人创建东山精舍;12月文廷式、康有为组织强学会于北京,附设强学书局,刊发中外记闻报纸,旋被杨崇伊奏准查封,御史胡孚宸奏准将强学会改设官书局。1895年华亭钟天纬还于上海开办三等谢帖学堂,以语体文编教本,为国语教科书之先声。1896年张之洞奏准江西绅商于高安设蚕桑学堂,等等。这些学堂以官办为主,也有少数是民办的。新式教育的开办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也产生了影响,1887年总理衙门(管外事的)奏准设算学一科(包括格物、机器与各国史事在内)取士。下面我们以京师同文馆为例,对这类在我国处萌芽状态的新式学堂做一点介绍。

京师同文馆是于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开办的,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後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 A. P. Martin)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历二十五年之久。 该馆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学的仅十人,以後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 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自光绪二年(1876)後改为两种: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除汉文外其他课程多由外国人担任教习。考试严格,有月课、季考、岁考三种。每三年举行大考一次,列入优等者升官阶,次等者记优留馆,劣等者除名。馆内待遇较优,除膳食、书籍、纸笔由官家供给外,每月尚有薪水银10两。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基本没有“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学生毕业後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後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1902.1)并入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

可以看到,同文馆是应外事的需要而开办的,但其课程设置兼顾了一些自然科学基础。在我们介绍同文馆的同时,值得介绍一下其中所用的自然科学教材,由此可窥见当时水平之一般。同治七年(1868年)同文馆刻本《格物测算》共8册, 是总教习丁韪良编的。丁韪良认为,中国的国民教育上千年来都被纯文学、伦理和政治的框框所限制,因而在自然科学上远远落後于西方。即使是中国最高级的学者对于石头为什么会落地的问题,也不会比牛顿以前的欧洲人知道的多。因此他不受系统或章节的限制,选择适合于学生或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来进行编写。 比如该书卷五《气学》就被分为上章“论天气 (空气、大气)”,包含“天气压力”、“论天气涨缩”、“测气球”、“测飞机”等内容;下章“论热气”,包括“论天气随冷热涨缩”、“论寒极”、“求寒极度”等;最後还附有“测算音学”,包括“计声音之大小”、“声音之速”、“实质传声”等。 《格物测算》前三卷为《力学》,占了很大比重 ,後五卷分别是《水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力学卷一有六章,“论物之动静”、“论重质相吸之力”,“论物之重心”等;卷二有六章,“论力之分合”,“论火器”,“论物之摆动”等;卷三有七章,“论杠杆”,“论斜面”,“论梁木之力”等。丁韪良解释说:“是书自力学始,因所算多在物力,且力学之理通行万物,故不但以力学为先,亦力学较为详备,是以演为三卷;”“是书之力学即重学也,盖重学无非力学之一端,而力学实重学之根源也。”作为物理学的基础,丁韪良这般高度的重视力学是不无道理的,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格物测算》 将“格物”和“测算”结合,就是自然科学理论和算术应用题的演练相结合。丁韪良在序言中论述:“盖格物与算学互为表里,独知算学而不及格物,则虚而无凭;习格物而不明算学则狭而不广,二者相辅而行方能钩深致远。…欲阅是书宜通晓算学,因书中皆用算学诸理以推物力,意在用算而不在讲算也。除幾何,形学,勾股,代数常用外,其微分、积分亦恒有不得已而借用者。” 教材中每一章讲解到公理公式後,都附有演题。演题具有较详细的解答过程。在当时计算和表达,尚不宜用西方惯用的符号和公式,在《格物测算》的讲解中,丁韪良对书中所用的各种中文标志符号作了详尽的规定:如命未为半径,寅为地力,丙为常数,又以无代未知之数,甲、乙或子、丑代已知之数,亦间有用春、秋等字之处,插图中的标记一致都以甲、乙、丙、丁等来表示。书中所涉及到的科学定理也被丁韪良用地道的文言文加以表述。例如,问:“奈端(牛顿)力学三纲何也?”答:“物之静,非力不动;物之动,非力不止;一也。物之受力者,每力均有功效,二也。凡用力必有抵力,与之相等,三也。” 这与我们在当代物理教科书上读到的牛顿三定律基本符合。1889年同文馆出版《增订格物入门》时,很多清政府高级官员和士大夫,如李鸿章、徐继畲者,写了序言,推崇备至。

说起办新式学堂,不能不谈教会的功劳。近代科学知识最早是由传教士传入我国的,著名的如明朝时的利玛窦,清初的汤若望和南怀仁。康熙皇帝本来是很欣赏传教士的,後来因礼仪之争(教会禁止拜孔祭祖)而遭到驱逐。鸦片战争後国门被打开,教会再次进入中国,建教堂、设医院、办学堂,和从事育婴堂、麻疯院等慈善事业,是教会传教的重要方式。天主教于1850年在上海创办徐汇公学。基督教最先在1844年受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之命设女校于宁波,同年分设英华男女两校于厦门。此後创办的学校有一大批,列举其中一些如下:真书院(1846李朗),英华男校和怀仁女校(1850鼓浪屿),真道学校(1858厦门),育英学堂(1864北京),裨治文女学(1865北京後迁上海),格致书院(福州),培雅学堂和度恩学堂(1865,1866,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南伟烈书院(1865九江),崇实馆(1865北京,崇实中学前身),育英义塾(1845宁波,1867杭州,之江大学前身),圣保罗书院(1870香港),存养书院後改称博习书院,再後并入1881年在上海所设的中西书院,是为东吴大学之前身。此後还有儒励女学(1875登州),悦来书塾後改华英学校(1878,南翔到吴兴),汇文女学(1882南京),等等。当中国尚在用八股试帖开科取士的时候,基督教带来了西洋教育制度,用格致科学来训练人才,对中国人是一件极为陌生的事。因为这种新教育不能应付科举考试,而传统的观念又是读书为了做官,一般人不愿把他们的子弟送进教会学校。只有两种人敢去尝试:一是要读书而没钱的贫寒人家,因那时的教会学校不但不收学费,反而津贴学生的衣食零用;二是想进洋行海关谋生的人,他们鉴于教会学校注重英文课程,利于造就买办阶级。然而,大家都以为进教会学校带点冒险性质,教外学生是很少的,多数是一些基督徒家的子弟。教会办学校的初衷也是为基督徒子弟便于读书。

总观这段时期的新式学堂,官办的多为技工式学校,中专水平, 且绝大多数为工商技术方面的,理科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几乎没有。教会学校也都是中小学水平,但後来的一些著名的教会大学由此脱胎而出。

洋务运动与教育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派遣留学生。1870年容闳上书曾国藩条陈派遣幼童赴美求学,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奏准《派遣幼童赴美肄业章程》,1872年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带领第一批学生梁敦序、詹天佑等30人赴美,此乃中国派学生赴外留学之始。1873年沈葆桢奏派船政学堂学生30名分赴英、法学制造、驾驶诸科,因台湾事起未能成行;两年後派学生数人随法国人日意格赴法学习船政,这是正式派学生赴欧留学之始。1877年李鸿章奏派船政学堂未行学生赴美习制造、驾驶,1890年总理衙门奏准出使英、俄、德、法、美五国大臣,每届带学生2名。1896年出使日本大臣嘉佑带学生唐宝锷、胡宗瀛、戢翼翬等13人留日,此乃派人留日之始。这批留学生日後归来,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对我国的近代化建设发辉了开创性的作用。

3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年(甲午 1894)日本在朝鲜挑起中日之战。七月一日(1894.8.1)清廷正式向日宣战。 八月十六日(9.15)清军败于平壤,八月十八日海军又败于黄海。九月下旬日军渡野绿江(鸭绿江),占我辽东等地。十月九日(11.6)陷金州,十月二十四日(11.21)占旅顺,直逼瀋阳。此时,议和之说迭起,清廷曾请五国公使介入调停。在反复折冲之际,日军在南方侵占澎湖,在山东侵占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 1895.2.12), 新式舰船组成的北洋舰队覆灭。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五日(1895.3.30)于马关草签《停战协定》, 日方蛮横地将停战限于山东、奉天地区。 三月二十三日(4.17)清廷全权代表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四月十四日(5.8)换文正式生效。 条约中割让台湾及辽东,但需在条约签字後另行签约,此即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1895.11.8)签订的《辽南条约》。这一奇耻大辱的条约引起朝野激愤,变法维新、自强图存之议遍布华夏。

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即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①,史称“公车上书”, 凡18000余字,书中提出各种变法举措。 其中关于兴新学部分建议废武科,改为艺科,令各州县遍开艺学书院。凡天文、地矿、医、律、光、重 (力学)、化、电、机器、武备、驾驶, 分立学堂, 测量、图绘、语言、文字皆学之。15岁入学,既学经典为根本,又学专门,五年为期,通过考试者入省学,谓之秀才;省学五年为期,通过考试者贡于京师,谓之举人;京师广延各学教习,每岁皆考, 三年为期,考试及半者,谓之进士。 进士得任州县总教习,举人得任分教习,秀才得任教乡塾。有创著一书,发明新义,确实有用者,皆入翰林。 进士授以检讨,举人授以庶吉士,秀才授以待诏。此摺因当局“恐人心汹汹,将扰和局”,未能上达。五月初六日又上第三书,约16000字,内容与第二书基本相同,达光绪之手,并得到赞许。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七日(乙未 1895.7.9)顺天府尹胡燏棻在“变法自强疏”中奏请裁改书院,开设学堂。他说:“泰西各邦,人才辈出,其大本大源全在开设学堂。…日本维新以来,不过一二十年,而国富民强,为泰西所折服,是广兴学校、力行西法之明验。…特旨通饬各省督抚,务必破除成见,创立各种学堂。…数年以後民智渐开,然後由省而府而县递为推广,将大小各书院一律裁改,开设各项学堂。”

1895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请设立一所新式学堂,光绪皇帝准旨。10月2日,在天津创办了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自始即以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为蓝本,设有法科、矿冶、土木、机械等科,修业4年。盛宣怀首任督办。1896年,盛宣怀又在上海创立了南洋公学,乃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首次正式提出设立“京师大学”之建议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 他1889年秋曾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後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②”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丙申 1896.6.23), 李端棻给清廷上《请推广学校摺》里,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及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之建议:“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遍于率土。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年十二至二十者入学,…省学选诸生年二十五以下者入学, …京师大学,选举贡监生年三十以下者入学, 其京官欲学者听之。…其省学、大学所课,门目繁多,可…分斋讲习,等其荣途,一归科第,予以出身,一如常官。如此,则…风气自开,技能自成,才不可胜用矣。”在这里,大中小办学的层次清晰,分科学有专工、出路平等对待的思想明确。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1896)八月十一日及廿一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学校总论”一文③,提出培养通外语、谙商务、懂法律、晓现代工业和现代军务的人员,认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学校的分类、章程、功课等,总纲有三:教、政、艺; 分目十八,包括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方方面面, 各篇均附有章程。梁启超这篇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的改革教育的全面方案。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戊戌 1898.6.11)颁发上諭,世称《明定国是诏》。此诏书是正式启动变法维新的宣言,其中特别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半个月後于五月初八(6.26)又发谕旨催办此事:“兹当整饬庶务之际,部院各衙门承办事件,首戒因循。…倘再仍前玩愒,并不依限复奏,定即从严惩处不贷。”④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在光绪帝的督促下,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请康有为代为起草学堂章程。康有为又委托梁启超执笔,写好《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交由总理衙门上呈了。7月3日光绪皇帝批准了这个章程,并委派曾任其师的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具体筹建工作。孙家鼐推荐,京师大学堂任命许景澄为中学总教习,丁韪良为西学总教习。大学堂校址设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旧第。

《明定国是诏》发布後,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维新的改革,使慈禧大为光火。她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9.21)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并下诏以叛逆罪杀谭嗣同等六君子,通缉康有为、梁启超。但维新变法是大势所趋,在此诏书中有“所有一切自强新政,胥关国计民生,不特已行者亟应实力举行,即尚未兴办者,亦当次第推广,于以挽回积习,渐臻上理,朕实有宽望焉”等语。因而京师大学堂的筹办得正常进行。对于京师大学堂的兴办能够逃过戊戌政变这一劫,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因为“萌发早,得不废”。这不是事实,盖因慈禧并不是极端的保守派。她从1861年辛酉政变後上台执政以来,就开展了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是她信得过并重用的权臣大吏,她对兴实业、办学堂等措施是一贯支持的。上述诏书後部之言也表明,办大学堂绝非她无奈勉强之举。从庚子之变後她实施的所谓“清末新政”看,她是能够容忍并推行新政的。正是百日维新时期的撤部裁员、广开言路、言论自由等措施触动了大清王朝的祖宗之法,违反了基本原则,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戊戌 1898.12.31)京师大学堂在原和嘉公主府第开学。由于当时缺少能够入学的中学生,未能按章程办事,仅开设仕学院,招收进士、举人出身已入仕者入学,中西课程兼设。

4 庚子之变与废科举兴学堂

慈禧早有废帝之心,只是碍于外国的压力,“未可卒行”。慈禧宠信的荣禄献策说:“上(皇上)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然而“无妨也。上春秋(年岁)已盛,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太子),为上嗣,兼祧穆宗(同治帝),育之宫中,徐承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⑤慈禧甚喜,纳其言,遂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二月二十五日(1900.1.24)立两门王室嗣人载漪之子溥雋为大阿哥,史称“己亥建储”。

载漪,淳亲王奕涂之子。奕涂于辛酉政变中“有隐德于太后,故太后亲之。”太后以其侄女承恩公桂祥之女嫁于载漪,所以对于太后来说,载漪是亲上加亲,两门嗣人。且戊戌政变前夕,“庆邸(奕劻)端邸(载漪)同赴颐和园哭请太后训政”,愈加使载漪得到太后的宠信。建储後载漪先後接管京师军务和总理衙门,集军事和外交大权于一身,一时权倾朝野。而载漪仇恨新政,顽固守旧;纵容拳众,盲目排外;且建储後觊觎王位,惟恐天下不乱。载漪实为庚子之变的罪魁祸首。

义和团初起于山东,後来波及北方多省。他们摆坛降神召众,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杀洋教士、烧洋教堂,打击一切在他们看来有“洋”字嫌疑的近代化机构和设施,如铁路、车站、新式学堂、医院、西药房等,烧杀劫掠,无所不为。起初,地方官员镇压者有之,如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而庇护和嘉奖者大有人在。在载漪一派人的怂恿下,庚子年(1900)义和团已由天津杀进北京。他们攻外国使馆,杀使节、烧教堂,甚至在载漪的带领下,潜入皇宫,企图杀“二毛子”光绪帝。义和团的浩大气势专与洋人作对,吓坏了外国传教士和各国驻京公使,连忙吁情本国调兵前来保护。对于义和团主剿还是主抚,对外主战还是主和,朝廷内外,意见颇有分歧。对义和团慈禧太后本来主剿,对洋人又怕又恨,但在载漪的蛊惑下,同意借团众之力以抗外辱。庚子年五月(1900.6),载漪伪造的“归政照会”(外国要她归政于光绪帝的照会)触动了慈禧权力的底线,她登时勃然大怒,完全失去了理智。近年来清廷与一二国交战,屡战屡败,今日她居然敢于下诏主动向十一国宣战。结果8月14日八国联军破京,次日凌晨,太后溺珍妃、挟绪帝,逃往西安去者。

回头话说京师大学堂。管理大臣孙家鼐于庚子年初称病告假,其职由许景澄代理。庚子六月五日(1900.7.1)许景澄上奏:“现在京城地面不靖,住堂学生均告假四散。又该学堂常年经费,係户部奏明在华俄银行息银项下拨给。 现东交民巷一带洋馆焚毁,华俄银行均经毁坏。以後费用亦无所出。…应请将大学堂暂行裁撤。…谨奏。”开学一年半的大学堂就此停办了。是年7月28日,许景澄也因哭谏制匪免战为慈禧太后所杀。次年时任大学堂的管理大臣张百熙奏摺中回顾当时的情况说:“查大学堂去岁先被土匪,後住洋兵,房屋既残毁不堪,而堂中所储书籍仪器,亦同归无有。”

拳乱和八国联军期间天津北洋大学亦遭破坏而暂时停办。

八国联军入京後,慈禧太后命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她下令痛剿拳匪,杀刚毅等主战官员,仅载漪以至亲故得以身免,放逐新疆,并废大阿哥溥雋。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9月7日与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39年内赔款4.5亿两白银,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1902年初,慈禧携光绪帝返京。

辛丑条约签订後,1902年1月10日下诏恢复大学堂: “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应加意作养,以树风声。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即切实举办。着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一切学堂事宜责成经理。”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预备科因条件不够未能开办,仅设速成科,下设仕学、师范两馆,按8月15日所定章程举行教学。经入学考试选拔,共招新生130余名。何育杰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4年选拔留英,1907年获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士学位,此後在欧洲进修两年,1909年回国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1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当选为物理系教授会主任,相当于系主任,是北大物理系第一任主任。此是後话。

庚子之乱後,总督袁世凯命天津海关道蔡树堂由津海关库存银拨60万两作为北洋大学堂复校经费,选定天津西沽武库为校址,先建後奏,乃有北洋之复校,并起用正式校名北洋大学堂。袁世凯急求功效,将入学仅二年之第一班学生全班20人于1905年春送往美国,1906年又送第二批学生集体赴美,其中有後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马寅初。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请在山东试办大学堂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後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後改为四年。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是为民国以後省立山东大学和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

庚子之乱以後,基督教办教育更向高级方向发展了。除了一般的高级中学不断地增设,如广州的通志英文学校(1900),南京的圣道书院(1901),奉天的文会书院(1903, 後改辽宁文会高中),南昌的葆灵女学(1903),香港的圣司提反书院(1903),泉州的培元中学(1005),福州的英华书院(1906)等等,一些高等学府也次第建立起来。最早的是圣约翰大学,它是在1870年创建的圣约翰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92年起该学校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905年学校成为正式的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美国基督教监理会1882年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中西书院,1900年12月取名为“东吴大学堂”,当时成立文理、医和神学三科,辛亥革命後改称“东吴大学”。此外,1910年,美国教会合并汇文书院(1888)、宏育书院(1907)成立金陵大学堂,1915年随京师大学堂改名而改名为“金陵大学”。

教会办学除了向高级层次发展外,对普及教育的贡献也是可观的,尤其是小学教育,差不多每个教堂的旁边都有一所小学。穷乡僻壤,甚至连云南的苗族也设立起学校来。教会小学数量的增加也很迅速。教会学校男女学生并收。中国女子向来是不受教育的,从教会女学一天天的发展,女学生便一天天的多起来,女子的地位也就一天天的提高了。同时还普遍地设立起幼稚园来。

1905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我国新式教育发展的大事,即完全停止科举。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袁世凯、张之洞上奏,力陈科举之害,断言科举不废,学堂不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日俄战後,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会衔《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摺》,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绝无大兴之望”,上谕答复:“兹据该督等奏…,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 因此1904年的甲辰恩科进士成为末代进士,後无来者。废科举、兴学堂,实为我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从国际科学发展的标准看,1905年意味着什么?从物理人的视角看,那是爱因斯坦奇迹年。他于这一年创建了相对论,物理学从经典走向了近代,而我国人则刚开始有机会正式学习最基本的物理学。由此可见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落後于国际科学差距之大。

庚子拳乱引发八国联军武力干涉後签定的《辛丑条约》议定,清政府向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以赔偿各国军费和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是为“庚子赔款”。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谈判时,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梁诚抓住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建议将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忽吁让多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学生47人,其中包括後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物理学界元老之一胡刚复;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学生70人,其中包括後来大名鼎鼎的胡适,同榜中还有後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对战败国德、奥的赔款免除。苏俄、比、意、荷等国也先後退还庚款,充水利、文化教育之用。1926年以英国退款建庚款留英项目。此是後话。

八国联军之後慈禧太后惊悸之余也开展了一系列新政。除上述废科举、办学堂、兴新式教育外,还实行了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措施。1906年慈禧太后竟宣布预备立宪。这些变法的力度,并不亚于戊戌维新,但是为时已晚,未能挽救大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太后老佛爷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11.15)未时宾天,光绪帝也得以在她死的前一天酉时宴驾⑥。三年後,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逼清廷逊位。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帝制从此告终。

参考文献:

[1] 沈克琦, 赵凯华主编.北大物理百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13.

[2] 赵凯华, 北大物理系前五十年回溯. 物理, 2013(9).

猜你喜欢
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与西方历史图书编译出版
Course Features in Peking Tungwen Colleg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互联网+“同文馆”校园APP创新模式研究
“教育中国与知识空间”丛书 :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
京师同文馆与近代法学教育
京师同文馆教学管理系统研究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晚清同文馆研究述评
试论奕䜣与京师同文馆的创办